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篇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第13章生产成本
一、概念题
1.总收益(total revenue)
答:总收益指一定时期内厂商从一定量产品的销售中得到的货币总额,它等于单位产品的价格P乘以销售量
Q,即:
=⋅
TR P Q
由于完全竞争的厂商所面对的是一条水平的需求曲线,厂商增减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
(TR
∆)总是等于固定不变的单位产品的价格P,所以,总收益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其斜率就是固定不变的价格。
完全竞争市场外其他类型市场的总收益曲线是先上升达到最大后再下降的。
2.总成本(total cost)
答:总成本指企业购买生产投入所支付的货币量,它包括两个部分,即固定成本(FC)与可变成本(VC)。
固定成本是在短期内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费用,如厂房费用、机器折旧费用、一般管理费用及厂部管理人员的工资等。
只要建立了生产单位,不管产量多少,都需要支出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是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生产费用,如原材料、燃料和动力支出及生产工人的工资等。
这些费用在短期内是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
其变动的规律是:最初,在产量开始增加时,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生产效率,
故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较大;以后随着产量的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趋于合理,其效率得以充分发挥,故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依次变小;最后由于可变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可变成本增加的幅度依次变大。
这一变动趋势正好同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所描述的总产量的变动趋势相反。
3.利润(profit)
答:利润指从产品的销售中得到的收益与生产这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全部成本之间的差额。
用等式表示为:利润=收益-成本。
经济学家通常假设,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且他们发现,这个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4.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s)
答:显性成本有时也称为直接成本,指要求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它主要包括:①直接材料成本。
即在生产中用来变成产品主要部分的材料的成本,如用于原料、材料等方面的支出;②直接人工成本。
在生产中对材料进行直接加工使它变成产品所用的人工的工资;
③制造费用。
在生产中发生的那些不能归入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的所有其他成本支出,如维修材料费用、维修工人工资、租金和保险费用等。
总之,显性成本应包括为员工的工资薪水、原料、材料、燃料、动力和运输等所支付的费用,还包括借入资本支付的利息和租用物品支付的租金等。
5.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s)
答:隐性成本是相对于显性成本而言的,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隐性成本与厂商所使用的自有生产要素相联系,反映着这
些要素在别处同样能被使用的事实。
比如,某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不仅会从劳动市场上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或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且有时还会动用自有的土地和资金,并亲自管理企业。
当厂商使用自有生产要素时,也要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也应该计入成本之中。
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性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性成本。
6.经济利润(economic profit)
答:经济利润指总收益减去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在内的总成本。
企业的会计利润是厂商的总收益与会计成本的差,也就是厂商在申报应缴纳所得税时的账面利润。
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利润概念并不仅仅是会计利润,还必须进一步考虑企业自身投入要素的代价,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应得利息、经营者自身的才能及风险的代价等。
这部分代价的总和至少应与该资源投向其他行业所能带来的正常利润相等,否则,厂商便会将这部分资源用于其他途径的投资而获取利润或收益。
在西方经济学中,这部分利润被称为正常利润,显然,它等于隐性成本。
如果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性成本,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的概念,称为经济利润,或超额利润。
上述各种利润关系为:
企业利润=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超额利润=会计利润-隐性成本
正常利润=隐性成本
7.会计利润(accounting profit)
答:会计利润也就是企业利润,指总收益减去总显性成本,也即厂商在申报应缴纳所得税时的账面利润。
会计利润是根据企业平时实际发生的对外交易计算而得的。
企业每发生一
笔对外交易,就加以记录。
每笔经济业务在记录时都涉及定时和计价的问题,主要问题是如何将某一特定期间的费用成本与有关收入进行恰当配比。
企业在计算会计利润时,要运用诸如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等会计基本原则。
按照这些基本原则计算而得的会计利润,可以反映出多种会计信息,如销售收入、费用成本、销售利润、营业利润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预测企业未来的损益,都有较大的帮助。
有鉴于此,除非面临大幅度的个别或一般物价水平变动,各国会计普遍采用会计利润概念。
8.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
答:生产函数指描述用于生产一种物品的投入量与该物品产量之间的关系的函数。
假定生产者只使用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则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
生产函数中有两
Q f K L
种特殊函数,一种是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另一种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指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
只有投入固定比例的
Q L U K V
min//
L U
=,才能够实现生产。
其中,Q表示产量,L和K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U K V
和V分别为固定的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技术系数,它们分别表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固定的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Q AL Kαβ
=,式中Q代表产量,L和K分别代
β<。
表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α和β为三个参数,且0α<、1
9.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答:边际产量指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可变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例如,在生产中如果只有劳动L是可变投入,则劳动的边
际产量可以表示为:
MP Q L
=∆∆
/
假设生产函数连续且可导,从而可以用总产量对可变投入量求导得出边际产量,即=。
这样,在某一产量上的边际产量,就是该产量相对于总产量曲线上一点的斜d/d
MP Q L
率。
图13-1 边际产量曲线
如图13-1所示,边际产量曲线MP是一条向横轴凹出的曲线。
最初边际产量递增,达到最大值以后,开始减少。
边际产量开始为正值,然后下降为零,最后成为负值。
边际产量为负值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投入,总产量没有增加反而减少。
边际产量曲线达到最大值时斜率为零(如d点),边际产量为零时MP曲线和横轴相交(如f点)。
边际产量为负值时,MP 曲线位于横轴下方。
与经济学中所有的总量、平均量与边际量的关系类似,TP、AP与MP曲线也有如下的关系:当总产量TP以递增的增长率增加时,边际产量MP和平均产量AP都增加;当TP开始以递减的增长率增加时,MP达到最大值并开始减少,AP则继续增加;当TP继续以递减的增长率增加而MP和AP相交时,AP达到最大值,此时平均产量等于边际产量;当TP达到最大值时,TP的斜率为零,从而MP也等于零,MP曲线和横轴相交,即边际产量为零,AP曲线继续下降;当TP从最大值开始下降时,斜率为负,从而MP为负,MP曲线位于横轴下方,平均产量仍继续下降。
10.边际产量递减(Diminishing marginal product)
答:边际产量递减指边际产量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增加超过一定程度后而减少的特征。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在厂商的厂房、机器设备等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可变投入劳动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一开始是递增的,但当劳动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其边际产量就会递减,直到出现负数。
出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可变投入的不断增加,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的组合比例变得愈来愈不合理。
当可变投入较少的时候,不变投入显得相对较多,此时增加可变投入可以使要素组合比例趋向合理从而提高产量的增量;而当可变投入与不变投入的组合达到最有效率的那一点以后,再增加可变投入,就使可变投入相对不变投入来说显得太多,从而使产出的增加量递减。
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是有条件的:①以技术不变为前提;②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有一种生产要素的变动为前提;③在可变要素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出现;④假定所有的可变投入要素是同质的,如所有劳动者在操作技术、劳动积极性等各个方面都没有差异。
11.固定成本(fixed costs)
答:固定成本也称不变成本,是指不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固定成本一般包括租用机器厂房所花费的租金、机器设备折旧费等等。
在短期内,这些费用一般是不变的,与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