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楗译文

内楗译文

内楗第三译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君臣这种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个复杂的事情,
有时不在身边的时候感觉很亲热,
一旦身在眼前却变的疏远;
有时虽然在职在位时却不去用他,
一旦离职不在位的时候却想到要提拔任用他;
有时整天跟上跟下却不会被委以主持重大祭祀活动的重任,
一旦远去之后因为触景生情就因挂念而被常常提起。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

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会有相互暗合的地方,这是事物的内在属性所决定的。

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邑。

君臣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有时靠真理和正义(道德)来暗合,
有时靠政治信仰和集团利益(党友)来暗合,
有时靠金钱和交易(财货)来暗合,
有时靠共同的喜好和封赏土地(采邑)来暗合。

用其意,
当你知道人际关系中的奥秘后,才可以根据这里面的奥秘来加以运用。

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

你可以随心所欲。

想推行主张就推行主张,想放弃想法就放弃想法;
想关系亲近就亲近,想关系疏远就疏远;
想为官入职就从政入职,想弃官而去就弃官而去;
想让君主渴求就让君主渴求,想让君主仰慕相思就让君主仰慕相思。

若蚨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就象母青蚨与子青蚨相随而行一样,它们出洞时不会留有任何痕迹,进洞时也不会被人家觉察。

独自前往又独自返回来,谁也无法阻止。

内者进说辞,楗者楗所谋也。

通过游说来暗合君主的想法,并根据君主的想法谋划相应的策略来控制他的行为。

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

要说服一个人,就要有所隐蔽地把握揣度尺寸,商量或谋划事情,一定要顺着君主的想法进行。

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

暗中考虑思纣游说方案是否可行,公开地表明所谋划的事情的长短优劣、好坏得失,以此来知道君主是什么类型的人,君主内心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方来应时,以和其谋。

随时做好应变的准备,来暗合君主的内心想法。

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

要周密地考虑如何控制君主思想和行为的问题,把握其中的关键,以便在恰当的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

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

如果(君臣间)内心的想法不能完全符合的话,就不能实施内楗术。

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

等待最佳时机,在形势有利的时候,从最容易改变君主想法的些小事情上入手,适时切入主题,灵活机动、随机应变,来促使君主在想法上发生改变。

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

通过这种人为改变他人想法来暗合他人心意的做法,就好比用竹管来代替门闩一样。

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

谈论过去的事情时,先要顺着他说话的意思去说;谈论现在和今后的事情时,语言上可以根据交谈的内容灵活多变。

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那些灵活变通的人,能够对地性了如指掌,对天性也能够了解的透彻(方方面面的情况都清楚,各方面的消息都尽收,完全是捭阖高手),当天地完全暗合时,就可以通过四季的变化,用一股神秘的力量来驱使人民大众自觉自愿地按照日月的变化有规律地从事生产作息活动。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

通过语言上的不断变化,可以看出君主谋划事情的有关情况,了解君主为达成理想、目标而自我控制的能力。

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

通过语言上的不断变化,从而对君主的思维方式有了全面的了解,如果在问题(谋划事情)的认识上达不成一致(还有不相同的地方),一定是还有不被人所知的情况有所隐藏。

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

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虽然双方的想法一致,但却因为内心的惧怕或是有意提防而拒绝不用(达不成攻守同盟),这种表面上亲近内心却极力排斥(疏远)的情况,就是阳奉阴违的举动。

如果出现这种不合逻辑和常理的情况,圣贤的人是不会去为他出主意、想办法来谋划事情的。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
所以,(经过语言交谈,我们终于弄明白了人际关系中那种近而疏、远而亲的原因)那种不在身边的人却感觉很亲热是因为他们之间内心追求的目标一致,都合乎道德规范的要求;而如果一旦近在身边却变得疏远起来时,是因为理想与现实有冲突,内心追求的目标发生了改变所致。

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
在职在位时却不去用他,是因为谋划事情的思路和君主的想法有出入,
一旦离职不在位时,却想到要提拔任用他,是因为当初他参与谋划的事情的进展情况正如他预料的情况一样同步发生;
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每天跟上跟下却不被委以主持重大祭祀活动的重任,是因为他的做法(行为方式)被认为不能给君主带来满意的结果,一旦远在他方,因为谈论到某件事情时却将他挂在嘴上思念,是因为他的看法独到,合乎事情的发展状况,有重大的事情等待他的到来一起决断。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所以说,如果对人际关际中的规律和现象不作深入的探究,就急着去开展游说活动,一定会遭到抵触;如果对人际关系中的具体情况了解的不细致,就忙着去说服君主,一定会遭到否定。

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

只有对人际关系的种种情况理解的十分透彻,并能运用语言技巧来暗合君主的真实想法,就能够找到一条控制君主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方法。

用你找到的这种方法,就可以通过游说在合适的时机让你的想法进出君主的内心,也可以跟随着君主心门的开启或关闭情况有针对性地说服他,来推行你的主张看法。

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所以,圣人建功立业都是凭借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第一手资料开始的,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结合君主思想上的变化状况来控制事态的局面。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

凡是要成功地控制局面,就要从思维规律的把握、行动方案的制定、目标结果的达成等方面入手思考问题,想好万全之策和应对的办法。

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

先从理论的高度来看待问题,再辩证地夹杂有利与不利的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具体的方案由其自主选择,是接受还是放弃(用还是不用这套方案的问题)。

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

如果君主有认同的意愿(接受我们的方案),我们就按照他内心的意思去游说;如果君主有不认同的意愿(排斥我们的想法,拒绝、不接受我们的方案),我们就按照他内心相反的意思去游说。

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

无论是用外还是用内,一定要对规律或法则中蕴含的数理关系(质与量的关系,事物按其发展规律在相应的阶段出现相对应的情形)掌握的一清二楚,根据这些规律性的变化来揣摩推测出相应阶段出现的相应情形的应对策略,发现其中出现矛盾或疑问的地方要及早调整策略做好决断,确保应对的策略(方案)不会出现失误,从而能够建立功勋、恩泽四方百姓(功成名就)。

治民入产业,曰楗而内合。

通过用内,君主治理的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这就叫做想要控制的局面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愿实现(目标达成)。

上暗不治,下乱不寤,楗而反之。

如果君主不接受我们的意见(方案),就设法控制他的思想,阻塞他的言路,使他得不到实情,政令执行不到位,等到臣民互相顷轧的混乱局面形成时,迫使君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得不去接受我们的方案来扭转局面。

这就叫起死回生!
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

若命自来,已迎而御之。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

如果君主内心明白但是外表却不露声色,游说时就要闪烁其辞,一会儿说这,一会儿说那,加以试探。

如果君主的命令正如我愿地到来,这时就要去主动承担并主持起大任来;如果君主刚愎自用,执意要排斥,这时也要把他面临的危险处境分析给他听。

环转因化,莫之所为,退为大仪。

在原因和结果上都想尽了一切办法,尽了全力之后,实在不知怎么办才好时,抽身隐退是最佳的选择(最好的行为准则)。

徐文高
2014年3月12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