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639(2016)03-0054-04比喻是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名称,在中国文学中,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抑》,其文曰:“取譬不远,昊天不忒。
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1]比喻手法的运用,起于何时,已难考证,但在《诗经》中,我们可找到许多运用比喻手法的例子,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2]“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3]这样的例子在《诗经》中不胜枚举。
因此“比”这种文学技巧,被后人公认为《诗经》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
应该说,在《诗经》的成书阶段,即春秋中期,比喻手法已被当时的文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了。
《诗经》之后,东汉的郑玄在《周礼·春官宗伯·大师》中给“比兴”作注时引东汉郑众的话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
[4]所谓“比方于物”,即打比方,就是普通的比喻。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谈论“比”时说:“比之为物,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5]其中“喻于声”、方于貌”,都是比较直接的相似,是具体对具体, 很简单。
而“拟于心”,譬于事”则是从具体到抽象。
刘勰对中国的“比喻理论”有所推进,能注意到这一方面的相似,很有意义,只是没有进一步探索本体与喻体如何相似。
直至宋代,陈骙《文则》中的“十喻”,才有了更大的发展。
陈氏将“比喻分为十种,其中纯粹的比喻有五种:一是“直喻”,就是带比喻词的,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明喻。
二是“简喻”是省略比喻词的,现在通称为暗喻。
三是“对喻”,现代通称为“引喻”。
四是“类喻”和“详喻”,应该都属于联合比喻,只是一个是并列的,一个是承接的。
五是“博喻”,是一个本体多个喻体[6]。
陈氏对比喻的十种分类虽然有一些不足,但仍然无损他在“比喻理论”上的贡献,除了其中非比喻成分,其它的分类在比喻的研究史上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具有发凡起例的重要作用。
当代学者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专辟一节“譬喻”。
陈先生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
”[7]随后,陈先生将“比喻”分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类,用当代修辞学的方法,详加论述。
陈先生关于“比喻”的阐释,代表了“比喻理论”的最新发展。
综上所述,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中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
从《诗经》以来,中国的文人学者在文学创作中都有意识地运用比喻手法。
如:“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0]……发展到宋代,中国古代文学达到了巅峰,名家如林,名作如海,群星灿烂。
而在众星之间,有一颗大星,光芒万丈,譬如北辰,众星拱之。
这颗大星,就是一代文宗苏轼。
这位文化巨人,在他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800多篇文章。
在苏轼的努力下,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将许多艺术技巧信手拈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本文仅就苏轼对“比喻”技巧的运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精辟地指出:“他(苏轼)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
”[11]本文认为,苏诗文集中的“比喻”手法,有以下特点:一、擅长“以人喻物”苏轼目光辽阔,搜罗万象,他诗文中的比喻,无不新奇活泼、妥贴恰切。
如:“十分潋滟金尊凸,千杖敲铿羯鼓催”[12];“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13];“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14];“重重似画,曲曲如屏”[15];“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16];“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挂柳看悬蛛”[17]。
这些诗词均以比喻入之,令人眼花缭乱,拜服倾倒。
运用比喻手法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推陈出新,超越前人。
传统诗词中多用物来比喻人,用人来喻物,并不多见,而苏轼却能将此法信手拈来。
苏轼打破了历来诗词中比喻手法的传统窠臼,能够另辟蹊径,擅长“以人喻物”,这正是他对前人的一种突破和超越。
如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8]。
这首诗中,苏轼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西湖的风景,秀丽婀娜,富有女性美,西施又是古代越国的美女,二者在秀丽这一点上是相似的。
西湖有一“西”字,西施亦有一“西”字,这是第二点相似性。
可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两点相似性上,而是继续生发。
众所周知,西施只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轻施粉黛就已经美不胜收了,然而,等她住进吴宫,贵为王妃,浓妆艳抹之后,必然艳若天仙,又是一种风姿。
