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畲族起源传说与史实的探讨

畲族起源传说与史实的探讨

2009年第3期(总第72期)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OFFUJIANINSTITUTEOFSOCIALISMNo.32009serialNo.72谢丁宁(福建行政学院宁德分院,福建宁德352100)畲族起源传说与史实的探讨收稿日期:2009-04-22作者简介:谢丁宁,男,福建行政学院宁德分院教务科长、副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畲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但有本民族语言,以口头流传民族历史,祭盘瓠为其始祖。

《盘瓠歌》是畲族的民族史诗。

但与许多民族史诗一样,《盘瓠歌》夹杂着一些神话传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唱的过程中被增饰,是历史与美好愿望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当作史书来读。

如果要以其为线索来探视该民族的历史,需要做一些考证与还原的工作。

一、畲族的祖先盘瓠是部族首领,并有和亲的史实关于畲族的起源,《盘瓠歌》的叙述是:上古高辛帝患耳疾,从中取出一条虫,弃之篱门外,即成一条龙犬。

时番王入侵,无能抵挡,遂出榜文:凡能取番王首级者,与第三女为妻。

悬榜数日,无人敢揭。

龙犬后揭之,潜入番营,趁番王醉酒,咬断其首,献于帝。

帝以犬变人身后许婚。

经九日九夜遂成人身犬首。

帝女践约,与之成婚,远避山林,生三子一女,子分别姓盘、兰、雷,招婿姓钟。

[1][晋]郭璞《玄中记》也记载:“高辛时代,犬戎为乱。

帝曰:有讨之者,妻以美女,封三百户。

帝之狗曰盘瓠,去三月,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以训,浮之会稽东海中,得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女,是为犬封民。

”[2]如果要还原历史的话,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考证:一是“盘瓠”是“人”,还是“龙犬”;二是公主下嫁是否有史实依据。

有专家认为,远古有许多民族部落都崇拜犬,盘瓠部族便是其中的一支。

其不但以犬为图腾,而且以图腾为部落的代称,族人穿戴也模仿犬,当时人们便直接以“狗”称呼他们。

那时人类处于狩猎时代,犬是人类的好朋友,称人为“狗”就像称人为“雄鹰”一样,具有神圣的意义。

原始社会,人类组成了族群,生产、生活、彼此打斗,以争夺生存空间。

那时的人们还不会使用抽象的名字,常常以实物来标识自己和族群,什么动物啦、植物啦、矿产啦、天象等等,大多数图腾就是这样形成的。

所以原始社会,图腾可以说就是名字。

以咱们炎黄子孙为例,黄帝族群最初的名称是有熊族,炎帝族群最初为羊人族。

[3][摘要]与许多民族史诗一样,《盘瓠歌》夹杂着一些神话传说,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传唱的过程中被增饰,是历史与美好愿望相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当作史书来读。

如果要以其为线索来探视该民族的历史,需要做一些考证与还原的工作。

有史实表明:畲族的祖先盘瓠是部族首领,并有和亲的史实;.盘、蓝、雷都是远古的姓氏,由高辛帝赐姓有可能;《盘瓠歌》中描述的畲族迁移路线,只是主要的一条迁徙路线,而且人们对其出发地的理解有误,“南京”是“南荆”之误。

其中盘氏迁移的一条路线是从南荆或广东凤凰山往漳州到罗源再往台湾。

[关键词]畲族;传说;史实;探讨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563(2009)03-0032-0532《河洛地区因何姓源多》一文译述道:五帝时代的帝喾都亳,他的部落称雄伊洛河平原的时候,南方犬戎进犯王畿,帝喾以其女相许,封三百户悬赏平乱者。

