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德篇》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认知与修养张三丰的《五德篇》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强调人类道德的必要性,然后分别论述了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与人体健康的共生共荣的关系。
本文从翻译张三丰的《五德篇》入手,概括了张三丰关于道德与身体之间相互影响的观点,进而探析《五德篇》的理论基础“五行学说”,从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和道德认知,以期对现代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有所裨益。
标签:五德;五脏;五行;道德认知;道德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观。
中国古人系统地研究了宏观的天人关系(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微观的天人关系(人的生理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提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系统理论,并为人类的身心的完善找到系统的理论与方法。
这些理论与方法,集中体现在《易经》、中医及道家的著作中。
张三丰的《五德篇》,正是在天人合一的宇宙体系中系统阐述了人的心理与生理、道德与身体的关系。
学习此文,可以从中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和道德认知,寻求提高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路径与方法。
一、《五德篇》主要内容——道德与身体的相互关系《五德篇》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强调人类道德的必要性,分别概述了五德与五经(五脏)的相互关系,指出道德修养与人体健康共生共荣的关系,强调通过提高道德修养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原文如下:人生有五德①,吾尝以譬天地之五行,人身之五经②。
仁属木也,肝也③;义属金也,肺也;礼属火也,心也;智属水也,肾也;信属土也,脾也。
是知五德之不可少一,犹之五经之不可绝一,即如五行之不可缺一。
人皆曰木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仁也,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矣。
人皆曰金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义也无义者必无权宜④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矣。
人皆曰火不可少也,而何以无礼也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其心已绝,而火为之衰熄矣。
人皆曰水不可少也,而何以无智也无智者必无清澄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矣。
人皆曰土不可少也,而何以无信也无信者必无交孚⑤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也。
是知为人者必先有心之五德,而后有身之五经。
仁不绝,肝气生;义不绝,肺气平;礼不绝,心气明;智不绝,肾气灵;信不绝,脾气醒。
德包乎身,身包乎心。
身为心用,心以德明。
是身即心,是心即身。
是五德即五经,德失经失,德成身成。
身成经成,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
在中国古人看来,人的生命和肉体是产生道德的机器,或者说人是产生道德的生灵。
人的生命中有五行之气,人体中的这些五行之气,在五脏中分别属于心、肝、脾、肺、肾的功能,这些健康的脏器可以直接产生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
这些道德是肉体功能在一定场合的外现。
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藏实质上是产生道德的器官,五德是五脏之气在人与人关系中的外现。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张三丰提出如下观点:人天生就具有五种伦理道德方面的先天本质,因此将它们同天地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和人身心肝脾肺肾五个经脉联系起来加以论说。
这五种伦理道德,一是“仁”,五行属性为“木”,体现五脏中肝的功能;二是“义”,五行属性为“金”,体现五脏中肺的功能;三是“礼”,五行属性为“火”,体现五脏中心的功能;四是“智”,五行属性为“水”,体现五脏中的肾的功能;五为“信”,属性为“土”;体现五脏中肝的功能。
这五种功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因此,五德是每个人缺一不可的品德,这就好比人的五脏缺一不可、天地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缺一不可一样。
他从天人相应的角度强调人类道德的必要性,然后分别论述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相应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木”德。
木德为“仁”,是养育之德。
没有仁德的人,必然也没有养育之念,外不能爱人,内不能养己,“仁”是肝的功能,缺乏“仁”德,会使肝的功能逐渐弱化,好比“木”快枯死了。
金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相应的每个人都应该有“金”德。
金德为“义”。
是一种大公的道义精神,一个人缺乏金德,失去了“义”,必然不会主持公道与正义,不会去利益他人。
“义”是肺的功能,因义失而气丧,肺的功能就会逐渐衰绝。
好比“金”的质地已经退化锈蚀,没有作用了。
火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相应的每个人都应该有“火”德。
火德为“礼”。
“火”具有热烈光明,传播利人的特性。
“礼”是心的功能。
一个人行为上经常失礼,说明心灵上缺失热量和光明,这个人一定是自私、无情的,其心气将呈衰枯之势,好比“火”逐渐接近熄灭。
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相应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水”德。
水德为“智”。
水具有其滋养万物和流通灵活的特性。
人之为“人”全在于“智”。
一个人一生中生命质量的优劣高下,也在“智”的含量多寡。
一个人缺失了“智”,就像河里水被污染,浑浊不清,不能清沏流畅。
“智”是肾的功能,人无智,表明肾气已近绝失。
好比生命之“水”已经浑浊干涸。
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相应的每个人都应该有“土”德。
万物皆为土所生,人亦为土所生。
土生万物又为人所用。
而且,土生万物,春夏秋冬,阳生阴育,有条不紊。
当生则生,当长则长,当收则收,当藏则藏,二十四节气,一刻不乱。