那么西湖呢?阳光明媚的时候,是一种景色,阴雨连绵的时候,又是另一种景色。
西湖的晴景和雨景,与西施的淡妆与浓妆,都很美丽。
这又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相似性。
苏轼正是抓住了多重的相似性,把西湖比作西子,使得此喻富有多重内涵,让人叹服。
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犹如神来之笔,把西湖的妩媚秀丽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自己似乎对这一比喻也很满意,在别的诗中也有使用,如《次韵刘景文登介亭》:“西湖真西子,烟树点眉目。
”[19]再看下面这首:《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20]。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黄州定惠院小山上有一株海棠。
海棠本产自西蜀,是一种名贵花朵。
可是,此株海棠却生长在偏远的荒山上,混迹于杂草之间。
当地人也不以为贵,“真是明珠投暗。
作者在诗中,将海棠比喻为一位漂泊天涯的佳人,海棠与佳人,都很美丽,这是第一层含义;全诗以海棠自比,诗人将海棠与自己的身世巧妙联系起来,同样背井离乡,同样被人冷落,怜海棠以自怜,这是第二层含义;当月下的海棠,被露水打湿,在寒风中发抖时,诗人感于此景,也留下了悲伤的泪水,这是第三层含义。
这样,苏轼笔下的海棠,具有了深沉的情感内涵,低回绵邈,一往情深。
以人喻物”的技巧运用,在苏轼文集中还有很多。
又如,《澄迈驿通潮阁》:“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21]苏轼用人的一根发丝作为喻体,来比喻远处青山的一丝起伏的山影。
看到山影,似是看到了家乡中原,表现出作者怀念中原,殷切思归的心情,何等新奇。
又如《伏波将军庙碑》:“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发耳。
”[22]《次韵沈长官三首》(其一):“闻道山中食无肉,玉池清水自生肥。
”[23]《天庆观乳泉赋》:“锵琼佩之落谷,滟玉池之生肥。
”[2]将水中的泡沫,比喻成人身上的白肉,何等新巧。
无怪乎胡仔看到上举的两组诗文,评论道:“皆两用之,其语倔奇,盖得意也。
”[25]“以人喻物”的比喻技巧,到了苏轼手里,精警新奇,让人叹服。
二、善用博喻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生动地阐释博喻说:“在他(苏轼)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
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接一连二的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的笔下。
”[26]请看下面这首《百步洪二首·其一》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险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伯夸秋河[27]。
这是苏轼最享盛誉的“博喻”杰作。
诗中连用狡兔疾走、鹰隼猛落、骏马下坡、断弦离柱、羽箭脱手、飞电过隙、荷叶落珠七个比喻来形容一泻千里的水势,再加上第一句中的投梭,共用了八个比喻,可谓新鲜活泼,酣畅淋漓。
而且,用来作比的兔、鹰、马、弦、箭、飞电、珠荷等事物,多为古代日常生活中所习见,更显见其形象之具体生动。
这样作比,不仅具有时间、空间的立体感,而且新颖别致,表现力极强。
无怪乎,赵翼说此四句“形容水流迅驶,连用七喻,实古所未有。
又如《石鼓歌》: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箍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傍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辩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28]。
石鼓”是我国传世的“珍贵历史文物,它由大石块经人工修琢而成鼓形,四周刻凿文辞,记载、颂扬古代帝王田猎游宴等事,又称为“猎碣”。
它对研究古代历史及典章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史料。
这首诗中,苏轼在总述石鼓上文字,深感高峻有如蛟腾蛇走之后,首先,描绘石鼓文字由于多年经受风雨剥蚀和沙砾聚结,以致模糊隐约,大都“如瘢”(指疮疤)“如胝”(指厚皮)。
其次,接着说,虽然字形弯曲模糊,犹能辨“跟肘”,以人的“脚跟”“臂肘”比喻字形的勾画横竖,这些当年刻字着力的地方还能约略辩认。
再次,接下又说,字形的模糊好象明媚的月亮隐入云雾之中,朦朦胧胧;又象稻田里庄稼光秃而杂草丛生。
经过这样的描述,以六种事物来连喻,静止而古老的石鼓文字,便仿佛被置于近前,栩栩如生。
《前赤壁赋》中有这样的描述:“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9]五个连用的比喻,把箫声描写得象哀怨又象眷恋,象哭泣又象低诉,扣人心弦。
曲调终结之时,余音缭绕,若断若续,又宛如游丝,萦绕在耳。
因而下文夸张为“使幽壑之潜蛟”起“舞”,使孤舟之嫠妇”哭“泣”,更显逼真,让读者感染尤深。
三、比喻中蕴含哲理巧妙的比喻在于将抽象的理论转化成形象的、具体可感的、贴切生活的艺术形象。
苏东坡对比喻的一大贡献,正在于他能在比喻意象中蕴含哲理,表达人生况味。
在苏轼笔下最蕴含深意的比喻意象,我认“为当“飞鸿”莫属。
早在仁宗嘉祐六年(1061),苏轼二十多岁,他与弟弟苏辙(字子由)第一次分手时,作《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30]。
人的处境,尤其是受到挫折,生活坎坷的处境往往是很复杂,难以表达的,而苏轼却能用绝妙的比喻,将这些复杂的情状表达出来。
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足迹,可它并未放在心上,偶然相逢,又匆匆离去。
用“飞鸿踏雪泥”,来比喻人生行踪不定,难以把握。
后四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用自然道路暗喻人生道路之不平,以过去经历的事情来印证前四句比喻所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