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以德治国相结合,方能做到刚柔相 济,获得最佳治理效果。
总之,历史和现实表明,法律和 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 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 成,缺一不可。只有把依法治国和以 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确保社 会井然有序,充满活力。因此,推进 法治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相结合,关键在于探索具体可 行的治理途径
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 领和推动作用,使法律法规更多地 体现道德底蕴和人文关怀。党的十 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法律是治 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良法 是法治的根本属性,是衡量社会治 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准。“良法” 对立法的要求主要有:一是具有正 当价值取向,符合正义、秩序、和谐 等价值标准;二是要汇集和表达民 意;三是立法程序要科学民主,同时 具有针对性、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 四是立法无悖于普通人的情感,无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相结合,是对中国传统治国方 略的继承和发展
2014 年 2 月 17 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一个国 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 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 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 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 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 发 展 、渐 进 改 进 、内 生 性 演 化 的 结 果。”2014 年 10 月 13 日,习近平总书 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 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 学习时强调,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 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 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 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 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 要启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 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 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解决 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 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由此可见,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 于如何借鉴历史经验进行国家治理 有着高度的理论自觉。
加强法律和道德的宣传、教育、 灌输,使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在全 体公民的脑海中深深扎根。一要有 效开展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的宣传、教育,让人们完整理解、全 面认识“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的 思想内涵,在思想观念上把“依法治 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从 而在实践中坚持“法治”与“德治”相 结合。二是持久开展普法教育,着力 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把全民学法 尊法守法用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 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 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 题靠法。尤其要着力提高各级领导 干部、公务员和司法系统工作人员 的整体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水平。 三是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和提升社 会公众的道德意识。客观而言,公民 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境界同他们 的法律意识、法治素养密切相关,在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遵纪守法的 水平和执行法律的程度。为此,党的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公 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 意 识 ,倡 导 契 约 精 神 ,弘 扬 公 序 良 俗。四是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健全公 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完善守法 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 机制,使遵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 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对党忠诚,必须牢记为民宗 旨 。清 醒 认 识“ 我 是 谁 、依 靠 谁 、 为 了 谁 ”,时 刻 不 忘 党 的 宗 旨 和 使命,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 业。对党的理论、党的宗旨、党的 事业保持崇高信仰、坚定信念和 必胜信心,保持百尺竿头更进一 步的干事激情,做到思想上坚信 不 疑 ,意 志 上 坚 韧 不 拔 ,行 动 上 坚定不移。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 群众观点,牢固确立人民创造历 史 、人 民 是 真 正 英 雄 的 唯 物 史 观,站稳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 连心的立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的 工 作 导 向 ,思 想 上 尊 重 群 众 、 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 众 ,主 动 自 觉 地 问 政 于 民 、问 需 于民、问计于民。树立为民情怀, 与 群 众 干 在 一 起 、苦 在 一 起 、累 在一起,对群众的艰辛多一份温 情 ,对 群 众 的 期 盼 多 一 份 责 任 , 对群众的批评多一份理解,当好 群 众 的 主 心 骨 ,把 对 群 众 的 挚 爱,凝聚成对党的忠诚。
