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摆正爱情的位置[教学目的和要求] 正确认识爱情的特点,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为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个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对待事业与爱情的关系问题;恋爱中的道德问题。
[教学课时] 课堂讲授2学时,课外2学时[教学内容]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情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随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和成熟,自然产生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关注。
爱情不同于其他的人际关系,它在情感和行为上都有着自身的特性,因此弄清什么是爱情,如何处理爱情与学习的关系,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认真思考和回答的现实问题。
一、爱情的本质和特征1.恋爱概述(1)人类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人类个体性心理的发展。
儿童性心理的发展;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疏远异性期(10——11、12岁)、接近异性期(13——15、16岁)、两性初恋期(17、18——20岁)。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逊关于自我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婴儿期、童年期、学前期、学龄初期、青春期、成年早期(18——30岁,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成年期、成熟期。
(2)恋爱的概念黄希庭等认为,“男女双方培育爱情的过程,称为恋爱。
处于恋爱状态的男女会产生特别强烈的互相倾慕”。
康德认为,性冲动是具有周期性的;所谓恋爱就是我们借助了想象的力量,把它从周期性里解放出来,而成为一种有延续性的东西。
夏威夷大学曾文星教授认为,“恋爱”乃是指两个人之间发生强烈且浓厚的喜爱情感,是一种情感与人际关系状态;通常是个短暂时间的心理现象。
对恋爱的理解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恋爱的基本动力是人的性欲望第二恋爱的本质是满足男女双方心理需要第三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导致恋爱的外部条件因此,恋爱是一种异性之间在生理、心理和环境影响的交互作用下,互相倾慕和培植爱情的过程。
(3)何谓恋爱观人们关于恋爱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恋爱观。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但又不是人生的全部。
正确地认识爱情的本质特征,认识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是建立正确恋爱观的基础,也是青年大学生谨慎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
2.爱情的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不同的爱情观。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人生课题。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许多不朽的文艺作品都是描写爱情的,我国的《诗经》、希腊的史诗、罗马的神话甚至基督教的《圣经》,都有动人的爱情故事。
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也对爱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爱情是由“美貌”、“性欲”和“好感”这三种印象或情感结合而发生的。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她不止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一种表达或升华。
所有这些对爱情的理解,离科学地揭示爱情的本质都还有较大的差距。
唯心主义者常常把爱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属性分开。
柏拉图式的爱,即精神恋爱。
柏拉图赞美精神的爱,鄙视世俗的爱欲,把人们引向抽象的爱情,片面强调爱的因素。
泛性论者用性本能来定义爱情。
象弗洛伊德、叔本华等,只强调性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的爱情观认为,男女之间建立于性爱基础上的情感之所以成为爱情,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不仅是自然生理需求的冲动和相互需要,更是志趣的相投和心灵的相通,而这一切,都是以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背景的,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关系、经济地位和文化背景,等等。
因此从本质上讲,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对对方的最真挚的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稳定的、专一的感情。
爱情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与人的自然属性相结合的异性间的崇高感情。
如果说,好感不同于爱情,就在于它还缺乏对爱情的社会性认识的话,那么友谊之区别于爱情,常缺乏相互间生物性方面的吸引。
志同道合能结成高尚的异性友谊。
由此说来,爱情有着丰富的内容,她通常是由四个要素构成的:一是性欲,这是爱情的生理基础和自然前提;二是情感,这是爱情的中心环节,表现为灵与肉融为一体的强烈感情;三是理想,这是爱情的社会基础,也是爱情的理性向导;四是义务,这是爱情的社会要求,表现为自觉的道德责任感。
上述四要素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或被扭曲的爱情了。
3.爱情的特征作为人与人之间特定的社会关系,爱情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第一,爱情具有自主性和互爱性。
爱情是一种复杂、圣洁、崇高的感情活动,她是由两颗心灵弹拨出来的和弦,彼此互相倾慕,情投意合。
真正的爱情是不可强求的,只能以当事人双方的互爱为前提,当事人既是爱者又是被爱者。
在爱情发展中,男女双方必须始终处于平等互爱的地位。
单恋虽然也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但它却不是互爱意义上的爱情,它只能从内部消耗一个人的精神力量,从而造成心灵创伤,因而是不可取的。
第二,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
爱情是两颗心相撞发出的共鸣,男女一旦相爱,就会要求相互忠贞,并且排斥任何第三者亲近双方中的一方。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很形象地说过:爱情之酒甜而苦,两人喝是甘露,三人喝是酸醋,随便喝要中毒。
