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罗聘故居讲解词

罗聘故居讲解词

罗聘故居讲解词扬州八怪纪念馆吉秋炜各位来宾,大家好。

欢迎参观罗聘故居!我叫×××,作为景点讲解员,我很荣幸担任各位此次行程的讲解。

谢谢!罗聘,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为金农入室弟子,他笔下的人物、山水、花草无不精妙,并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而成为扬州八怪的殿军人物。

嘉庆四年,随着罗聘的去世,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清代扬州画派这一艺术流派和文化群体的历史,也就基本结束了。

“罗聘故居”位于扬州市天宁门弥陀巷46号,巷之北是扬州著名的盐阜路,东西不足千米之间,瘦西湖、冶春园、佛教博物馆、史可法纪念馆、个园均云集于此;巷之南紧临扬州著名的古街东关街。

罗聘故居建筑面积286平方米,占地面积424.17平方米,宅名“朱草诗林”,是罗聘从事创作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扬州八怪”在市区唯一遗存的故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据传,“朱草”是一种祥瑞之草,生长于田野和路边荒地,日生一叶,16日一换,终而复始,生生不息。

“诗林”是因为罗聘夫妇皆能诗,这里又是诗人、同道盛聚的地方。

当年,以“朱草诗林”为中心,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不足两百米的距离,住着金农、郑燮、高翔、汪士慎等扬州八怪们,他们平素都喜欢到这里吟诗作画。

还有诗人朱二亭、闵廉风、张啸斋、金兆梓等也常常来此地评诗论画。

不仅是扬州八怪诸人或本地诗友,即便是外地流寓或路过扬州的书画家、学者名流也常到罗宅走动。

像鼎鼎大名的邓石如、王文治等都曾是朱草诗林的座上客。

还有些外地访客因没有见到罗聘而深感遗憾。

如一位叫张五典的陕西上元知县,工诗善画,他路过扬州,先到罗聘家来拜访,恰逢罗聘外出,罗聘家人接待了他。

临走,他在罗聘的书斋里留下了一首《过罗两峰香叶草堂》诗:“言访罗含宅,闲看碧树秋。

苔浓如渲染,石瘦未雕搜。

经籍先秘传,诗篇老辈投。

闭门斜照外,歌吹是扬州。

”他久等罗聘,不见归来,翻翻书房里的藏书,读读老辈文人赠送罗聘的诗作,很是仰慕。

更有一位民国时期的县长,因仰慕罗聘,退休后居然就在朱草诗林的旁边购房,比邻而居,还特别取宅名为“朱草诗邻”。

跨入坐北朝南朱草诗林的大门,可见一庭院,一些四季花草树木点缀其间。

正对大门有花厅(旧式住宅中大厅以外的客厅。

多建在跨院或花园中。

)两间,原东西两侧各有三间两厢,以一长廊隔开,以六角小门互通,系扬州传统的三合院式住宅结构。

现东侧小门虽在但屋已不存。

院落西侧有朝东原有进深四楹的书斋三间,据传这就是罗聘的书斋“香叶草堂”,罗聘的诗集和印款都用过此名,可见他对香叶草堂书斋的深情。

原香叶草堂书斋的规模已不存,门额上现在挂的是“朱草诗林”匾,迎面墙上挂一幅罗聘画的《冬心先生蕉阴午睡图》。

乾隆二十五年(1760),金农74岁,罗聘28岁,那年的夏天,金农小住“朱草诗林”,炎炎夏日,午后金农闲坐蕉阴,不觉打起了瞌睡,正巧被罗聘遇见,蕉阴下的金农狂傲之态全无,一副脱俗出世的形象,罗聘不由得画兴大发,蕉阴下午睡的金农跃然纸上。

图中金冬心上身赤裸,下著宽松长裤,脚穿步鞋,身体微微后靠,坐在一把交椅(这种木交椅制作简洁大方,在明代已有,当时为帝王行军、狩猎时所用,到了清代,文人、士大夫也普遍使用了)上。

金冬心的双臂很松弛地搁在交椅扶手上,右手轻握一把蒲扇。

双腿顺势下搁,左腿微曲,脚踩在椅子的踏板上,右腿自然放松脚着地,整个造型平稳舒坦。

金冬心正闭目养神,满腮胡须,“寿星式”的大脑袋,后面斜拖着一根细溜溜的小辫。

罗聘对金冬心头部的夸张造型十分传神,很有情趣,让人不竟莞尔。

金农身后有数丛芭蕉,罗聘用白描的手法,淡墨染叶,把这几株芭蕉画得风姿绰约,绿荫蔽天,芭蕉根处一蹲睡小童和金冬心相呼应,这些衬景更好地烘托了整个画面宁静安适的气氛,突出了金农宁静养心,颐养天年的主题,也精确地表现了金农恬适的内心境界。