其帐前随从,一位犬封氏(以狗为图腾的)名盘瓠的小伙子应战出征,“衔其首归”,平定了犬戎之乱,盘瓠与帝喾女成婚,得封地三百里,遁去巴山蜀水,繁衍发展成为犬封大族。

[4]笔者认为,这说法有道理。

在古代,“狗”和“犬”用法有差别。

《尔雅·释畜》曰:“未成豪,狗。

”“未成豪”就是没有长出刚毛,没长出刚毛的就是小狗崽子。

成语“画虎类犬”,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原文是:“画虎不成反类狗。

”过去人们理解为:画只老虎,却画成了狗。

其实原意是“画虎类崽”,即想画只大老虎,结果画出个小虎崽,一点点威风也没有。

[5]可见将“帝之狗曰盘瓠”译作“一位犬封氏(以狗为图腾的)名盘瓠的小伙子”是有依据的。

《玄中记》说“去三月,杀犬戎,以其首来”,动词用的是“杀”,动介词用的是“以”,与后来“咬断其首,献于帝”的说法有距离。

此外,“帝以犬变人身后许婚”之说是后人添加的。

还有,是否有公主下嫁的史实呢?以下几个史料可帮助判断。

早在远古时代,大约公元前2205年前,即夏王朝建立前的“五帝”时代,中华大地主要有四大部落群体:一是西部和中原地区的炎黄集团,也称华夏集团;二是东部的古夷集团,后称东夷族;三是南部的三苗蛮集团,也称苗蛮族;四是东南沿海的古越集团,后称百越族。

其中东夷集团是一个很大的部落群体,北至辽宁南部,西到河南东部,南至安徽中部、江苏北部,东至勃海、黄海。

东夷集团以鸟为图腾,以鸟为氏族部落的名称,以鸟为官职命名。

后来,炎黄部落入主中原后和东夷部落混合,逐渐形成了一个在中原地区影响力大的部落集团。

[6]高辛帝原是东夷部落的首领。

有学者认为,畲族的盘瓠图腾还有凤鸟崇拜的因素,正是这种犬鸟结合的图腾神话,折射出了畲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身影。

从畲族的神话和传说中,可以猜测到其是一个以狗为图腾和以鸟为图腾的氏族或部落联盟。

这种犬鸟合一的信仰,最终成为畲族的民族特征。

[7]可见,高辛帝的公主下嫁盘瓠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文化人类学家、民俗学家林河也认为:“和亲外交”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司空见惯的,继黄帝之后,又有高辛帝将公主下嫁南方民族的领袖盘瓠以修好中国南疆、尧以二女下嫁给舜以形成血缘纽带的“和亲外交”等。

[8]有人认为,盘瓠图腾是封建社会民族歧视的产物,是一种封建社会文人捏造的东西,是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以“范史”形式逼迫畲族、瑶族和苗族人民接受的。

[9]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点偏激。

虽然不排除历代有人企图利用所曲解的盘瓠传说来达到对少数民族文化侵袭的目的,但作为一种民族的文化,是不那么容易被外人全盘强加的。

问题是畲族、瑶族和苗族人民是在神化盘瓠,而古代的一些封建文人是想丑化盘瓠,立场和角度不同,结论也不一样。

网友说得好:“古代由于人类来源知识的局限,各民族都差不多把动植物认作为人类祖始,这又不是畲族独有的。

”神话传说不等同于历史,但要想通过一些神话传说来寻找历史的踪迹,考证与还原就尤显重要。

当相关的传说与史实能交相辉映的时候,一种独特的美也必然会在人们心中冉冉升起,一些争论也可能随着水落石出戛然而止。

二、畲与苗、瑶同宗,与高山族有亲缘苗族、瑶族与畲族一样,都自称是盘瓠之后,都传唱《盘王歌》。

其姓氏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瑶族的姓有盘、沈、郑、黄、李、邓、周、冯、赵、胡、雷、蒲;黔东南苗族汉姓有李、杨、潘、王、雷。

[10]关于畲与苗、瑶同宗,学术界已有共识,这里不赘述。

关于高山族与畲族有亲缘关系,早就有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成果,只是过去我们宣传得不够,知道的人不多。

我国系统研究台湾高山族文化第一人———我国人类学先驱林惠祥教授,1929年、1935年先后两次冒险往台湾对高山族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撰写了《台湾畲族之原始文化》,揭示了台湾高山族与大陆畲族的渊源。

[11]卢美松先生也认为,苗、蛮、闽都是一音之转,他们之间应有历史的内在联系,即种族血缘上的关系。

《战国策·魏策》载,吴起曰:“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此处衡山人们多认为是今之安徽霍山,而文山据何光岳先生考证即闽山(古音文、闽同音),即指今之武夷山。