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第三,爱情具有持久性和阶段性。
爱情是一棵苍松而不是一枝昙花,爱情所包含的感情因素和义务因素,不仅存在于婚前的整个恋爱过程之中,而且延续到婚后的夫妻生活和家庭生活。
爱情的持久性表现在爱情的不断深化、充实和提高上,恰如莎士比亚所说:真正的爱,非环境所能改变;真正的爱,非时间所能磨灭;真正的爱,给我们带来欢乐和生命。
事实上,爱情的持久性正是建立和保持婚姻关系的基础。
真正的爱情不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减弱,但人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爱情的表现会有所不同,具有阶段性。
第四,爱情具有社会性和道德性。
爱情虽然是男女之间相互爱慕的私情,但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
爱情的内涵、本质以及追求爱情的方式,必然要受到各种社会关系及社会因素的影响。
爱情的道德性是指爱情中蕴涵着对对方的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心。
4.爱情的发展过程尽管有多种多样的个人恋爱方式,但就爱情萌发的心理条件来讲,真挚的爱情往往经历了一个由好感到钟情,由友谊到爱情的发展过程。
由好感到钟情,是恋爱过程中的两个心理阶段。
异性间的相互吸引,最初表现为一种好感。
好感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相悦感情,它表现为心理上的适应和内心活动的契合。
好感和钟情的区别在于:一是好感只是一种评价,并未参与感情互换的要求;二是好感是一般性的人际感情,是对某些不完全特征的评价,而没有对总体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三是好感是亲密关系的感受,而钟情是“没有人能代替的惟一的”形象。
判断一个青年人对某个异性的好感是否已发展成钟情,以下几个标准可以作为参考:第一,有没有捉摸不透的想要接近对方的冲动;第二,是不是拼命地想在对方面前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言语、行为能引起对方的注意;第三,是否在与对方接触时表现出一种激动、慌乱和行为上的不自然;第四,对方的人格是否已在自己的心灵中产生增值。
爱情又总是由友谊发展而来的,对恋爱期的青年人来说,异性友谊是爱情的基石。
从异性友谊中寻求爱情,是一条普遍的健康的爱情之路。
异性友谊达到一定的程度,爱情就接踵而至。
但异性友谊和爱情又是有着质的区别的,青年大学生务必要能分辨出友谊和爱情,切莫误把友谊当爱情,以免引出许多不必要的误会甚至烦恼。
二、大学生与爱情1.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们常说,人生有两大课题:事业和爱情。
爱情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的爱情能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欢娱、生活上的充实。
但人生除了爱情之外,还有比爱情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事业。
事业重于爱情,事业高于爱情。
如果把位置颠倒了,将爱情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把爱情看作是人生惟一的追求,那么爱情就会抑制事业的发展,而失去事业基础的爱情就结不出人生的硕果。
我们常说“饮食男女”朴素地道出了事业与爱情的关系。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就体现了把事业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的高尚道德境界。
人生需要爱情,但人生绝非只有爱情;只有与共同的事业、理想联结在一起的爱情,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2.选择恋爱的最佳时机人才的成长过程一般分为学习准备期、创造活动期、事业成功期等阶段。
大学阶段属于学习准备的最后阶段,是人才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奋斗成才的黄金时期。
一生的事业在这里奠基,成才的希望在这里播种,这一时期的作为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人生成就的有无和大小。
历史上许多大器早成的人,大多是在大学阶段培养了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了后来闻名于世的成就。
正因为这样,一切有识之士都主张把学业追求作为大学阶段的第一任务。
因此,面对大学繁重的学习任务,把本应用于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抛洒在花前月下的谈情说爱中,那显然是极不明智的。
人的成熟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身体的长成,以个体生理成熟特别是性成熟为标志;二是心理发展完善,以个性的成熟稳定主要是自我意识的完善为标志;三是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以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角色以及所负担的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为标志。
这三个条件达到成熟水平,则形成完整的人格。
在这里,生理的发展和心理的成熟是社会化的基础,同人生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然,爱情与学业也并非是绝对对立的,渴求爱情的愿望是大学生正常的心理反应。
但需明白,渴望爱情未必就是懂得爱情,未必就能够把握得住爱情。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在时间和精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合理地选择恋爱的时机就显得十分地重要。
把握好恋爱的最佳时机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待到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阶段,在生理发育成熟的同时,心理发展并未完全成熟,表现为观察力尚不深刻,性格尚未定型,情绪起伏不定,情感的理智控制力较差,易偏激冲动。
生理的成熟,萌发了求爱的欲望;心理上的不成熟,又使得大学生不能深刻地理解爱情,于是,往往出现需要爱情又不一定懂得善待爱情的现象。
这就需要大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待到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再进入爱情生活。
第二,要待到人生观相对稳定时。
人生的轨迹往往由人生观主宰,它影响着人们对于人生、幸福、爱情等的理解与认识。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趋于稳定而又未完全定型的阶段,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缺乏明确的认识,对爱情与事业的关系缺乏深刻的理解,对恋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缺乏必要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