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是重工轻农、重厂轻城的不均衡政策造成的。
在1949—1978年的30年里,由于当时内外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
众所周知,发展重工业所要求的资本供应量是很大的。
为此,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为满足工业化资金需求的农业政策,具体来说是利用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集中了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和部分必要劳动,每年大约350亿的资金集中于国家财政,投资于基本建设项目。
60年代,国家开始调整生产力布局,通过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调整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在客观上也带动了西部工业的发展和一批新兴城市的建立。
但是,当时的指导思想是“备战备荒”,工业发展是按照“山、散、洞”的要求进行布局的,工厂的建设与城市建设脱节,国有企业社会化、福利化的倾向在当时很严重。
无论是城市规模的扩大还是新兴城市的增多,都未能使城市的多功能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是典型的城乡隔离制度,严格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广大的农村和众多的农民被游离于工业化过程之外,使大量的农村人口拥挤在狭小而落后的生产空间。
1958年以后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行严格限制。
而且,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下,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是政治目标,采取的是行政手段,城市化的内在机制十分薄弱,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并未使城市化按其本身固有的规律正常健康发展。
三是非农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工业化运动,将一个完整的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两个环节:首先实行职业转换,即人口从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实现非农化;然后实现地域转换,即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实现城市化。
非农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在这个时间差内作“钟摆式”流动的半城市化人口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滞后的最直接的体现。
回过头来看,“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大城市有更多的就业空间,因为人多了,分工更精细,发展出的需求更多,就会让更多人得到就业机会。
这是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也是所谓第三产业能够容纳大量劳动力的原因。
那些认为城里人就业难,如果让农民进来,就业问题就更加严峻的论调,毫无经济常识,没有看到目前城市里很多工作已经转到进城农民手中的现实,也没有看到仍有相当多的城市投资欲望被压制,以至于相当多的需求被压抑的现实。
目前大城市里改善投资环境,决不能继续过去只盯着城外投资者的短视做法,而是要善待城里的投资者,更要善待自己的居民、移民和来到城里的农民,把他们的投资热情和意愿发掘出来,这样就可以把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渠道都开发出来。
当然这样做,首先要严格限制政府部门的膨胀,严格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从学习香港经验到香港回归,我们就是学不会香港那一套:任何人只要交点钱一注册,几分钟之后,就可以经营的工商管理办法。
以至于香港人到今天还在用“帮你到香港注册公司”这个办法,来赚内地人的钱。
城市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彭鸿鸣发表日期:2004-10-8 9:23:38城市化是目前中国的主旋律,是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
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一个城市化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城市化水平将由目前的37%左右上升到60%以上,平均每年上升1 个百分点。
城市化结合信息化、工业化给中国的经济形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市场经济有了另外一种表达,各行各业都显示出了宽阔的发展空间。
房地产行业也不例外,不仅仅在于城市人口的增加使得市场扩大,市政建设提升了房地产的使用价值,相应的市场行为也产生了变化。
房地产的特性使得城市化成为影响房地产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城市发展战略对房地产产品结构的影响细细探究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除了房地产市场热点区域与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等明显现象之外,房地产的产品结构也呈现出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的状况。
如果不考虑城市化因素,房地产的产品结构任何城市都有一定的共同点,基本上都是以住宅为主,商务办公与商业物业为辅,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这样的结构。
但城市化的进程使得每个城市的产品结构都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这些特性恰恰与一个城市发展战略有关,特别是与一个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
城市想往哪个方向发展,房地产产品结构就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比如,深圳作为最大的移民城市,其最新的城市发展战略将普通的加工行业逐渐转化为高新技术、物流、旅游等产业。
因此大工业区的开发与建设以及关外房地产市场的开发就成为热点。
同时与旅游产业匹配的度假村、产权式酒店也成为市场发展的一个分支。
而青岛、烟台则大力发展旅游业,依托旅游业带动城市建设、城市环境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5+2”度假类人群。
海景房、酒店式公寓、度假村以及产权式酒店等成为市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而在临沂等城市,作为山东蔬菜、钢材等行业的物流基础,各类批发市场、物流中心成为临沂房地产的一大特色。
在廊坊,大北京商务休闲基地的发展方向则使得高尔夫、酒店、温泉度假村等产品成为房地产开发的一个重点。
这些城市的房地产表现都说明了城市发展战略对房产市场的影响。
纵观世界上城市化走过的道路,任何国家的城市化进程都是以大量节约土地为其特征的,城市化进程越快,城市化率越高,土地的节约越明显%%%%%%%%%%%%%%%%%%%%%%%%%%%%%%%%%%%%%%%%%%%% %%%%%第一,工业化的要求。
