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丘逢甲故居讲解词

丘逢甲故居讲解词

丘逢甲故居解说词新编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大家好!欢迎前来参观丘逢甲故居。

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两堂四横一围的客家围龙屋。

2006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梅州市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丘逢甲自拟,温仲和题写的堂名“培远堂”及对联“培栽后进;远继先芬”。

大意为“精心栽培教育后裔子孙,努力继承祖辈的优良传统”。

接下来,请大家移步参观展览的各部分内容。

丘逢甲1864年(清同治三年,甲子)出生于台湾苗栗铜锣湾,自幼便展现出杰出的诗书才华。

1877年(光绪三年,丁丑),丘逢甲虚龄十四去应童子试,路上偶遇父亲好友黄明修,黄用“以父作马”为上联试探丘逢甲。

丘逢甲略加思索便以“望子成龙”回对下联,黄明修内心惊服。

应试时逢闽抚兼主考官丁日昌来台巡视,丁出上联“甲年逢甲子”,丘逢甲以“丁岁遇丁公”对之。

丁日昌赞为“奇童”,赠“东宁才子”印。

丘逢甲一生作诗近万首,至今保留下来的有近2000首,其中不乏爱国诗歌。

2004年春温家宝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时曾吟诵他1896年写的《春愁》,深情阐述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密切
关系。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不仅是近代中国诗作丰富的爱国诗人,而且是抗日保台的爱国志士。

1889年,丘逢甲虽高中进士,授工部主事,但对京都官场乌烟瘴气、蝇营狗苟之腐败深恶痛绝,不愿为伍,旋即援例以亲老告归,弃官返台从教。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

丘逢甲“刺血三上书”,号召“抗倭守土”,率领义军迎敌苦战近一个月,因力量悬殊,兵败后被迫于1895年挥泪内渡。

丘逢甲血脉里流淌着精忠报国、抗击外敌的民族热血,他与淞沪会战中坚守上海四行仓库的谢晋元将军以及抗日复台志士罗福星一起被称为蕉岭抗日三英杰。

丘逢甲内渡后,决心图强救国收复台湾。

他提倡新式教育,并在潮州、梅州、汕头等地创办新式学堂。

1904年冬他倡导宗族用族田所得兴办族学。

几年间,所办新学达近百间。

丘逢甲先生的新式教学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于1906和1909年先后被推为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省谘议局副议长。

在兴办新式学堂、提倡新式教育的同时,丘逢甲由支持改良的维新立宪派,转变为倾向、支持革命的民主派。

丘逢甲利用自己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谘议局副议长的身份掩护革命党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

此后,丘逢
甲作为广东省三人代表之一,去南京参加临时中央政府筹组工作,被选为中央参议院参议员。

南京会议未开完,丘逢甲旧病复发,匆忙南归,延医救治无效,临终之前交代后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也”,1912年2月25日辞世,年仅49岁。

丘逢甲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依然深情思念着故土台湾。

丘逢甲先生去世后,为纪念和弘扬丘逢甲爱国主义精神,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分别成立了丘逢甲研究会,同时兴建了若干纪念设施,开展系列交流和纪念活动。

念台精舍简介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丘逢甲会友作诗之处“念台精舍”,室名为丘逢甲自拟,由清潮州太守李士彬题写。

“精舍”即居所、住室。

上、下联:扫除万事付诸命;卓犖高才独见君。

由清广东巡抚许振祎题写,大意是劝忘却不平之事,怨生不逢时;赞卓识非凡,才志过人。

《丘逢甲主题展览》就介绍到这里。

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身体健康、万事顺意!谢谢大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