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一、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之学说1、西来说:2、中源说:正统学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譬如,世人说史,大多从盘古说起,即所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①盘古: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

按《三五历记》所载,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②三皇五帝:A.“三皇”“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以后者为主。

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古人认为,历史按皇、帝、王、霸的顺序展开,三皇、五帝、夏商周王道、春秋战国的霸道,且一代不如一代。

《管子·兵法》曰:“明一者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谋得兵胜者霸。

”《管子·禁藏》:“凡有天下者,以情伐者帝,以事伐者王,以政伐者霸。

”《庄子·人世间》:“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

”《淮南子·本经训》:“帝者替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

”三皇时代,人民生活并不幸福。

《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以为王,号之燧人氏。

”《吕氏春秋·恃君》曰:“昔太古无君矣。

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

”三皇给人民带来了福祉,但却没有“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三皇的功业:燧人氏的功业是“钻木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具去毒”;伏羲氏的功业是“仰观象于天,俯察法于地。

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神农氏的功业是“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土尧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B.“五帝”五帝所指何人,各家说法不一。

《国语》记展禽语:“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

颛顼能修之。

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

尧能单均刑以仪民。

舜勤民事而野死。

”即以黄帝、颛顼、帝喾ku、尧、舜为五帝。

《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纪》都依此说。

《吕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黄帝、炎帝、舜帝为五帝。

《淮南子》以黄帝、颛顼、尧、舜、启为五帝。

最为后人接受的是《国语》的说法。

五帝的功德:《史记·五帝本纪》是这样记载的: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娥,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能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以鬼神而制义,治气以教化,洁诚以祭祀。

”帝喾:“普施利物,不于其身。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材而节用之,扶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其动也时,其服也士。

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尧:“其仁如天,其知如神。

就之如日,望之如云。

富二不骄,贵而不舒。

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便章百姓。

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舜:“舜年二十以孝闻。

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

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

舜居妫汭,内行弥谨。

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

尧九男皆益笃。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

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三皇只是教人谋生的手段,而五帝则是养民惠民,所体现的是道德政治,三皇只是文化的创始人,五帝则是文明的缔造者。

3、怀疑说:顾颉刚的“层累说”在中国的历史学界,对远古历史的怀疑论者不乏其人,但最有成绩的则是20 世纪上半期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

1923年,顾颉刚在同钱玄同讨论《诗经》的辨伪问题的一封信中,系统地提出了人的“层累说”,即“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

大意有三:①时代愈后,传说的古时期愈长;②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愈是高大;③即便对某一历史人物或事件是否属实尚无把握,但亦可知道它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而顾颉刚认为,盘古也好,三皇五帝也好,都说虚构的人物,而且越是往后世,虚构的历史愈早。

在西周,人们只知道有个大禹,到春秋时期,才有尧舜的传说,黄帝、神农是战国时期的杜撰,三皇之说直到秦代才有,而盘古的传说更晚,是汉代后才出现的。

①、盘古盘古是一个纯粹虚构的人物,而且虚构的年代很晚,大概是东汉后期的产物。

严格说来不足以充任中国传说系统中的领头雁,他的事功只是开天辟地,同人事并无多大关系。

②、三皇五帝:“三皇”所指何人,各种文献说法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种:一是天皇、地皇、人皇,二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以后者为主。

也有文献以祝融、女娲或黄帝代替燧人氏,但伏羲氏和神农氏则是大多数文献的共识。

.“五帝”:《史记》以《五帝本纪》开篇,很少提到三皇的功德。

五帝的说法是战国时期才有的。

据徐旭生先生的研究,“直到春秋战国前期还没有见到五帝的说法,在《左传》、《国语》、《论语》、《墨子》、《孟子》等书中都不见有五帝的名称,就是显明的证据。

···到战国后期五帝的说法才盛行起来。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但是,五帝崇拜在战国前就存在,《论语》、《孟子》对尧舜评价很高。

《尚书》中就有《尧典》、《舜典》。

黄帝果有其人吗?根据古代文献,黄帝是确有其人。

《周逸书》、《山海经》、《国语》、《大戴礼》、《吕氏春秋》、《史记》等文献都言之凿凿,尤其以司马迁的记载最为详细:父少典,母有虫乔氏,与炎帝为同胞所生,且有儿子二十五人。

