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2017上学期期末五年级试题(含答案)

2016-2017上学期期末五年级试题(含答案)

2016-2017河西区五年级上期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
一、在加点字的正确读音下面打“√”。

玷.污(diàn zhān)苔藓.(xiān xiǎn)脂.肪(zhī zhǐ)抡.起(lūn lún)
二、看拼音,写词语。

yóu yùjiǎo jiéchóu hèn líng lóng tī tòu
()()()()
三、组词语。

檐()缕()崎()钩()
瞻()搂()骑()钓()
四、根据下面不同的意思,用“举”字各组一个词语。

1.往上托;往上伸。

()
2.推选。

()
3.全。

()
五、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虽然……可是……因为……所以……不是……而是……
1.报警的()值班的看守,()被划破的玻璃。

2.它()不好看,()很有用。

3.()五壮士胜利完成了掩护任务,()他们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

六、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病句。

1.在爱的鼓舞下,努力向前驶去。

2.汉字是世界上人口使用最多的文字。

3.神州十一号飞船的发射取得满足成功。

七、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用不受检字法查“司”字,可以先查“勹”部,再查四画。

()
2.“窃、鲸、昔、榴、置、恨”都是形声字。

()
3.“肺”“废”是同音字,但意思完全不同。

()
4.“水滴石穿”与“藕断丝连”都是褒义词。

()
5.“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个完整的句子,结尾可以加上句号。

()
6.《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
八、按原文填空。

1.京口瓜洲一水间,。

2.,欲作家书意万重。

3.红军不怕远征难,。

4.这庄严地宣告,这,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跃起来。

九、根据要求写一段话。

在生活中,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你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请你写一段话,和他们交流、沟通吧。

十、阅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离别的前一天早上,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我打开一看,原来是那幅墨梅,就说:“外公,这不是您最宝贵的画吗?”
“是啊,莺儿,你要好好保存!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回国的那一天正是元旦,虽然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但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

外祖父把我们送到码头。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1.选段出自课文《》。

2.把两段话的大意连在一起,简要写出选段的主要意思。

3.用原文中的词语填空
(1)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反复运用、等词语赞美了梅花的精神。

(2)选段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其中的“物”在本文中指的是。

“人”指的是的人。

4.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以及借物喻人等方法。

5.把第一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写在横向上。

十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爬山
父亲爱山,爱水,也爱人——尤其是我。

二十六年前一个夏日的清晨,他带着十岁的我爬山。

沿着又弯又窄的山路行走,不觉已浑身是汗,而那时朝阳才不过刚露脸罢了。

“对于我们爱流汗的人来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

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父亲一面说着,一面脱掉湿透了的外衣。

我似懂非懂地听着。

阳光越来越烈,汗水越来越多,而我们父子俩也是越爬越高。

不久,我们已站到山顶上了。

只见山下一片碧绿的树海中,几座房子若隐若现。

父亲喝了一口水,慢条斯理地说:“爬到山顶固然令人高兴,但是爬山的过程更让人愉快。

其实能不能爬到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尽了力。


“哦,我懂了。

就像这次数学考试,我虽然只考了六十一分,不过我已尽了力,所以就没关系,对不对?”我自以为是地说。

父亲用那双能洞穿人心的双眼凝视着我说:“如果你尽了力,就的确没关系。

不过,你真的尽了力吗?”我听了以后,脸就像煮熟的虾一样红,赶紧低下头来。

下山途中,我逞(chěng)强地又跑又跳,父亲叫住我说:“如果你只是急着下山,又怎么能欣赏沿途的美景呢?”于是,他用那双厚实的手抓住了我,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

“待会儿,你说说听到了什么。

”父亲接着说出了他的目的。

闭着双眼,我仿佛听到了小溪流淌的哗哗声,树木枝叶晃动的沙沙声,青蛙此起彼伏的呱呱声,……睁开眼睛后,我一五一十地向父亲报告那些不同的声音。

“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灵去体会,
最后用你的脑袋去思考。

”父亲像个哲学家似的解说着他的哲理。

转眼间,夕阳为天边披上了艳丽的色彩,随后,星星和月亮也为黑夜燃起了光明。

父亲一手拿着手电筒,另一只手牵着我。

长夜漫漫,山路崎岖,我们父子俩小心地迈出每一步,终于走出了黑暗而宁静的山林,回到了灯火辉煌的都市。

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我学到了智慧。

1.短文写了和两个人物,主要人物是。

2.短文第至第自然段写由山下到山顶,父亲两次教育了我,第至第自然段写下山途中发生的事。

3.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写出你从加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别人爬山是为了征服山,我们爬山是为了征服自己
....。

4.从父亲话语中,小作者受到了哪三方面的启示?
5.结合作者运用语言的特点填空。

(1)为了突出人物特点,文中运用了很多四字词语,作者用,说明自己没有完全明白父亲的意思;用,说明自己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虚心,表现了儿童天真幼稚的特点,作者用,说明父亲说话时不慌不忙,生动地刻画出成年人说话时的样子。

(2)作者描写了父亲的神态、和等,重点描写了父亲的。

6.运横线画出三个描写阳光的语句。

7.在第9自然段中,模仿画曲线的句子,在横线上补充句子。

8.以下对短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短文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叙了父亲在爬山过程中教育小作者这件事。

B.短文以“爬山”为线索,主要表现了小作者在父亲的教育下得到的启示。

C.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以及设问等修辞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