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咬文嚼字教案

最新咬文嚼字教案

可见文字的运用需要我们细细斟酌,今天我们深入《咬文嚼字》学习作者的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三、解题
赏析“空”字的妙处。
空在句中指“没有”。写出了雨滴滴落在无人的石阶上,直到天明的情景。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寂寞之情。
•语文“炼字”三步曲: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释字意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绘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点作用
⑴请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释。
⑵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五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
五、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②“套板反应”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应”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应”。
⑵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应”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词必己出”,这体现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教案
课题:咬文嚼字
授课对象
课时
1课时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过程与
方法
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重点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
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虚改句
③贾“推敲”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二)、文章选这些实例各自说明了哪些“道理”?
1、有关文字修改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②王若虚改句
(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2、有关联想意义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注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给皇帝的茶。一两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训练法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
教学活动及时长安排
二次备课
一、导入
请你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黄庭坚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小妹
为什么你会这样选择,请说明原因。
明确:“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更形象生动。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七、作业布置
练习一
小组合作学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时间5分钟)组长综合答案写在答题板上,交流学习。(按归纳的方法作答)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三步曲:释字义、绘景象、点作用)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总结:作者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
(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并找出作者的中心论点。(用文中的话回答)
3、小结作者运用实例: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作者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样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六、引申探究,拓展训练
学习“炼字”的方法。
更漏子
温庭筠
玉香炉,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夜夜,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咬文嚼字本身的含义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文章赋予它的含义: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