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命教育导论

生命教育导论

人类生命中的性与性教育—以中国人流现象为例 性,是人类的本能需求,既是天使也是魔鬼;人类通过发生性行为而繁衍生息,也会有性犯罪的发生,这一切都来源于生命中这一无法回避的话题。

几十年前,中国人谈性色变,可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性观念在华夏大地日渐开放,这一转变如今看来却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由于我国在生命教育问题上严重不足,尤其关于性教育这一问题上也几乎是一片空白,未婚先孕、乃至过早地发生性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屡见不鲜;这些不仅严重影响当事者的生活和生命健康,而且迫于社会压力的情况下对所孕育的生命的对待上也引发了在生命层次上的思考还有无尽的争议。

在中国,由于特殊的人口的国情和人口政策,人工流产是自由自愿性质的个人行为,不违反法律。

在性教育缺失和避孕知识缺乏的条件下,人流(“人工流产”简称)在我国日益普遍化、集中化,有愈演愈烈之势。

每年9月26日是世界避孕日,据一项新的调研数据称,中国每年人工流产人次多达1300万,其中未生育妇女约占一半。

目前中国未成年少女做人流的低龄化趋势越演越烈,未成年手术患者比例达到40到50%,即在校的女学生数量有600万左右。

虽然手头没有外国“人流”的统计数据,但从“1300万”这个总数来看,称中国为世界“人流大国”恐怕一点也不为过。

第一次怀孕便“人流”、反复性“人流”都有可能对女性身心造成伤害,甚至会导致终生不育;而少女“人流”产生的后果则更为可怕。

可从相关统计数据看,中国每年人工流产妇女中约有一半是重复流产,25岁以下妇女占一半,有三分之一妇女是第一次怀孕。

这怎不让人为之担心。

而每当寒暑假过后,各地医院妇产科门前络绎不绝的花季少女,则更令人忧心忡忡。

性,作为生命的使命不能禁止,因噎废食的禁欲主义是极不可取的,即使有些时候这是一些苦难的根源;人类生命之花开得璀璨夺目,性是人类生命中的调节剂,其重要性也毋庸置疑。

纵使当前社会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也不能怀疑性在生命里存在的重要意义。

有性才能有性行为,也才会有生命,有生死。

足矣看出建立正确的性观念的重要性,这不但又利于个体生命历程的发展,而且还会有效减少性犯罪的形成,当然这不能杜绝该类犯罪的产生可以预见的是这类越轨行为必然与这种观念存在天然的联系。

对性的认识,既要科学也要理性,不偏不倚,更不可回避,不然只能自食其恶果。

同时,性也是人类生命一段时期内的困顿,迷惑,或者说是一种渴望与好奇。

这并不是什么可耻的,这是人类生命本质的决定,是正常人类基本需求及生理需求。

但是在性的问题上总会让一些人误入歧途,给自己或别人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不能说不是对生命之花的摧残。

不得不承认现实社会性往往会沦为工具,桃色交易,性服务与性产业等都以次作依托真真切切地存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历史悠久,绵延不息。

这其中性成为了满足性本能之外的欲望的牺牲品,生存、发展,或者是资本的一种。

生命有自由的权利,在我看来也就有拿性以肉体作为形式进行交换的权利,这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所以在有些国家性交易是合法的行为。

在人类交往和认识过程中,在异性间自然而然的吸引之后所形成的情感在这里姑且用爱情来定义这一情感,而顺其自然地发生性行为这是无法杜绝的更是违背人性的本能。

在这样的过程里更多人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地对爱的表达形式而已,进一步说是爱情经历之中所享受的一部分美好,是全身心投入情感的过程,甚至是传递爱情忠诚度的一种基本的行为表现。

不仅在异性之间还在同性中有性的身影,对同性恋的看法在很大程度是折射出性观念的影子,对这样群体的行为也是生命经历里社会化行为的体现,更别提集体性行为了。

生命存在就免不了提及生命健康问题,这不外乎肉体和精神的健康状况。

对性的压抑或者放纵无一例外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的后果,但是同时也会造成心理障碍以及精神疾病。

另外,性的解放和自由,在性行为中措施不当容易感染疾病,在性服务业中这一类情形比较明显,艾滋病就能通过性感染。

生命既能成于性,也能败于性,性就是一把双刃剑。

经过历史的轮转,中国当代性观念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渐开放,从不同时期的文艺作品可以看出,而且最好的证明就是在言传身教的经验之谈中得知存在着这样的发展,当然不同时代人也都会有切身的感受。

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性这方面的体现更是明显,这里也主要针对这一群体来分析。

性观念的开放,在社会尤其在城市地区、学校、学校周边的宾馆都可以发现售卖避孕套及相关性产品的设备和商店。

在校园中卿卿我我也习以为常,甚至有一些出格的行为,性行为在这样的群体中日益变得有“羞”而无“耻”。

当然这是在光明正大地出现在世人眼中的表现,在那些不为人知的背后又怎样的精彩谁又能猜得透看得清呢?手淫、自慰不会在人类社会消失,在一些购物网站上能找到五花八门的与性相关的商品,大学生浏览成人网站,观看限制级的资源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也是大学生的世界。

