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系培训课件

体系培训课件

程的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四、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的相关方
--顾客 --最终用户或受益人 --外部供方 --业主,股东 --银行 --雇员及其他为组织工作者 --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关 --非政府组织及地方社区团体
四、组织环境
内部因素包括:内部审核结果和自我评价结果; 质量成本数据的分析;技术趋势 信息的分析;竞争性分析;顾客评审、审核、投诉和反馈的结果;实际的内部价值 观和文化与组织预期的对比;组织绩效;组织的最佳实践与行业标杆的对比;员工 满意度数据分析。
c) 用于标识的标记或标签应字迹清楚,牢固耐久。从该物资的接收直到最终 目的地,其上的标识须保持连续性和完整性,便于识别。
d) 当有追溯性要求时,材料或成品应使用唯一性标识并规定追溯的起点与终 点,并做好记录。
e) 公司产品标识、检验状态标识及可追溯性控制,由品管部统一策划,生产 部实施。
八、运行
3)办公室组织定期评审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尤其是在事件或紧急情况发生后。
八、运行
标识和可追溯性 公司制定《标识管理规定》
a) 根据产品的可识别程度,生产部应使用适当的形式,在进货、制程、产品 发货的所有阶段对产品进行适当的标识,防止混淆。
b)对生产过程产品标识由生产部负责,对所有经检验和试验的产品,品管部 应采取合适的方式对其检验状态进行标识。
五、领导作用
总经理任命常务副总经理为管理者代表,并授予其以下职责: a)确保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b)确保加贴强制性认证标志的产品符合认证标准的要求; c)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认证标志的妥善保管和使用; d)建立文件化的程序,确保不合格品和获证产品变更后未经认证机构确认,不加贴 强制性认证标志。 e)向总经理报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业绩和所需要的任何改进; f)确保在整个公司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g)负责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关事宜的外部联络。
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
a) 当在销售合同中规定顾客提供构成产品组成部分的物资时,在销售合同中应明确提供产品 的要求,包括产品名称、型号规格、质量要求等。
b) 顾客提供的产品入库时,品管部应及时按合同中的要求及有关技术文件信息进行验收。检 验结果及时通知顾客。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应予隔离并记录,并将不合格信息及时通知顾客联系 解决。本公司的验证不能免除顾客提供合格产品的责任。
八、运行
技术研发部制定并实施《设计和开发控制程序》、《技术文件控制程序》,对公 司设计和开发活动进行管理。
1)设计和开发策划 2)设计和开发输入 3)设计和开发控制 4)设计和开发输出 5)设计和开发的更改
八、运行
外部提供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 1)采购部制定并实施《采购控制程序》,以确保采购产品符合规定要求。根据 采购材料、外协加工、外包运输等对最终产品影响程度,对不同类别的供应商采 取不同的控制方式; 2)根据采购的类别,规定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供应商的准则; 3) 评价结果及评价所引起的措施的记录由采购部予以保持; 4)对外部供应商提供过程的要求进行控制并对相关方施加影响。
六、策划
管理体系的变更: a) 重要岗位的人事变动和结构调整; b) 新产品的开发和投入; c) 工艺变更; d) 内、外部环境变化; e) 涉及应对风险和机遇的变更; f) 管理评审后涉及形成的重大决定的变更; g) 合同变更; h)其它有关管理体系的变更。
七、支持
总则: 为实施、保持并持续改进管理体系及其过程,同时为改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 全状况,增进顾客满意,公司制定了《人力资源控制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控 制程序》、 《监视和测量装置程序》,公司同时应确保提供所需的资源,包括人 力资源、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监视和测量保证、知识管理等方面。
五、领导作用
最高管理者通过以下方面应证实其对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做出承诺: a) 向公司全体员工传达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b) 确保制定管理体系的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方针和目标,并与组织环境和战略方 向相一致; c) 确保管理体系要求融入与组织的业务过程; d) 促进使用过程方法和基于风险的思维; e) 确保为公司管理体系的运行配备适宜的资源; f) 确保实现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g) 促使人员积极参与,指导和支持员工努力提高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尽职尽力; h) 进行管理评审,推动持续改进; i) 支持其他管理者在其职责范围内发挥领导作用。
c) 仓库管理员应对产品进行合理的标识、贮存和维护。 d) 若顾客或外部供应商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情况时,应及时报告顾客,并保存 相关记录。 e) 对顾客提供的涉及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的财产,由营销部负责进行管理和保护。
当出现顾客或外部供应商财产时,营销部制订《顾客或外部供方财产管理规定》。
外部因素包括:经济环境和趋势;国内国际商务条件;竞争性产品和服务;与外包 有关的机会和条件;技术趋势;原材料的可获得性及价格;法规和规则的潜在变化; 当前市场内外最佳绩效的标杆。同时还要考虑与管理体系其他过程的潜在相互关联
公司制定《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控制程序》对组织环境进行管理,每年在管理 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与评审,以确保其充分、适宜和有效。
