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字的起源和故事

汉字的起源和故事

汉字的起源故事(最全收集)一、汉字常识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1.汉字的起源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

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

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

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

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

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

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

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

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

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

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

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

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

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

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

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

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

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

”“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

”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

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

”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2、汉字的始祖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

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

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

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

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间草棚住下来。

仓颉不断观察天象,抬头仔细看月亮时圆时弯的变化,还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其实,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生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

文字应当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发明、发展、完善下来的符号。

数量也是从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准确数字。

我们只能从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数目。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

曹魏时李登的《声类》共收字11520个。

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个。

唐朝时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共收字26911个。

宋朝时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韵》共收字53525个。

清朝张玉书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

当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读完小学阶段我们要累计识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要会写。

3.汉字的演变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

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

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4.汉字六书说汉字的来源,就要说到汉字的六书。

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

人们依据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了许多汉字供人们记录信息,传递信息使用。

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象形象形就是描画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

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叫象形字。

比如,日、月、燕、网等。

趣谈“瓜”字瓜是一个象形字。

“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

你们看古人造字多精妙。

“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

“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

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

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

比如,“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

指事字的来源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

“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

“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独体字。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

比如,“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简说会意字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

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

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汉字,例如“灶、尘、国、孬、歪、甭”等。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

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

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下面是几个会意字例:(1)“莫”字。

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

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

以后简化为“莫”。

“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等词。

作为本义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

盥洗、洗手的意思。

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一只盆子的形状(皿),上部是一只手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水,是“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

现在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状已写成“皿”字。

叠罗汉式会意字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

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

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破体会意字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婦”中才能看出。

这个“婦”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

“女、帚为婦”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

形影相随,“从”善相亲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喜欢跟从他,学习他。

就如右图(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所示:一老者在前头走着,一后生在后跟着,形影相随,观察模仿着老者。

这就是“从”字。

“随从、跟随”,这是“从”的本义。

学习某人,必定要“跟随”而学。

子路、曾皙、冉有等为了学习孔子,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边走边问,增长才智。

“顺从、听从”,要学习别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要谦虚,因此就引申出“顺从、听从”的意思。

作为解放军战士,就要服从命令听指挥。

小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正确指导。

“侍从”,这是由“跟随”引申出来的意思。

我们知道,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在伦常中有“天、地、君、亲、师”之说,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这些都表现了老师的崇高地位。

因此,学生对老师除了要“跟随”学习之外,还要侍奉老师,也就是“侍从”了。

“参与、从事”。

要侍奉老师,就要参加到老师所做的事情当中,并和老师一块动手动脑做。

因此“从”字就有“从事、做”的意思。

现代汉语中有“从事、从军”等词,其意思都是“做”。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跟在后面的后生,显然是学习者,要看前面的人做事,于是,“从”字就有了“副、从属的、次要的”之意。

在法律上,有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这个词义:主从关系、从犯。

汉字的独特神韵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

老师讲解“臭”字,会说:“自大一点就是臭。

”以此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老师剖析“伪”字会说:“人为和起来便是伪。

”以此区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们写文章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玩的是“拆字”游戏,但也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