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原第七章习题

马原第七章习题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一、论述题1、怎样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

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有着内在的联系,应该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

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既有利于坚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坚持科学态度,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在当前艰苦的实践中坚定地为共产主义的实现而奋斗。

2、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无论托马斯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还是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和欧文的“和谐公社”,它们都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现象的理想社会形态,但是,在对未来社会理想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未来社会理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而空想社会主义者则将其建立在唯心史观之上。

恩格斯曾经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十八世纪的启蒙学者一样,他们把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建立于所谓“永恒真理”、“永恒正义”和“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的理性原则之上。

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把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牢牢地构筑于唯物史观的基地之上。

第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看成一个历史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则把未来理想社会看成是某些“天才人物”的创造发明,因而纯粹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建设是由未来的社会实践决定的,我们只能对未来的社会作大致的构想,而且这些构想也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却从主观愿望出发,为未来理想社会制定了一个极其细致详尽的蓝图,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这样的蓝图“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3、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一)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1)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思想中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个问题的论证,主要是从历史考察、现实分析和价值判断等三个方面展开的。

从历史考察来看,共产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它的产生,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要导致整个社会的变革。

人类社会各个形态的依次交替,都体现了这样的规律。

除此之外,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社会形态发展,也都为后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奠定着基础,创造着条件。

由此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共产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新的条件。

资本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母体,它创造的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孕育出的新社会因素,形成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解放,使共产主义的产生有了必要的经济文化基础。

从现实分析来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的必然走向。

资本主义生产与以往一切生产活动相比,有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这就是生产的社会化。

马克思恩格斯看到,生产的社会化已经使生产资料成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过程开始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产品面向社会的需要。

但生产资料以及劳动成果却依然掌控在私人手里,这就造成了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产生阶级对立。

而国家又站在经济生活之外,不干预经济活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也导致了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

因此,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现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就成为生产社会化的内在要求。

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也迫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资本通过股份制的方式由个人手里也逐步开始向集体、向社会、向国家转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这种转移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但却印证着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从价值判断上来说,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要求。

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社会的公正平等、民主自由,文明和谐,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始终不渝的普遍追求。

共产主义主张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消除阶级对立和社会贫富分化,使每一个人的尊严都能得到维护,使每一个人的权利都能得到保障,使每一个人的发展都能充分实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要求的体现。

(2)试图用规律的必然性否定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否定人们可以按照客观规律去改变世界,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相对立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和掌握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实践活动。

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规律,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综上所述:一方面,共产主义理想虽然远大,但是并不神秘。

它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发展目标,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其一、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其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

另一方面,人类历史上,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源远流长。

但历史证明,以往的任何阶级都不可能实现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理想。

随着人类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和走上历史舞台,人类追求和实现美好理想社会的使命历史地落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

其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其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

(二)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1、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要实现这些目标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这就决定了实现共产主义必然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

我们不可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制定一个固定的时间表,也不可能为它的发展设计一个固定的模式。

2、共产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首先,从社会发展规律看,任何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都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其间必然要经过激烈的复辟和反复辟的反复斗争。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用了上千年的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复和斗争。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也非一帆风顺,从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英国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朝进行了长达130 多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也经过三次封建王朝复辟,用了86 年,资产阶级政权才稳定了局面。

从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出现,到1871 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经过220 多年的较量,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才成为定局。

即使这样,至今某些国家仍然存在着封建制度。

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尚且需要经历如此漫长的历史过程,新生的共产主义要同已高度发展和成熟的资本主义进行较量与斗争,取得彻底胜利,并最终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就必然更加复杂和艰巨,必然要经受多方面的挑战和严峻考验,这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看,生产关系的变革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现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仍然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可能有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不会迅速到来。

共产主义制度首先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

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就需要用很长一段时间。

只有创造了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体现共产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再次,从新生事物成长的规律看,曲折和反复总是不可避免的。

凡新生事物,都不可能一产生就十全十美,只有在发展中才能逐步自我完善。

这就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试验。

在这一过程中,有成功,也不可避免地会有挫折与失败,从而出现曲折和反复。

共产主义事业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长一样,也是螺旋型上升、波浪式前进的。

共产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和反复是难以避免的。

这就决定了共产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既然如此,作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其实现就必然是一个更加漫长的历史过程。

(三)必须批判共产主义渺茫论。

有人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非常漫长的过程,马克思对共产主义只是画了一张图画,将来的事情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来回答,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述,这是几十代人以后的事。

这种悲观失望的渺茫论,是毫无革命志气,毫无客观根据的。

它既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又不符合现实奋斗道路和丰硕成果,必须进行彻底批判。

其实,伟大导师马克思在十九世纪就为人类描述了一个十分美好的社会制度。

在这个社会制度里,生产力极其发达,社会产品极其丰富,精神高度文明,生产关系比普通共产主义生产关系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国家和阶级已经消灭,即实行两个决裂(和私有制、私有观念决裂)人人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人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应当说,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述并非只是一张图画,而是很具体的,也是非常科学的。

因此,它唤起了全世界无产者的觉醒,形成了波澜壮阔的共产主义运动。

至今连西方资本主义大学都在教授马克思主义课程,资产阶级学者都在研讨共产主义。

我们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诞生起,就开始了这一伟大理想性的共产主义运动,经过80 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使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已经雄踞于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