满意并增强顾客满意。
二、引用文件
GB/T19001--2016 GB/T24001—2016 GB/T28001—2011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三、术语和定义
本手册使用的供应链为:供方—公司—顾客 管理体系:组织用于建立方针、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过
各部门负责按有关规定对相应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并定期测评资源配置是否充分、适 宜、有效。 当顾客要求变化导致资源需求变化时(包括寻求获得外部资源),公司应确保及时提 供所需的资源,满足顾客要求,进而增强顾客满意度。
七、支持
形成文件化信息 本公司形成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由以下四层次组成: 第一层次:管理手册; 第二层次:程序文件; 第三层次:管理文件、规定、作业文件(操作标准、作业指导书、检验文件等); 第四层次:记录表单等。
九、绩效评价
本公司制定《管理评审程序》,管理评审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进行(一般不超过12个月),由本 公司总经理主持对管理体系(包括公司方针和目标)进行评价,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 和有效性。评审包括评价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 管理评审输入包括以下方面的信息: a)审核结果,包括内、外部管理体系审核、客户审厂等的结果; b)顾客满意度及顾客抱怨、投诉; c)重大环境因素、危险源及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合规性评价; d)来自内、外部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包括交流信息,包括投诉、抱怨、处置); e)市场动态及竞争对手情况,竞争策略; f)管理体系纠正措施、风险评价的实施状况,持续改进项目的进展情况; g)环境事件、安全事故的调查、纠正措施实施情况; h)质量损失情况分析; i)部门目标完成情况及部门工作绩效; j)公司环境绩效。
八、运行
生产和服务提供 公司制定并实施《销售订单管理程序》、《生产和服务提供控制程序》,以确保在受控条件下 进行生产和服务。受控范围可包括: a) 获得表述产品特性的信息,如图样、标准、工艺、规范、实样或其它合适方法提供的信息, 由技术研发部提供; b) 必要时获得作业指导书,并按作业指导书进行操作,作业指导书由技术研发部提供; c) 提供使用合适的设备,设备应能实现产品特性及过程能力的要求,并做好维护保养; d) 配备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并做好对监视测量设备的控制; e) 对产品和过程实施监视和测量活动; f)对产品转序、入库等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按规定要求实施控制; 为防止人为错误,充分识别、并制定必要的防错措施,公司制定了《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标识管理规定》、《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管理。 特殊过程:浸漆、铸铝
三体系手册培训课件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
作者:我思悠落
目录
1 范围 2 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组织环境 5 领导作用
6 策划 7 支持 8 运行 9 绩效评价 10 改进
15 10 15
一、范围
本手册适用于公司生产的家用小功率电机所有产品,并 在合同条件下,顾客和认证机构证实本公司有能力稳定 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达到顾客
八、运行
应急准备和响应 1)公司制订《应急准备和响应程序》,识别潜在的事件或紧急情况,并作出响
应,以预防和减少可能随之引发的环境影响和职业伤害,由办公室负责管理。 2)根据潜在的环境事故或安全事故由办公室组织制定紧急预案,规定应急组织
指挥机构、人员、应急物资、救援方法与外部机构的联系等。对可能发生潜在的 事故和紧急事件的岗位人员进行应急响应的培训,每年一次组织公司有关人员对 应急预案进行演练。
九、绩评价
:内部审核 1、办公室制定并实施《内部审核控制程序》对公司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活动进行 管理。 2、 办公室对审核方案进行策划,编制年度审核计划,规定审核的依据、范围、 频次和方法。公司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管理体系是否: a) 符合策划的安排、本手册的要求以及管理体系文件信息的要求; b) 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 c) 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d) 不合格报告责任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以消除所发现的不合格及其原因; e) 审核员应对所采取的措施的结果进行验证; f)办公室负责保存内部审核中产生的各类记录。
八、运行
不合格品的控制 1、品管部制定并实施产品《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纠正措施程序》、《预防 措施控制程序》,对不合格品进行识别和控制,以防止非预期使用或交付。各职 能部门按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对不合格品进行评审和处置。 2、针对不合格品可采取以下一项或几项措施: 1) 采取返工、返修等措施,消除发现的不合格或执行退出流程; 2) 当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时,应得到主管领导的批准; 3) 采取标识、隔离等方式,防止非预期的使用或交付; 4) 对不合格品采取措施后,应再次进行验证,以确保符合规定或使用要求。 3、 品管部应保存不合格品的评审和处置的记录。 4、 当在产品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不合格品时,职能部门应针对不合格所造成 的后果和影响,采取适当的措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