但是,这些作品都是春秋战国之后的作品,而在此之前的古籍则根本没有提到黄帝,尤其是《尚书》,从尧帝写起。

轩辕之丘、涿鹿之野、黄帝泉、黄帝陵等能证明黄帝真实存在过吗?黄帝陵,司马迁之前,传说中的黄帝并无葬处,而是“乘龙升天”。

司马迁一方面承袭旧说,另一方面又认为“黄帝崩,葬桥山”。

但是“桥山”又在何处?《五帝本纪》没有提供下文,于是有陕西桥山说、甘肃桥山说,涿鹿桥山说,陕西还有两个桥山,一个在陕北、一个在陕西中部。

传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活动范围大致在今陕西一带。

何以到今北京附近的涿鹿之野与蚩尤作战。

炎帝葬于湖南茶陵,今炎陵县。

舜帝葬于湖南的九嶷山。

传说舜帝带着鹅皇和女英两个妃子南巡,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结果溺于湘水,葬于九嶷。

据说还在今天的韶山演奏过《韶》乐,百鸟朝奉,韶山之名由此而来。

追溯黄帝的缘由,必须从先民的五方观念说起。

从甲骨文看,殷人已经有了五方观念。

郭沫若的《殷契粹编》所收录的卜辞就有东南西北四土受年的记载,“四土”加上“商”或“中商”,正是东南西北中五方。

五方观念大约在西周初年开始演化为“五色”或“五方色”的观念。

《逸周书·作洛》是最早记载“五色”的文献:“周公···及将致政···乃建大社于国中,其土遗东青土,男赤土,西白土,被骊土,中央衅以黄土。

”周人起于陕地,这里到处都是黄土高坡,因而周人以黄色为贵。

而且,由于殷人五方观念的传统,周人同样划天下为五方,以陕地为中心。

周公营洛,洛邑虽然不同于陕地的土色,但出于王权中心的考虑,周公又只能将洛邑一代作“黄色”看待,大社中央著以黄色。

周人尚黄,以及“五色土”思想的提出,与加强中央集权有关。

五色后有五行思想。

由于五色观念直接同王朝政治相结合,而王权是需要神话的,所以周代的统治者因其尚黄而很自然地有了对黄帝的崇拜。

黄帝又同皇帝相同,在色曰黄,在权曰皇。

《释文》曰:“皇帝,本又作黄帝”。

《淮南子》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

黄帝是中央之帝。

二、炎黄子孙黄帝之前,尚有神农、伏羲、女娲,甚至燧人氏、有巢氏等先人,然而中国人所认定的祖先则是黄帝,现代人以“炎黄子孙”自称,为什么?黄帝首先建立的一个部落联盟;黄帝首先开始了道德政治;黄帝首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汉族人的确基本上是炎黄的血脉。

三、龙的传人中国人对自己还有一个美称,即“龙的传人”。

㈠.龙是什么?《尔雅·翼》说: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鼋,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象这样一种怪物,自然界是没有的。

但奇怪的是,在中国的造型艺术和诗词歌赋中,有关龙的形象的描写和刻画比比皆是,尤其是皇宫府第,更是龙的天下,墙壁和梁柱等地方无不有龙的造型,而且,两千多年来,龙向来被看作是君权的象征。

皇帝称作为真龙天子,视为龙的化身,其身体是龙体,面目是龙颜,胡须是龙须,外衣为龙袍,住所为龙禁。

可以说,龙崇拜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又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之根。

前些年的文化热和寻根热,学者们各法奇想,探究龙的本来面目,有鳄鱼说、雷公说、松树说、马说等。

这些多基于对龙的外形的分析。

说其为鳄鱼,是因为鳄鱼体大,有鳞片,形状似人们想象中的龙;说其为雷电,是因为天上的闪电,形同巨龙飞舞,飞天,降雨;说起为松树,是因为松树的树皮似龙鳞,树枝似龙角;说其为马,是因为有的龙的造像,龙头如同马头。

但这些说法都经不起推敲。

①.龙常与水相联系,而松树、马均与水关系不大。

②.许多文献都说,龙最基本的特性是“能细能巨”,“能长能短”,“能幽能明”,而这是动植物或自然现象均无此种特性。

③.原始人所崇拜的对象,往往是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东西,而且与人类生存的意义较大。

而上述几种东西除雷电外,均与人类的生活关系不大。

④.龙崇拜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儒道两家所信奉的,其本义一定同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有关。

而上述几种东西均不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

⑤.君主被当作龙的化身,而中国政治的特点是宗教与君权的统一,相应的,龙崇拜也一定是体现这一层次政治文化意义的。

而上述几种解释都不能切到这一层面。

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人何来自称为“龙的传人”,即是说,龙最初是当作自己的祖先来崇拜的,但是,从古代文献里,都找不到相关的证据。

在古代文献里,有关龙的记载或描写很多,归纳起来,大体不外如下几个方面:一,龙居大泽之中,与水有关;二,龙能兴风雨,主管人间雨水;三,龙的外形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