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收支与国内货币流通的关系

国际收支与国内货币流通的关系

1














2

一:总述:
国际收支和国内货币流通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一般的情况下,
国际收入顺差,刺激国内货币供应,导致国内货币流通量增大。国际收入逆差,国内生产萎
缩,资金需求减少,导致国内货币流通量减少。
相应地,国内货币货币流通量增大,流通的速度加快,一般的情况下,表示经济生产活
动活跃,对外贸易活动积极,对外出口加大,促使国际收支顺差。若发生通货膨胀,国内物
价上涨,可能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反之,物价下跌,则会造成国际收支顺差。
3
二:国际收支对国内货币流通的影响
国际收支货币分析说:
以货币的流出入为分析起点,并以货币数量论为依据,分析了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本原因是其货币供
给与货币需求的失衡,国际收支失衡将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化。它对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关系的基本理论可
以概括为:国际收支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取决于货币的供求状况,国际收支失衡将通过货币的国际流动
自动得以纠正,因而国际收支失衡必然是暂时的,其必然引起货币供求的变化。
货币分析说认为可以通过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自动达到国际收支和国内货币供需的均衡。 当国际收
支出现顺差时,公众手中持有的现金余额小于他们意愿持有的数量,于是就会减少支出,其中包括对贸易
品和各种资产的支出,公众对外汇的需求减少。在固定汇率制下,货币当局为了维持汇率稳定,就要抛出
本币收购外汇,在国际储备上升的同时,货币供给量增加,直到需求上升,国际收支恢复均衡;反之亦然。
而在浮动汇率制下,国际收支失衡可以立即由汇率自动变化而得到纠正,不需要国际间货币或国际储备的
流动。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该国货币立即自动升值使国内价格水平下降,从而释放货币供给以满
足过多的货币需求, 国际收支自动恢复均衡;反之办然。
如上图所示:
以我国2000——2009年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差额可知,我国从2000年以
来一直保持着经常项目顺差, 其顺差额也是连年走高, 从2000 年的76.6 亿美元一路攀升
到2008 年的4261.1 亿美元。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人民手中持有的人民币现金
余额会小于他们原本希望持有的数量,人民币贬值,于是就会减少支出,扩大储蓄;由于顺
差,即我国出口余额大于进口余额,我国国际储备上升,所以为了稳定汇率,央行此时就要
抛出大量人民币来收购外汇,货币供应量增加,直至人们的需求上升,恢复国际收支平衡。
以上就是国际收支的货币调节机制
4

国际收支失衡会影响该国流通中的货币量,进而影响该国的价格水平、利息率和公众持有的现金余额
等变量。这些变量本身的变化又会起到缩小国际收支差额的作用。 如果没有政府的干预,它能自动消除
国际收支的失衡。

三:国内货币流通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一国货币价值变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国内物价水平变化,从而该国一般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
比较相对地发生变动,这种由货币流通状况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当一国的生产成本与
一般物价水平普遍上升,使其相对高于其他国家,则该国的出口会受到抑制,而进口则受到鼓励,其经常
项目收支便会恶化,造成国际收支赤字。反之则会发生与上述情况相反的结果,即国际收支盈余。一般地,
一国通货膨胀(造成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将导致经常项目的顺差减少或逆差扩大,一国通货紧缩将导致经
常项目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
如上图所示:
08-09我国货币供应仍然持续上升,但是经常项目差额出现下降趋势,国际
收支顺差减少,我国货币供应量超过货币需求量,人民手中持有的货币存量超过他们意愿持
有的水平,这会增加他们对国外商品获金融资产的需求,如果没有得到改善的话,最终导致
国际收支逆差。
但是我国在08-09年并未呈现逆差,虽然顺差规模减小,其原因是主要受到金融危机的
影响,受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全面下滑以及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急剧下跌影响,我国货物贸
易进出口增速放缓,其中进口增速下降更为显著,但是我国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国际
收支不平衡状况继续改善。
扩张的货币政策——降低我国利率——国际短期资本迅速流出——央行:抛外币进本币——本国货币
供给下降——国民收入下降——进口支出下降——经常账户改善——国际收支改善

四:不利影响
由以上图表和分析可知, 我国国际收支长期处于顺差状态,将会带来不利影响
1、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 使人民币处于不断增大的升值压力之下,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
衡产生不利影响
2.持续扩大的国际收支顺差将直接冲击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国际收支失衡所形成的大量顺差虽然为我国带来了巨额的外汇储备, 但是外汇储备的增
加又同时影响了我国的货币供给量, 成为货币供给的另一重要来源外汇储备对我国基础货币
产生的影响表现在: 外国资本流入本国以后, 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行交易活动, 从而直
接扩大了我国的货币供给量, 但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 因而在国际收支出
现顺差时,中央银行不得不大量收购外汇, 投放人民币, 从而被动性地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
这便形成中央银行被动投放货币的巨大压力,并且通过货币乘数的效应增加了市场的货币供
应量。长此以往,必将增加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使得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直接冲击。

五:调节国际收支
5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来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经常账户角度)
具体调节过程有:
(1)在固定汇率制下

 收入机制调节
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储备减少——名义货币供给下降——国民收入下降——进口支出下降——经
常账户改善——国际收支改善
 货币-价格机制
国际收支逆差——外汇储备下降——名义货币供给下降——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汇率贬值——经
常账户改善

一国货币供应量过多(少)国际收支逆(顺)差国际储备外(内)流货币供给恢复
正常国际收支重新平衡
(2)在浮动汇率制下

 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贬值(本国商品竞争力上升)——出口需求上升——本国利率上升
——资金流入——国际收支改善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国际收支失衡汇率变化国内物价变化名义货币需求量
变化国际收支重新平衡
(3) 当然,上述调节机制是自动调节机制,现实中汇收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还要在不同
6

程度上应用人为方法进行调节。
1.支出变更政策:
指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经济中支出的总水平,进而改变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以
此来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一种政策。它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汇率政策:
指一个国家通过调整汇率改变外汇的供求关系,由此影响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资本流出入的实际收
益,进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一种政策。
汇率政策的运用受到一些条件的约束,比如:进出口商品供给和需求的弹性。
3.资金融通政策:
指一国通过动用官方储备和使用国际信贷便利而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一种政策。主要用于解决临时
性的国际收支失衡。
4.直接管制政策:
指一国对国际经济交易直接采用严格的行政管制,主要包括外汇管制和贸易管制。
直接管制的弊端:阻碍了市场机制,容易受到国际社会的指责,是暂时的政策管制,使庇护者有
依赖性,会阻扰将来政策的改变。
5.国际经济金融合作政策
总之,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是多样化的,每一种政策都有其各自的特色与调节功效,一国可
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取舍。取舍的基本原则是:
第一,应根据国际收支失衡的具体原因选择调节政策;
第二,应多通过政策搭配方式来调节国际收支;
第三,选择调节国籍收支失衡的政策,应尽量不与国内经济发生冲突或尽量减少来自他国的压力,以
免影响国际间正常的经济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