难怪金农醒后欣喜之余,在画的右上侧题了一段长跋:“诗弟之罗聘,近工写真,用宋人白描笔法,画老夫午睡小荫于蕉林间,因制四言,自为之赞云:‘先生瞌睡,睡着何妨,长安卿相,不来此乡,绿天如幕,举体清凉,世间同梦,惟有蒙庄。

’庚辰长夏之上休日。

七十四翁杭郡金农睡醒时记。

”在后来另一幅自己画的小睡图中也有类似的题跋:“香茅盖屋,蕉荫满庭,先生隐几而卧,不梦长安公卿,而梦绿萍池上之客。

殆将赋秋水一篇乎?世间同梦,惟有蒙庄。

”七十多岁的金农一再说自己和庄子同梦,表现了他已心无旁骛、超脱尘世、追求恬淡宁静生活的精神状态。

如此形神兼备的画像,没有对画中主人的了解,如何画得出!“七十已过开老眼,只看草木与虫鱼。

”(罗聘《香叶草堂诗》)罗聘对老师的刻画的确是入木三分。

其实罗聘不止一次为老师画像。

另一幅《冬心先生像》则用浓墨描绘了一块巨石,金农安坐石上,正全神贯注地阅读。

这幅画上金农造型与前幅基本相似。

仍然是标志性的“寿星式”的大脑袋,满腮胡须,后面斜拖着一根细溜溜的小辫。

不同的是前图在睡觉,双目紧闭,而这幅图在看书,目光炯炯。

金农左手托书,右手成兰花指状拂弄胡须,神态逼真传神。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上衣服的画法不多见。

这是当时常见的束腰长袍,罗聘用颤笔勾出衣服的轮廓,但没有用墨色印染,而是用笔无比工细地点出无数个豆点,衣服纹理的走向、随意的皱折都一一点出,精确地表现了衣服的质感,同时体现了中国水墨画的趣味性、多样性和丰富性,生动地再现了金农这位“三朝大布衣”的形象。

后来,大才子袁枚还为罗聘这幅《冬心先生像》题诗“……有弟子兮两峰,洗手天河,描成此幅:充充古貌,襜襜奇服;其志偲偲,其神髦髦,手贝叶经,目睕睒而凝瞩,贾逵(东汉经学家)之衣圭其肩,张融(南朝齐文学家,言行诡怪狂放,兼好儒、释、道,遗令要在死后“左手执《孝经》、《老子》,右手执《法华经》。

)之革带至骼,点三毫而辅颊宛然,取侧影而精神愈足。

观者无小无大,皆唶曰:此冬心先生真面目……”罗聘,作为金农的入室弟子,二人情同父子,亦师亦友。

当时老师寄居西方寺,徒儿住在弥陀巷“朱草诗林”,两地相距不足千米,两人常常在一起写字画画、讲经坐禅,喝酒阔论。

师是“心出家庵粥饭僧”,徒是“花之寺僧”,“天上天下天四周,尔正年少吾白头。

当杯莫负芜城酒,一醉同销万古愁。

”《冬心先生蕉阴午睡图》两侧悬板桥自撰联一幅:“操存正固称完璞;陶铸含弘若浑金。

”古人常以“璞玉浑金”比喻人品的纯真质朴,本联即由此生发,表现自己对高尚人品的向往和追求。

联中“操存”意为操守、志向。

“陶铸”本指烧制瓦器和熔铸金属,这里比喻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

“完璞”是完整无缺的璞玉,“浑金”是未炼的金,这里都喻指人品的完美纯朴。

上联说,一个人志向端正、坚定,才能比得上完好未琢的纯正美玉。

下联说只要持之以恒地加强修养,胸怀大志,就能像一块纯真质朴未炼的金。

重操守、严砥砺(音dǐlì)是板桥对自己人生的要求,这副对联挂在此处,也是说明罗聘对自己人生的要求,同时也供大家自勉。

书斋前东南倚墙筑一飞檐半亭,与书斋之间以短廊相接,上悬清代书画名家、真州吴让之书“倦鸟巢”匾额。

这是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里“鸟倦飞而知还”的句意,寓意罗聘游子归来后居家的闲适惬意。

半亭中悬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书陶渊明诗联“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俗情。

