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及简答?1、“南施北宋”指清代年辈较晚的入仕诗人施闰章和宋琬,施为南方人,宋为北方人,故称“南施北宋”。
思想属于理学复古的保守派,在诗歌上主张以温柔敦厚的诗风来为“清明广大”的盛世服务。
2、“神韵说”王士禛从司空图和严羽的“妙悟说”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等说法中找到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神韵说”。
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性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而更多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更加强调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
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
3、“格调说”沈德潜有感于王士禛“神韵说”内容上的空疏和把握上的虚无缥缈,提出诗歌中的“格调说”加以匡正。
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即在表现上要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并用唐诗的格调将以上意图落到实处。
将封建诗教与唐诗的艺术格调捏合在一起,实际上割裂了唐诗的艺术表现与诗人内在情感之间的联系。
4、性灵诗派清代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诗派,主张和风格相似的还有郑燮、赵翼和黄景仁等。
继承晚明以来的主情传统,文学上主张“独抒性灵”,文学史观上主张文学进化。
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对于清代以来道统文学观的强大权威的挑战。
5、浙西词派清代以朱彝尊为代表的词学流派。
朱彝尊论词主张和词作受到浙西词家的认同,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
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等六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推举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并以张炎“清空”境界为作词最高标准。
实际上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
6、常州词派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针对浙派末流,振起词格,形成在清中后期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
代表人物为张氏兄弟、董士锡、周济等。
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并讲求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
常派的“比兴”主要指的是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与诗骚传统有别。
所以他所提出的恢复风骚传统的愿望很难从根本上实现。
但由于张惠言的重大影响,这种理论在当时相当风行。
7、桐城派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化的散文理论。
8、才子佳人小说是以青年男女爱情婚姻为题材的小说,但又有特殊的狭义所指。
情节上有固定的程序:一见钟情,私定终身,拨乱离散,及第团圆。
创作倾向上主张存情去欲。
代表作为《玉娇梨》、《平山冷燕》、《好逑传》。
9、才学小说清代以来,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出现的炫耀学问、以才学见长的小说。
作者往往不把思想意图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在内容上没有相对统一的倾向。
有的追奇猎异,却能够反映和揭露一定的现实问题,如《镜花缘》,有的宣扬封建伦理纲常、功名利禄和因果报应,如《野叟曝言》。
10、“聊斋”系列《聊斋志异》问世以后,模仿者蜂拥而起,形成了一个以《聊斋》的题材笔法为楷模的小说系列。
影响较大的有沈起凤《谐铎》,浩歌子《萤窗异草》和宣鼎《夜雨秋灯录》这类小说的成批涌现代表了文言小说的主导潮流和正确方向。
11、“阅微系列”《聊斋志异》问世后,以纪昀为代表的正统文人从传统小说观念出发,认为《聊斋》那种使用传奇小说虚构的手法来描写志怪题材违反生活真实。
他写了《阅微草堂笔记》,以六朝志怪小说的质朴简淡的文笔与《聊斋志异》抗衡。
引起社会上许多人的模仿。
其他作品主要有梁恭臣《池上草堂笔记》等,也有些作品兼擅《聊斋》、《阅微》二体。
12、“世说”系列以《世说新语》为模仿对象,采摭文人逸事,按内容分类的世说体志人小说。
有的采摭旧事,编纂成书;有的记载近人及当朝遗事。
与白话小说和中兴的传奇体小说相比,此类小说未免相形见绌,但《世说新语》的古老样式,借此得以延续。
13、“虞初系列”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着录《虞初周说》开始,“虞初”成为古代“小说”的代名词。
明代吴仲虚将唐代以后优秀传奇小说辑为《虞初志》,入清后,张潮将当时着名文人的传记散文和传奇小说辑成《虞初新志》,嗣后有许多人追随。
将传记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是清代求实文学观念的反映,却造成小说文学界限的模糊,是小说观念倒退的表现。
14、鼓词鼓词是流行于北方的以鼓板击节的一种讲唱文学形式。
有两种演唱方式:一种是艺人自击鼓板,无乐器伴奏;另一种是艺人自弹三弦说唱。
形式上散韵相间,唱词多为十言,亦有七言者,较弹词句式更为灵活。
主要作品有《大唐秦王词话》、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等。
15、弹词弹词是流行于南方的用琵琶、三弦伴奏的讲唱文学形式。
是清代讲唱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流传作品最多的一种。
由说(说白)、噱(穿插)、弹(伴奏)、唱(唱词)等部分组成。
唱词以七言句为主,间有三言衬字。
作品多为长篇,多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也很浅近。
开说前往往插上一段开篇,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演唱形式。
