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公开课《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公开课《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二
)
一、“看”字领起哪几句?
“看”领起
“万山红遍 , 层林尽染 ;漫 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湘江秋景图
二、这几句写景有什么特点?
(一)由远到近、由上到下: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景。 “鹰击长空”是仰视, “鱼翔浅底”是俯视。
中心
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 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 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 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 中国的豪情壮志。
本
课
作
1.背诵《沁园春·长沙》。
业
2.根据本词上阕“看”引
出的内容,写一段200字左右
的景物描写。
关 于 词 的 知 识
1、词,兴起于唐,盛于宋,最初称 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的。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 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 因句子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每首 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 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 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 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二)动静结合: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静景,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是动景。
(三)使用富有色彩的词语和生动形象 的动词。
三、体会“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等词语的表 现力
“万”
写出山之多。
“遍”
写出红之广。
“层”
既写出了山势的起伏,也写 出了林木的高低起伏,层层叠 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
五 万户侯。”
)
这一层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恰”字统领,形象地写出 了革命者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
峥嵘岁月图
赏 析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
六 )
结合整首词,谈谈这几句的深刻含义。
结尾的含义
中
流 象征意义:要敢于斗争,勇为革命的中流砥柱,
“染”
山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
写出湘江水面的深而宽阔。
“透”
写出江水的澄澈,水深而洁。
“百”
写出江中船只之多。
“争”
表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击”
搏击,表现出鹰飞矫健, 强劲有力。
“翔”
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 中自由轻快游动。
景物特点:
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古人多悲秋之作,为何毛泽东笔下之秋却 与众不同?
赏 “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析 ( 三 这几句在词中有什么作用? )
承上启下:
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由谁来主 宰的问题,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赏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析 ( 四 体会“忆”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忆”总领下阕,点明下阕写的 都是往昔的的事。
赏
析
课 文 朗 读
赏 析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一 )
这一层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
独
立
大意:在深秋的季节里,我独立在橘子洲
寒
头,望着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流去。
秋
图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
赏 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 析 由。” (
长沁
沙
园 春
毛泽东手书《沁园春 长沙》
写
这首词写于1925年, 当时中国革命运动正蓬作Βιβλιοθήκη 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背
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
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
景
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
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
毛泽东奉命前往广州主
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
经长沙,重游橘子洲,
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
1925年的毛泽东
词。
在革命的风浪中力挽狂澜,才能掌握祖国命运,把
中国革命的航船引向胜利的彼岸。
击
水
和上阕“谁主沉浮”相呼应。
图
这是诗人自己的志向和抱负,也是对昔日战友和一切同 志的勉励和期望。
小结:
词的上阕即景抒情,描绘了一幅 绚丽多彩、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提出了苍茫大地谁来主宰的问题, 引出了下文的回忆。
词的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 表现了毛泽东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 中国英勇奋斗的革命精神,回答了 “谁主沉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