以时准之为“信”,以养调之为“用”,所以土德为“信”。
“土”的特质反映在人的先天德性上就是“信用”。
“信”是脾的功能,与人交往必然不诚实、不讲信用的人,必然辉导致脾的功能衰弱退化,因为“土”已经开始分崩离析了。
根据以上对“五德”与“五脏”之间关系的分析,我们应当知道,为人必然首先要具备道德品质上的五德,即仁、义、礼、智、信,然后才能去考虑肉体上的五脏导致的健康与否。
一个人,他的“仁”不缺失,肝气就不断滋生;他的“义”不缺失,肺气就充足平和;他的“礼”不缺失,心气就明慧澄清;他的“智”不缺失,肾气就灵动活跃;他的“信”不缺失,脾气就醒明祥和。
由此进一步看到,属于品质的德直接对肉体生命产生影响,肉体的状况又反过来影响人的心性。
一个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先从后天的心性修炼做起,规范身的一切不良行为,使它们有利于心性修养,心性修养境界的不断提高就会显示先天本质之德的光明。
这是因为,规范身的时候正是在恢复德的时候。
人的肉体状况反映着人的精神状况,人的精神状况又反映着肉体状况。
所以说,五德联系并反映五脏,人的五德丢失了,等于人的五脏也丢失了;人的五德完善,人的肉体必然完美;人的肉体完美,经养人体的五脏六腑也必然完美。
人身心上的五行完美和谐状态必然会反馈到宇宙大自然中,给宇宙大自然以良好影响,又强化了天地五行造化养育万物的功能。
上述是对《五德篇》的白话翻译。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人认为,人的先天之德,作为一种精神表征功能,不是凭空独立存在的,必须以肉体机能为依托的,这就是“五德”与“五经”的关系。
五脏完善的机制与功能,提供给了人完美的五德表现。
五德的完美表现,又对五脏功能是一个完美的调节。
这是先天生后天之后,后天对先天的自然顺应和回应,完美的五德可使生命享尽天年。
但是,人在后天若有不良行为,心性受到污染或扭曲,破坏了先天的完美,那么就会由五德的沦丧影响到五脏功能,导致五脏功能的弱化、紊乱甚至丧失,就会生灾、生病、生祸甚至夭折而亡。
二、《五德篇》理论基础——天人合一的五行学说天地之间的金木水火土,人身上的心肝脾肺肾,与人的道德修养之间怎么可能有关联?如何关联?如何相互影响?把他们联系起来,是牵强附会的,还是有内在联系的?这些,用现代的科学分析的思路和方法是难以理解的,必须从中国古代哲学思维中寻找答案。
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有三个特点,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系统观;二是重视把握规律(注重研究支配可见事物背后不可见的规律);三是取象比类,善于求同归类。
这三个思维特点,是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当然,也是解读《五德篇》的关键。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系统观,这一观点把人和自然看成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共生共处,自然万物共生共存。
“天”就是代表“自然”。
“人”指人类。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受宇宙规律的支配。
二是天人相应。
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并且是相互呼应的,所以一切人、事都应该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天人合一观认为,宇宙星球的运行有其固定的规律,这一规律决定了地球上植物、动物及人类的生长衰老节律,人类的生命运动无法逃脱“天”(宇宙星球的运行有其固定的规律)的支配。
由此,中国的祖先总结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系统理论。
五行学说正是其中之一。
五行学说是也是中国古代的宇宙观、系统论,是中国古代用以认识宇宙,解释宇宙事物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的规律的一种学说,其根源是对地球公转产生季节变化规律及太阳系五个行星对地球影响规律的概括。
中国古人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的“气”。
“气”的不同的运动形式及其相互作用构成了宇宙万物及其相互的关系。
概括来说,“气”的运动有五种形式和态势,即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及平衡状态。
于是,善于取象比类的古人,以木(向外)、火(向上)、土(平衡)、金(向内)、水(向下)五种物质来比喻气的五种运动形式,并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天地万物的运动秩序都是受五行生克制化法则的统一支配。
由于万事万物具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特点,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性质和特点归纳为五个系统。
五个系统乃至每个系统之中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既相互滋生,有相互制约,互相生克的内在关系,从而形成了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复杂、动态的系统,即所谓“五行大系”。
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五行大系也寻找人与自然的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统摄自然与人事。
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动态、系统的观点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人体生理与心理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张三丰的《五德篇》正是在系统的五行学说指导下对人类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具体阐释。
五行归类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化生长化收藏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忧恐五窍目舌口鼻耳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五液泪汗涎涕唾五荣爪面色唇皮毛发五义魂神意魄志五德仁礼信义智三、《五德篇》的现实启发——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根据上述表格可以看到,五行学说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将自然界的有关事物或现象也进行了归类,并与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
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等相联系,这样就把人体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收受通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