在语言上有“国音”“土音”之分。
前者重要作品有《天雨花》、《再生缘》、《笔生花》、后者有《义妖传》、《三笑姻缘》等。
16、子弟书子弟书是清代由八旗子弟首创并流行的讲唱文学。
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以叙述故事为主,演唱时以八角鼓击节。
以北京东、西两城地域为界,分为东城调和西城调两种。
前者代表为罗松窗,主要作品有《红拂私奔》、《杜丽娘寻梦》等;后者代表为韩小窗,主要作品《长坂坡》、《托孤》、《宝玉问病》、《黛玉悲秋》等。
17、苏州派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代的重要戏剧流派。
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
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作戏剧,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
18、“南洪北孔”指清代着名戏剧家洪昇与孔尚任,洪昇创作的《长生殿》与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齐名,洪是钱塘人,孔是曲阜人,故号称“南洪北孔”。
思考及论述题1、简述清初的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的特点。
(1)??依据清初诗人对清政权的不同态度,可分为遗民诗人和入仕诗人两类。
由于处境和心态不同,其诗歌也形成不同风格。
(2)??遗民诗人保持民族气节,对明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发之为诗,自然流露出关注现实的重实倾向。
(3)??入仕诗人更多游移与个人出处的尴尬选择中,因而在诗中较多地表现出伤感的情怀。
2、简析清遗民诗人作品的共同特点。
(1)能够坚持民族气节,揭露清兵罪行,颂扬抗清英烈,寄托故国哀思。
很多作品表现了民众在明清战乱中的流离之苦和失国之痛。
(2)诗歌呈现出慷慨苍凉、激昂悲壮的艺术风格。
(3)与明末诗歌相比,他们的诗歌显然有回归诗骚和汉魏风骨传统的倾向,表现出诗歌服务与社会的道统文学观念。
3、简述钱谦益的生平和诗作特点。
(1)?钱谦益,号牧斋,曾仕于崇祯和弘光朝,清兵渡江后率先迎降,不久辞官从事着述。
曾秘密支持抗清活动。
(2)早年曾醉心于前后七子,中年以后开始注重诗歌的抒情作用,转而抨击前后七子的模拟复古倾向,而明清之际的沧桑巨变和个人的污点有为他以诗歌排遣心灵、痛苦寻找心理平衡提供了题材和素材。
(3)提倡宋元诗歌,又能兼融唐人诗歌之长,故能汇唐宋诗歌风格为一炉,形成“情真而体婉,力厚而沉思,音雅而节和,味浓而色丽”的特色。
(4)清代诗歌的宗宋倾向和感伤思潮,都是从钱谦益开始的。
4、简述吴伟业的诗歌创作特点。
(1)?推崇前后七子,却又不排斥公安派所提倡的性灵,取法唐诗却又能吸收宋诗精华。
(2)早年诗歌华艳绮丽,藻采风流;明亡后则苍凉凄楚,风骨遒劲。
后期作品代表了诗歌创作的成就。
(3)?诗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明清易代之际社会的动荡局势和亡国之痛、各色人等的不同处境和心态等,有“一代诗史”之誉。
《圆圆曲》为其代表作。
(4)他的诗歌多为五言七言古体,尤长七言歌行,时有“梅村体”之称。
其歌行体诗歌在叙事方面受到白居易新乐府的影响,但在用事和辞藻方面则接近李商隐,形成沉郁苍凉、气势磅礴、语言华丽、律度严整的特色。
(5)?在清人宗法唐人的诗路中,吴伟业为开导先路者。
5、试述清代感伤和重实的文学思潮在词坛的表现。
(1)??清代感伤思潮主要体现在清初词坛。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屈大均、钱谦益、宋琬等人虽然政治立场各不相同,但词作中蕴含的兴亡之感和凄怆之情,多相类似。
他们的词风不仅预示着清词的中兴,而且也是清代文学感伤思潮的肇始。
阳羡派的词风豪放苍凉,浙西派崇尚清空婉约,也与清代感伤文学思潮相关。
纳兰性德词风既感伤幽婉而又直抒胸臆,上承南唐后主李煜,旁则与清初文学的感伤思潮相融汇。
(2)?重实思潮主要体现在清代中后期词坛。
乾嘉时期,以朴学为代表的求实风气笼罩了整个社会,文学领域的重实倾向也成为这个时期审美的重要价值取向。
这个时期词坛中注重质实的风格取代了清初词坛的感伤和激情风格。
由于人们对质实的内涵理解不同,造成当时词的风格的明显差异,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词的延续和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的崛起,就是这种差异的表现。
以厉鹗为代表的清中叶浙派则从形式方面强调词的质实。
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派则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风雅比兴。
6、简述赵翼诗歌的内容和特点。
(1)他的诗题材与风格比较多样,并注意在诗中突出个性,抒发才情。
也有许多诗好发议论,有不少富有见地的见解。
(2)??他的诗歌不讲格调和宗法,不雕饰字句,明白晓畅,随意书写,给人以清新明畅的感觉。
7、性灵诗人的主张与明代公安派文学思想有何关联?性灵派诗人的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
(1)?在文学上,公安派提出“独抒性灵”的口号,主张诗歌要脱离“理”的束缚而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性灵派则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
(2)在文学史观上,公安派反对今不如昔的文学退化观点,而比较重视文学的时代精神,主张文学的创新。
性灵派同样主张文学进化论,认为每个时代应当有自己的文学。
8、简述清代词中兴的表现及其原因。
(1)?清代词坛开始了全面的中兴,表现为:词的创作数量不仅超过元明两代,而且也超过了宋代;词学理论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朱彝尊《词综》、张惠言《词选》、万树《词律》等一大批词学着作;在词作的整理和编辑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2)清代词中兴的原因与社会的政治文化及其对文人心态的影响有密切关系:清代社会政治格局的骤变使文人从晚明的狂放恣肆转而为内敛拘谨;散曲这种随心所欲、自由灵便的诗体不再适应内敛型文人的抒情要求;词这种相对能够比较含蓄地抒情,又有一定法度的形式就成为他们在压抑状态时抒发性情时的重要选择。
9、试比较清初与清中叶浙派的异同。
(1)相同之处:都认为清婉秀丽的词风胜过慷慨豪放词风;都比较注重词的音律和辞藻,但内容及抒情则相对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