生命中充斥着这些并不能以偏概全地去批评什么,或者抵制摧毁这些,生命就是五彩斑斓,有快乐有痛苦,有自然也有窘迫,有高雅更有低俗。

他们那么年轻,那么有激情,所以必须要为自己的激情买单,这也是生命里的苦涩。

用一个更加准确的定义“人流”就是堕胎。

这在中国是合法而自由的,而在美国这甚至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议题。

在中国中堕胎一年1300万人次,这是居于世界首位的,而女大学生和女中学生占了很大部分,女大学生达到1/3之多,实在不得不让人担忧。

这种担忧一方面表现在堕胎的问题上,另一方面是堕胎对母体的影响以及相关的连带的社会效应。

显而易见堕胎所处理掉的是一个生命,这在伦理上存在争议,彻底的剥夺了一个新生命生存的权利,虽然这个生命还没有完全独立,还依赖于母体,这是否就能由母体决定最终的走向呢?这一只以来争论不休也没有定论或者主流的观点。

在我看来,将一个生命消灭在开始的阶段与在中途消灭没有任何区别,生命结束后毁损其肉体都被认为是不人道的行为那在对开始阶段的生命的扼杀又何尝不是呢?生命是一个过程,不管有多长,任何故意提前结束的做法都是不人道的,尊重生命就要尊重生命存在的分分秒秒乃至生命的遗迹,尤其是人类的生命。

怀孕的母体也是鲜活的生命,在做人流后对其身体的损伤是不可补救的,在带走一个生命的同时也损害了另一个生命这简直就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

现实总是讽刺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人流越来越顺利,无痛人流之类的成了医疗机构的生财之道。

一方面有人利用技术堕胎而另一方面有人又运用技术辅助生育,多么讽刺的人类行为,或许堕胎导致了需要辅助生育。

说到底就是在自作自受,自己在玩弄自己的生命,这也是生命的本质的体现,是不可抗的人类的局限性。

一旦长期大范围的堕胎必然会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会影响整个民族的生育质量。

实在要引起社会与政府的关注并且加以干预与引导,立法、管制、出台规则,成立社会监督机构,遏制堕胎行为的泛滥。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中国之所以成了“人流大国”必须要弄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女性,特别是年轻的女中学生、女大学生意外怀孕,最终加入“人流”大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小性教育的缺失,这种缺失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几乎是一片荒漠化。

所以这种缺失的后果也必然会是灾难性的。

然而性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和责任,更应该是政府、家庭、社会的责任,因此对这种缺失所导致的后果都难辞其咎。

而性教育在中国的开展举步维艰,成效不会有明显的体现,现实恰恰反映的是一种缺乏性教育的现象。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的做的就比较完善,甚至香港、台湾都要比内地要好很多。

学校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责任,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知识方面,而且在个人发展、灾难防护和性教育等生理教育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忽略性教育这一方面,这他们人生的早些时候让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有足够的理解是绝对有必要的,需要学校教育的开导。

政府作在性教育问题上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制定妥善的教育政策和方针,将性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是有必要的,从小学到大学都需要开设相应的性教育课程;同时,在针对社会上的堕胎行为必须给予重视,做好监督、监管工作,将这一个人自由性行为做到合理合法化,真空化的管理就足以说明政府的失责,必然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家庭在一个人的成功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每个人的教育里家庭教育即使不比学校教育重要也应当一样关键,家庭中孩子一旦问道关于性的问题,中国夫妇一般会搪塞孩子,言辞闪躲;这是最不合理的做法,正确的做合理疏导,加上科学的教育和启蒙。

社会新闻舆论宣传方面也要承担性教育的义务,宣传性健康知识,性教育的知识;而不能仅是追逐利润做各种性产品和堕胎的广告宣传。

性和性教育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性的问题。

个人应当主动通过正确途径学习性知识,接受规范性教育,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性,合理处理人际关系,这无疑有利于个人生命历程的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性和性教育在人类生命中的必不可少,可以促进生命发展,认识生命,也能作为社会发展中开明的积极因素,推动社会前进。

而最重要的是更能让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人,有别于动物的人,脱离了低级本能束缚的生命。

关于流浪乞讨政策的思考我国的流浪乞讨社会政策的发展的时间所经历的过程不够长,政策的内容也不够详细。

其发展经历了1982年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到2003年发布颁行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草案)》这样的主要的发展,说明了解决社会流浪乞讨的政策由过去的收容遣送到如今的社会救助。

但是,如今这一问题仍然是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好转,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会面临新的问题和困境。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积累较多,环境复杂,国家也开始着手各方面的改革。

而我国的社会救助方面的建设主要放在社会保障体系之下的,一方面是由于社会救助是最低层次的保障,另一方面,这一问题的存在由来以及,想彻底根治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在这方面的重视和改革程度都不够。

在这样的形势下,我国流浪乞讨现象大致呈现出以下几种状态:第一,我国基本上建成的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体系极其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城乡的区别上,城市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救助体系,有大量的救助站点,同时有相应的工作人员;农村地区由于先天不足,根本没有这种救助机构,只有最低生活保障,但并不是所有流浪乞讨人员能够在享受该制度保障的范围之内,这以至于流浪乞讨现象在贫困落后地区也比较明显,而且流动性强。

第二,针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效果不明显。

虽然在已经取消了遣送制度,但是主动去救助站的人员少,同时即使是被动进入救助站的人员不久之后又会继续选择流浪或者乞讨,他们并不愿意接受救助。

所以,究其原因不外乎救助并不能彻底使他们摆脱窘境,这里也不排除主观因素,但是毕竟有这样想法的人还十分有限。

第三,该群体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