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必须 强调法律的权威,走法治之路。党的 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法律是治国 之重器。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 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法治兴 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我们党 在一个有 13 亿多人口的大国执政, 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 一、市场统一,要实现经济发展、政 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 良好,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 好法治这个方式。依法治国,是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 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能 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 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 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此,党的十八 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坚持依法治 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 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就意 味着,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 实施依法治国进程中,要通过宪法 来凝聚社会共识,解决社会所面临 的重大核心问题,理顺国家治理体 系。因此,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 实施,将是今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的一个重大标志。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 合,就是对中国古代礼法合治、德主 刑辅治理方略的继承和发展。从某种 意义上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们 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类治理历 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尤其是对中国传 统治国方略的继承、发展和升华。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相结合,是全面推进法治中国 建设的客观要求
坚持从严治党,使广大党员特 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成为遵守社会主 义法律、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表率。 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广大党 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承担着领导 者、示范者作用。为此,一是要把好 入口关,对新进党员和新提拔干部 进行严格的道德修养考查,严防品 质恶劣之辈混入党员干部队伍。尤 其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 则,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 司法队伍建设,把德才兼备、善于运 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 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二是对广 大党员干部开展持续的道德和法律 教育,使他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得到 强化,精神境界不断得到提升,从而 使廉洁自律由“他律”变为“自律”, 成为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意识。三 是建立和健全奖廉惩贪、赏罚得当 的官员考核机制,通过制度让做得 好的党员干部得到真正的“实惠”, 坚决做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聪 明人”捞取任何好处。四是加强对贪 污腐败的惩治力度,对任何腐败行 为和腐败分子都依纪依法予以坚决 惩处,确保领导干部清正廉洁。
对党忠诚,必须锤炼务实作 风 。把 务 实 作 为 一 种 态 度 、一 种 精 神 、一 种 信 念 ,在 思 想 上 唯 实 ,弘 扬 实 事 求 是 的 思 想 作 风 , 作 决 策、办 事 情、谋 发 展 ,尊 重 客 观 规 律 ,讲 求 科 学 精 神 ,注 重 基层实际,杜绝唯书唯上不唯实 等 错 误 思 想 。树 立 正 确 的 权 力 观、政 绩 观、事 业 观 ,多 一 些 责 任 意 识 、奉 献 精 神 ,少 一 些 浮 躁 心 理 、攀 比 心 态 。加 强 调 查 研 究 ,强 化 问 题 意 识 ,敢 于 正 视 困 难和问题,善于在直面矛盾中寻 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人处世坚 持 原 则 、光 明 磊 落 ,讲 真 话 实 话 有 用 的 话 ,绝 不 说 一 套 做 一 套 , 不 当“ 两 面 人 ”。在 行 动 上 务 实 , 爱 岗 敬 业 ,脚 踏 实 地 ,干 一 行、 爱 一 行、钻 一 行、精 一 行 ,切 忌 心 浮 气 躁 、眼 高 手 低 。有 强 烈 的 责任感和担当胸怀,履行本职守 土 有 责、守 土 负 责、守 土 尽 责 , 主动担责挑重担,矛盾面前站得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哲 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对党忠诚 必须为民务实清廉
把对党忠诚作为党性修养的第一课,自觉做对党忠 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好干部
姜扬
对党忠诚,是党章对共产党 员的明确要求,是共产党人的灵 魂和基础,是党员领导干部最基 本的政治品格。这种品格要求在 任 何 时 候 、任 何 情 况 下 ,都 能 坚 定 理 想 信 念 ,站 稳 政 治 立 场 ,始 终 忠 于 党 、忠 于 祖 国 、忠 于 人 民 的事业。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委组 织开展的“学党章、学准则、学条 例 ”专 题 集 中 教 育 活 动 中 ,就 把 对党忠诚作为党性修养的第一 课,着力促进全体党员领导干部 强化为民务实清廉意识,自觉做 对 党 忠 诚 、个 人 干 净 、敢 于 担 当 的好干部。
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支 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重要内容。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 是内心的法律。提出以德治国,并不 是要超越法治,而是强调在加强法 治建设的同时加强道德建设,施行 德政和德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法 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强制性地 惩罚违法行为,但不能代替解决人 们的思想道德问题。法是他律,德是 自律,需要二者并用。从国家治理能 力现代化的角度看,法律强制与道 德约束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 进的,二者都有助于制度的落实。” 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是 外在的“他律”规矩,用于惩恶扬善; 德治是内在的“自律”守则,用于劝 善抑恶。法治是德治的保证,德治是 法治的基础,只有坚持依法治国与
悖于社会公序良俗;五是法律应当 具有整体协调性和内在统一性,不 能自相矛盾。要坚持立法先行,制定 良法,首先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 民理念,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 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 正 、公 平 、公 开 原 则 贯 穿 立 法 全 过 程,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 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 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其次要注意 法律的道义基础,通过立法将一些 最低限度的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 务,使之从“软约束”变为“硬约束”。 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 中的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 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进而使 法治和德治能够相互渗透,相辅相 成,为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创造文 明向上的法治环境。第三要完善法 律法规,使法律法规能够最大限度 地汇集和表达民意,更多地体现道 德底蕴和人文关怀,进而确立社会 公众对法律的认同乃至信仰。第四 要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解决社 会冲突、定分止争中的权威地位,引 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 维护权益,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 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