工业有着强烈的大城市区位指向,它需要城市功能的服务、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设施支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产业集聚的效益、需要紧靠它的最大用户————大城市。
我国目前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向城市集中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信息化的要求。
有人认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大城市甚至城市,大家都可以住在乡村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享受现代版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其实恰恰相反,信息化将使大城市在信息交流、信息产业发展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有的信息是不能从人体分离的,如电话的普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大了人员往来的交通量。
可以说大城市在信息经济时代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服务产业的要求。
服务产业是城市经济。
城市规模越大,就意味着用户基数越大,服务业的商机越大。
特别是日常利用频度较少的服务业、较特殊的服务业只有在大城市中才能得以生存。
因此只有在大城市,门类齐全、高度配套、分工细致、功能明晰的服务产业才会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第四,发展效率的要求。
我国作为工业化后发国家首先需要的是效率,在很短的期间内要走完工业化先发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因此不得不选择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来加速它工业化进程的效率。
工业化后发国家劳动力的转移是跳跃式的,农村劳动力从全国各地直接涌向大城市的倾向较大,农村劳动力直接进入各类现代化产业的情况普遍。
第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全球城市圈间分工、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
只有大城市才能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大城市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争。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
第六,国土利用效率的要求。
工业化、信息化把一个国家的国土划分为工业经济、信息经济集中的空间————城市和农业经济、自然保全的空间————农村这样两大空间。
前者的空间经济效益要远远大于后者,城市规模越大,它的空间效益越好。
现代化的国家应该把增长极放在城市空间,把粮食供应、国土保全的任务交给农村空间,不应该再向农村空间追求过多的增长效应。
要创造出由城市空间返还一部分效益给农村空间的机制。
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经法系09法学王倩摘要: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趋势和标志,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已进入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但在当代,其发展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每个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也是利弊共存的。
因此,我们应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平衡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可持续发展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
发展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技能和素质的提高,提高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达到和谐发展。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城市环境带来许多方面的困境。
近年来,我国发展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展,城市边缘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中耕地、林地、果园等人类活动干涉较少的土地类型大幅度地减少,取而代之是高密度的城市用地(宽敞的马路及鳞次栉比的建筑);城市中心地区不透水面积增加,自然绿地面积削减,代之以覆盖水泥、沥青的广场和道路。
不透水面积增加以及绿地面积的减少严重地引发了城市的水环境、大气环境问题。
城市中人工培育的一些绿地(交通绿岛、行道树等),属于零星分布,形成不了规模效应,达不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
此外,城市中绿化面积的减少对城市的动物栖息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为许多昆虫和鸟禽均以城市中的植被或大片绿地作为驻留地,它们的存在给城市带来了生机,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不利于它们的生存。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对周围地区产生很强的吸引作用,农村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向城市内部集聚,城市人口密度增大,远远超出了城市的人口承载力,造成城市诸多的环境问题。
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要求增大,市区建设用地急剧扩大,耕地被大量占用,城乡交错带的草地、土壤退化等现象也比较严重;城市中生活垃圾数量剧增,住房紧张;此外,城市人口的增加还会增加城市的用水人口,城市的供水压力加大,地下水过度采集,从而导致海水倒灌、地面沉降等现象的发生。
城市化进程加快不但使得人口急剧地向城市内部集中,另一方面,它还使第二、第三产业在城市中所占比重加大,而第二产业诸如化工、钢铁等重工业都属于重污染产业,它们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面较广,包括城市的大气环境、水资源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生物环境等等。
当代中国提出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使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
但在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中,却没有注意到对环境的保护。
我认为,在解决我国城市化环境问题上,应采取”以人为本”的观点. 单靠技术的改进来改善环境只能起到暂时的效果,“治标不治本”,城市中的人如果缺乏环境意识,城市环境问题还会周而复始地产生,城市环境还会受到破坏,最终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的彻底崩溃。
因此,在解决由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时,首先就应大力加强环境科学教育,树立和培养人们的生态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