由此可知,战国以前三苗族的分布地域甚广,至少包括今日湘、鄂、33皖、赣、闽、浙诸地。

战国以后,南方诸种族称蛮也称夷。

因为此时东夷族人已从东部沿海地区南下,扩散到东南大陆各地区,有的还跨海进入沿海各岛屿。

《临海水土志》载,台湾的土著居民称山夷,证明闽台两地种族渊源上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就凝聚和积淀在他们世代相传的古代文化中。

古代典籍、历史传说和考古资料都证明,南方蛮(闽)人从远古时代起就以蛇作为他们的图腾崇拜物,而在台湾高山族中,就有不少部族是崇蛇的。

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中释“闽”为“东南越,蛇种”。

他认为闽人是崇奉蛇神的种族,这是对的;但他认为闽人是越族,则是不对的。

因为,闽的历史比越要早。

闽是蛇图腾标志,音与蛮同,原是南方众多蛮族人共同信奉的神物。

古代中原人皆视南人为“蛇种”,对南人的命名(或称呼)也多带虫(即蛇)字,如闽、蛮、蜒、巴、蜀、蚩等,这是有历史文化根据的。

[12]苗族、瑶族和畲族都崇拜蛇,古畲民以蛇为把守水口的神明。

在广东、福建畲族的畲巫法事中有南蛇神,施术的师爷手执雕有活动蛇头的魔蛇棍,念“催得南蛇分八路,催蛇提鬼上苗堂”咒语。

[13]因为高山族与畲族都是南蛮或南夷之后,所以两者有亲缘关系。

三、盘、蓝、雷、钟姓的渊源可在远古的姓氏中查到[14]《盘瓠歌》曰:……高辛皇帝女为妻,九年又养三个子,去向皇帝讨名字,讨个名字留古今。

养下三仔生端正,皇帝殿前去讨名,大仔盘装姓盘字,第二篮装就姓蓝。

第三尾仔正一岁,皇帝殿前讨名字,皇帝未写雷公响,雷公那响就姓雷。

男丁三个一女宫(公主),女宫十八未做亲,招个女婿为驸马,女婿名字又姓钟。

[15]《盘瓠歌》所记载的畲族四姓的来源,非常浪漫,非常形象。

瑶族也有“赐姓说”,所不同的是,没有关于十二姓命名的灵感来自何处的叙述。

苗族没有“赐姓说”,其姓氏的命名往往与生产、生活等习俗有关。

盘姓源出有三:第一个渊源:源于盘古氏,出自上古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氏,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

近有学者认为,“盘瓠”即“盘古”的谐音,而“盘”与“汤”二字同义互假,所以盘瓠族即是汤古氏崇日部族,盘瓠承袭了汤古氏族号,故为汤氏,又称盘瓠氏。

后来,盘瓠与商女(商,读音作tāng)先后生下了十子三女,汤喾赐外孙子、外孙女门为汤古氏、汤水氏、汤木氏、汤盘氏、汤元氏、错氏、盘氏、蝼氏、蚁垤氏、屠羊氏、女宫氏、公羊氏、顿丘氏,号称“汤厝十三姓”,史称此为盘氏之源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上古传说中帝汤喾之女婿盘瓠,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即《盘瓠歌》所记载的畲族四姓的来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君王盘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笔者认为,畲族的盘姓是高辛帝(即汤喾)所赐是可能的,但灵感来自“盘装”似乎想象的成分多了一点,因为盘姓古已有之。

蓝姓源出有三:第一个渊源:出自芈姓。

春秋后期,楚国有个大夫叫亹,因任蓝县尹(在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又称蓝尹亹。

蓝尹亹的后代子孙以“蓝”为姓。

第二个渊源:出自嬴姓,为伯益之后。

梁惠王三年,秦子向受命为蓝(即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君,他的后代遂以封邑地名为姓,称蓝姓。

第三个渊源:出自赐姓。

据《蓝氏族谱》则将得姓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族谱载,蓝姓的受姓始祖是昌奇公。

“昌奇公为炎帝神农氏十一世孙帝榆罔之子,临诞时有熊国君贡秀蓝一株,帝甚喜,因赐姓曰蓝,赐名曰昌奇,后分封于汝南,遂以此地名为郡,后子姓蕃衍,遍处雍、青、徐、荆、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蓝姓皆公遗裔”,汝南堂名源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