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练习题十一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练习题十一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结构一、名词解释物质利益、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资分配、社会保障。

二、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较低②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③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④国家是按劳分配的主体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须()①既要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又要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②坚持反对平均主义,尽力扩大收入差距③坚持反对分配不公,努力缩小差距④坚持平均,反对拉开差距3.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①部门是按劳分配的主体②企业是按劳分配的主体③劳动者个人是按劳分配的主体④国家是按劳分配的主体4.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是()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③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④劳动还是个人的谋生手段5.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①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③公有制经济范围内进行的③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④非物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①实行平均主义②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③多种所有制关系共存④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三、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在于()()()()()①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③为了纠正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④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⑤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2.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形式有()()()()()①按劳分配③按资金收入分配③经营者收入和风险收入分配④剥削收入⑤人体劳动者的收入3.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了情况()()()()()①不变基金②流通基金③积累基金④消费基金⑤可变基金4.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①满足非生产部门的需要②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需要③建立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④建立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⑤上缴国家税金的需要5.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特点是()()()()()①按劳分配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企业②按劳分配是按照劳动者实现的价值进行的③按劳分配是通过商品和货币的形式实现的④按劳分配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⑤按劳分配是按需分配的补充6.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属于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形式有()()()()()①工资收入②奖金收入③津贴收入④利息收入⑤股息收入⒎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是()①社会保险②社会福利③社会补贴④社会救济⑤社会优抚8.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和一些国家的实践,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标志是())()()()()①其工作相对稳定②收入水平不必为温饱担忧并可以逐步提高,有一定数量的个人储蓄和财产收入③有房产或固定住所④乐于学习并努力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⑤希望保持社会制度的稳定以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四、简答题㈠简述社会主义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原因和实现国民收入现分配的途径是什么?㈡简述我国现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㈢说明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㈣如何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五、论述题㈠论述什么是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是什么?㈡说明我国现阶段主要利益主体的物质利益基础及利益形态。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物质利益:指经济主体为了满足其经济利益的需要而实际占有的经济资源。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在商品经济中表现为货币收入)的分配方式。

它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进行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它的基本要求是把劳动作为惟一的尺度,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进行的。

按生产要素分配:指新价值依据生产要素所有权转化为的收入。

各种收入的源泉仍然是生产者的抽象劳动。

按资分配:指资本所有者凭借其投入的资本来分割利润的分配关系。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为维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权利,保证劳动者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减轻社会震荡而建立的一整套保障制度。

二、单项选择题1. ④2. ①3. ② 4 .① 5. ③ 6.②三、多项选择题1.①②④ 2. ①②③④⑤ 3. ③④ 4. ①②③④ 5. ①②③ 6 .①②③ 7. ①②④⑤8. ①②③④⑤四、简答题(答案要点)㈠答:⑴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以后,还必须在全社会的范围进行再分配。

再分配是指:在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国家预算、各种劳务费用的支付、价格杠杆和银行信贷等,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对国民收入进行的再分配。

⑵社会主义国民收入之所以要进行再分配,是由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第一,为了满足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及其劳动者的消费需要。

非物质生产部门及其劳动者虽然不创造国民收入,但是,这些部门的存在和发展是生产发展和社会正常运行所不可缺少的。

第二,为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协调发展的需要。

因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为了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加强重点建设,发展新兴产业等需要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第三,为了设立后备基金的需要。

国家为了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必须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建立社会后备基金,来满足这些需要。

第四,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的需要。

国家对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人、残疾人、孤儿等费用,需要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加以解决。

⑶实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四点:第一,通过国家预算来进行的。

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第二,通过劳务费用来进行的,即服务行业的劳动。

第三,通过价格杠杆,即价格的升降来进行的。

第四,通过银行信贷利息,即贷款和存款利息来进行的。

㈡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一种任意的制度安排,它是由所有制与其经济利益实现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的。

每一种所有制都有其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

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劳动要素的所有者必须凭借其生产要素的所有权索取一定的报酬,这是要素所有权的经济意义;报酬水平的变化会导致要素的流动,这是通过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方式。

所以,只要是存在非劳动要素的所有权,这种权力就应该有其对应的经济利益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讲,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根源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

⑵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各类所有制企业都要在市场竞争中使用生产要素,要素的报酬水平成为决定着生产要素流向的重要参数。

所以,即使在公有制经济中,生产要素的使用也必须是有偿的,必须在其产品的成本项目中包含要素的成本。

市场的竞争和交换关系将全社会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包容在有偿使用、等价交换的经济关系中。

⑶无论在公有制经济还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非劳动要素在其生产活动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既然参与了生产过程,并且是不可或缺的,就应获得一份收入。

但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是获得收入的理由,真正的理由是这种要素的所有权。

㈢答:⑴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决定了劳动成果也应归劳动者共同所有。

在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上的无差别性决定了劳动成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依据。

⑵劳动分工,特别是旧式劳动分工的存在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劳动分工导致劳动的差别,这种差别又会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上反映出来,这就要求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跟人消费品。

⑶劳动是谋生手段也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还没有成为劳动者的第一需要。

因此,劳动者还不可能不计报酬地为社会劳动,这就要求把劳动与收入联系起来以激励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

⑷社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的社会产品数量有限,能够用来分配的个人消费品也有限。

按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来分配个人消费品,可以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㈣答:⑴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是保证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给每一个社会成员以经济安全,保障其因社会和经济不测造成的伤害得到补偿。

随着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为了保证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公平,必须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⑵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对象和实施范围,逐步实现全社会的劳动者都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保障利益。

②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渠道,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社会化程度。

改变过去单纯依赖国家出资承担保障的状况,逐步形成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格局,使居民既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又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义务。

③建立和健全多方式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经济结构复杂,区域和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在我国不适宜建立一个保障水平较高、层次单一的保障制度,所以,一个多方式、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比较适合我国的国情。

④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完善社会保障的法规和管理办法。

改变我国当前条块分割、管理混乱的状况,由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由政府有关部门和公民代表组成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组织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进行监督。

㈤答: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兼顾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公平正义具体体现在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起点、机会、过程和结果之中,切实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迈进。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㈠答:⑴按劳分配是指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社会在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以后,进行的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它的基本要求就是把劳动作为惟一的尺度,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进行的。

⑵我国现阶段之所以要实行按劳分配,这是因为: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因为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任何人依靠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来占有他人产品的可能性,从而消除了产品分配中的剥削关系,为实现按劳分配创造了前提。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之所以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产品还不丰富,对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还做不到按需分配,只能按劳分配。

第三,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三大差别,劳动还不可能成为劳动者的第一需要,还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实行按劳分配,才能激励劳动者长期的积极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