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等于尊重自己
从儒家时代到今天,尊师重教的思想备受重视并得以大力弘扬,现代教育理论中,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除倡导尊师之余,亦充分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种尊重表现在人格上的尊重及教学上的尊重。

一、教师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

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应。

教师只有热爱、尊重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可以说,热爱并尊重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对学生冷漠,尖苛的教师决不是一个好教师,尊重学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⒈尽可能多地去了解理解你的学生。

教师劳动的对象既不是死的自然材料,也不是没意识的动物或植物,而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社会成员。

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秉赋、能力,不同的气质、性格,不同的意志、情感,不同的思想、行为,而且他们又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

总之,学生有自己的世界,并在不断发展变化着,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首先,就必须尽可能去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并要防止和矫正理解学生上的偏差。

这种理解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了解和认识,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学生观,另一个层次是对每个学生的了解和认识。

学生观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发展过程、智力与人格上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心理学知识和教师的直接与间接经验可以帮助教师学生观的形成,有助于教师更多地了解学生。

⒉相信学生,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信任学生,是和他们建立感情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少年儿童上学后,他们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思维能力迅速提高,随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社会交往的扩大,他们渴望与成人“平等”,需要受到“信任”,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大大发展,能正确分析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并对自己提出要求和奋斗目标,他们在生活与道德实践的锻炼中,变得老练、沉着,能够做到“自律”相信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并让他们感觉到这种信任,是一种有效的鼓励,会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也是在师生互动中产生的,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期待,会根据期待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并逐步向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受到教师高期待的学生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3.家长般的心肠,民主型的指导。

教师待学生要像家长待孩子一样,兼严父与慈母二任于一身。

既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真诚地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信赖、有深厚的情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毫不放过。

如果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深情与期望,那么他将更亲近教师,并乐于接受教育,有人说:“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

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那怕仅仅是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


另外,教师要做一个“民主型”的家长,给学生以民主型的指导。

要重视学生的意见,有事与学生商量,帮助学生确立目标,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这样做会增强教师在班级中的地位和威信,师生关系变得融洽。

4.掌握独特的教育方法,和学生建立共同语言。

创造性是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

教育是心灵的撞击,是情感的交融和呼应,在师生的交往中,教育情景往往是难以控制的,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教师善于捕捉教育情景的细微变化,迅速机敏地采取恰当的措施,特别注意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同时注意采用学生能理解、接受、认同的语言,畅通无阻地和学生沟通。

例如,我在为高中学生上数学课时,经常有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有时学生会很自信地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为了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针对不同的错误答案,我都会尽快地分析他的解题思路,找到他的思路中正确的部分加以肯定,然后再指正,这样做不至于使学生留下阴影。

保持教育活动生动活泼。

总之,教师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会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

二、教学上的尊重
俗话说:“学生一杯水,教师要一桶水,”又有人改为:“学生一杯水,教师要自来水”,借喻教师的知识水平应达到一定的高度,才能顺利完成预定教学任务。

中小学课堂教学上传授的知识,多是前人总结、相对固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往往因为这“一桶水”,因为“先知先会”而情不自禁的带着一种高学生一等的心态教学,这样的心理虽然能够完成传授间接知识的教学任务,但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都是不利的。

在教学上,同样存在着“尊生”的需要。

1.共同探索,做学生的同学。

教师若能调整角度,在明了教学内容的条件下,尝试着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和学生
一同探究,一同切磋,一同碰壁,共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他们的方法和习惯等,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学生学习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可能产生哪些问题,要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都应有预见,教学中要有耐心,以学生的思路为出发点,逐渐引导,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顺理成章地接受新知识,这样才能使教学卓有成效。

当学生感到教师就象同班同学一样了解他们,尊重他们,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大大提高。

2、教学相长,勇于面对错误。

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老师在教学活动中若出现错误,应及时纠正,诚恳承认错误,这样做不但不会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而且知错就改的品行更令得到学生的尊重和效仿。

教师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但不能因此就可以“居高临下”。

因为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兴趣广泛,求知欲强,通过大量的信息渠道学习新知识,教师不可忽视学生对知识的反馈,并从中寻找自身的不足,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知识,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汲取知识,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的“源头活水”。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表现在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身体的全面关心,对学生的平等相待,以诚相见。

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做他们的贴心人。

如果教师处处总是以教导者和监督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换来学生的不尊重,作为一个教师,时刻不要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要乐于并善于和学生交朋友,童心不泯,青春永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