”意思是说在那清净无忧与世隔绝的地方,享受着读书作诗之乐。

李鱓曾以画供奉内廷,遭贬,后被选任为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又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后居扬州,以画为生,工诗文书画。

受石涛影响,他擅长花卉、竹石、松柏,早年画风工细严谨,颇有法度;中年转入粗笔写意,大胆泼辣,富有气势。

这副标明雍正四年九月的对联应是他转型之后的作品。

也许罗聘曾很想像陶公一样“班荆(以荆之枝叶铺地为席)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的生活,在一杯清茶袅袅生起的氤氲里,给疲惫的心灵一片宁静的港湾,然而在面对现实生活中太多的沮丧和落寞、太多的失落和无奈时,罗聘做不到,甚至仅仅只是为了生存。

半亭前,原来还有个小小的荷池,方婉仪《白莲半格诗》有“平簟疏帘小阁晴,朝来池畔最关情”句,即为此景。

可惜现已不存。

也许,罗两峰、方婉仪曾相偎在美人靠上,借着亭前小小的荷池听雨,如梦如醉,恍若仙境,心灵自由翱翔,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劳。

也许,罗两峰、方婉仪的孩子们曾在池边嬉闹。

“无可奈何花落去”,连“留得残荷听雨声”都不可能了。

花厅西面的主室为三间两厢,这是罗聘夫妇当年的起居地,里面陈设着清式家居。

后进还有一小小天井,东厢为厨房。

让人奇怪的是,一口水缸,为什么嵌在墙中,一半在室内,一半在室外?原来这是过去人家为了生活的方便,特地这样设计的。

你想啊,水桶提过来,把遮挡的盖子一掀,水就倒进水缸里了,要不还得绕进厨房里,是不是有点麻烦?这三间是罗聘子女的居所,现在上悬“香叶草堂”匾,里面已被辟为罗聘故居史料陈列室。

现在大家进入的就是罗聘故居史料陈列室。

主要介绍了罗聘的身世、作品以及他三上京城的经历。

罗聘,祖籍安徽歙县呈坎村。

生于雍正十一年(1733)卒于嘉庆四年(1799),享年67岁,江苏扬州人。

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花之寺僧、金牛山人、蓼洲渔夫等。

据《呈坎罗氏宗谱》记载,罗府乃黄帝、祝融之后,历代人才辈出,封侯入阁不乏其人,比如明代,有姓名可考的主簿以上的官员达100多人。

罗聘的曾祖母,是在扬州城破时登楼自焚的烈女。

父亲罗智(愚溪)为武举人,生五子一女,罗聘是老四。

叔父罗愫以“卓而大雅之才”出任浙江乌程县令近十六年,颇有政声。

罗聘父母早亡,家道中落,幼年未能入书院读书,以卖画终其一生。

尽管如此,有家谱在,足以证明其门第高贵、家学渊源。

罗聘博闻强记,十六七岁时已能“读奇书五千卷、通画学十三科”。

勤奋好学,加之乾隆盛世时扬州经济文化的繁荣,文人雅士与书画家的云集,贾而好儒或附庸风雅的盐商与扬州八怪诸人的诗文酒会的浓厚文化氛围,都对罗聘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为扬州八怪的殿军人物,他画路宽广,发展全面,个人艺术风格突出,作为金农的高足,他笔下的人物、山水、花卉、梅竹无不精妙,是扬州八怪艺术之集大成者。

这幅《湘潭秋意图》是罗聘作品中的传世精品。

画于58岁,乾隆五十五年(1790)。

1790年初夏,罗聘带着二儿子罗小峰奔赴北京,途中,在郁洲山(今江苏连云港云台山)下,有人买画,罗聘挥毫画下一幅以兰竹石为内容的图画,后人根据题跋和画意题为《湘潭秋意图》。

这是罗聘的一幅传世精品。

整幅画以几竿顶天立地的墨竹为主体,一高一矮两块明净山石穿插其间,竹下石间以兰草相衬。

图中植根于山石中的竹竿晕以淡墨,随意钩勒、渲染,挺拔秀美,竹叶施以焦墨,挺阔饱满。

下垂的肥厚竹叶与山下昂扬的兰叶相互呼应,山石以淡墨勾皴,与兰、竹形成对比,动静相宜、浓淡相谐,在结构上产生了一种疏朗之美。

左边山石上题元代画家吴镇题竹诗一首,如石之苔点。

“常忆前朝李蓟丘,对君天下擅风流。

百年遗踪留人世,写破湘潭梦里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