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龙头山双洞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建设情况汇报08.12.11
龙头山双洞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建设情况汇报08.12.11
或块石状,该段落起 块石状,镶嵌结构,
点侧壁稳定性差,无 侧壁基本稳定,拱部
支护时可产生局部塌 无支护时可产生局部
陷。有可能出现线状 塌陷。有可能出现滴
流水现象。
水现象。
坡残积土
~
纵断面图
全-强风化花岗岩
第四合同段 第五合同段
分界桩号 K6+265
ZK1 113.65
CZK3 80.10
+250 36.610
龙头山公园、 龙头古庙 龙头山隧道 海军油库
龙头山隧道位置
黄埔大桥主桥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隧道内轮廓建筑限界图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里程桩号 设计高程 (m) 地面高程 (m)
围岩类别 纵波速度(m/s)
衬砌型式 坡度(%)
坡长(m)
地质概况
围岩类别 纵波速度(m/s)
衬砌型式 坡度(%)
坡长(m)
地质概况
1.400 900.000
主要为坡残积土及全-强风化花岗岩,结 构松散,不稳定,无支护时易坍塌。雨 季施工有可能出现涌水现象。砂质亚粘 土[σ0]=280 KPa。
为强-弱化花岗岩,节 为弱、微风化花岗岩,
理发育,岩石呈碎石 节理较发育,岩石呈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2、工程难点、特点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 无成熟的四车道隧道设计、施工经验可借鉴。 • 施工环境差、地质条件复杂
①隧道施工毗邻海军油库、龙头山古庙、森林公园、施工限 制因素多; ②洞口段全强风化花岗岩遇水易坍塌、孤石极多、超浅埋、 大偏压,进洞施工难度大。 ③隧道跨度大、扁平率(0.49)低、结构受力复杂、小间距 (20.8m),左右线隧道施工干扰大。
总体结构图
查询某段隧道开挖信息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1.008 754.799
围岩为强-弱风化花岗岩,节 理发育,岩石呈碎石或块石状, 以碎石状为主,隧洞侧壁不稳 定,无支护时可产生局部坍塌。 隧道开挖,有可能出现线状流 水现象。
围岩为坡积土及全-强风化花岗岩,结 构松散,不稳定,无支护时易坍塌。 雨季施工,有可能出现涌水现象。砂 质亚粘土[σ0]=280 KPa。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路线全长18.694公里,按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路基宽度34.5m,设计行车速度100km/h。工程总 投资41.15亿,批复工期4年。它包括华南地区最 大跨径(1108m)的钢箱梁悬索桥和建成后为国内 最大跨径(383m)的独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250 36.610
分界桩号 ZXK6+265
全-强风化花岗岩 第四合同段 第五合同段
ZK2 95.95
围岩为微风化花岗岩,岩石坚硬,节理一般发育,岩石呈大块状结构, 侧壁较稳定。隧道开挖,有可能出现滴水现象。
化龙
弱、微风化花岗岩
坡残积土
全-强风化花岗岩
CZK4 30.70
龙头山隧道左线出口 ZXK6+775.00
(8)必要时以对拉锚杆取代临时横撑,提高工效;
(9)在施工过程中,高度重视监测数据的重要性, 始终以监控量测数据为准绳,动态设计、动态施 工。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4、技术创新
成立“双洞八车道高速公路隧道关键 技术研究”科研课题,开展设计、施工、 监测、节能技术等8个科研子题技术研究, 主要有以下研究成果: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项目是京珠国道主干线广州绕 城高速公路的东段,又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环形高 速公路的东环段,也是广州二环高速公路东段(简 称东二环),是广东省、市重点工程。工程起于广州 萝岗区火村,与北二环高速公路及广深高速公路相 接,经黄埔区庙头村跨越珠江主航道至番禺区化龙 镇,终点与广珠东线高速公路及广明高速公路相接。
18+380
18+360
18+340
18+320
18+300
18+280
18+260
18+240
18+220
18+200 18+180
18+160
18+140
18+120
沥水青泥砼砼路路面面
18+100
18+080
18+073 收费站
18+060
18+040
18+020
水泥旧砼路路面面结构
18+00017+992.898(ZY) 17+980
LED灯现场亮度试验
照明实际效果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编制LED企业标准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2008年6月28日,企业标准通过专家评审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4.4、隧道动态数字化平台管理技术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创新点:建立了一个集勘察—设计—施工—监测于一体的 信息化、数字化平台,首次实现了隧道建设过程中动态数字化 管理和过程查询分析,为今后隧道运营、维修提供重要依据。
双
开
侧
挖
壁
数
导
值
坑
分
法
析
模
型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4.3、公路隧道节能技术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创新点:系统进行了照明光源比选、灯具生产及安装标 准、灯具合理布置以及显色性、色温和照度关系等照明标准 问题的研究,提出了LED光源的隧道照明设计、施工和质量验 收标准,并编制了《公路隧道LED照明企业标》。将LED照明 节能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依托工程,节能超过40%。
为微风化花岗岩,岩石坚硬,节理较发育,岩石呈大 块状结构,侧壁较稳定。隧道开挖有可能出现滴水现 象。
龙头山隧道右线出口 K6+767.00
坡残积土
全-强风化花岗岩
~
化龙
弱、微风化花岗岩
CZK5 32.20
-1.008 750.100
为弱、微风化花岗岩,节 围岩为弱风化花岗岩,节
理较发育,岩石块石状, 理发育,岩石呈碎石或块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硬岩段施工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几点体会:
(1)视地形、地貌及地质情况,可先做部分明洞对 于超大断面隧道,如果仰坡较陡宜先施做明洞, 反压回填后再进洞;
(2)做好仰坡防护
特别对于多雨地区的隧道施工,宜合理布设防 护范围,刷坡平顺,及时用砼封闭仰坡面;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 龙头山隧道按上下行分离式布置,左线长1010m, 右线长1006m,单洞净宽18m,净高8.95m,设计时 速100Km/h,是目前国内最长的双洞分离式8车道 高速公路长隧道。隧道最大埋深98m,左右线进口 最小净距23m,洞身最大净距51m,出口最小净距 20.8m。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4.1、大跨隧道荷载计算理论和方法
创新点:
首次提出并验证了大跨隧道“过程荷载” 的计算理论和 方法,比按现有隧道设计方法减小荷载40%左右。
该理论和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步开挖的隧道,丰富和发展了 隧道设计理论,具有广阔的推广价值,并经理论和现场实测验 证,可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200 180 160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龙头山隧道右线进口 K5+765.00
火村
图例
地层界线
风化界线
CZK1 38.5
初勘钻孔编号及深度
ZK2 95.95
详勘钻孔编号及深度
全、强、弱、微风化
砂质亚粘土
花岗岩
CZK2 38.5
弱、微风化花岗岩
里程桩号 设计高程 (m) 地面高程 (m)
图4 为测测松松动动区区的的多点多位点移位计布移设计布设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过程方法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①源自传统方法②三导洞松动区的发展规律
荷载计算公式:
深埋隧道压力拱示意图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4.2、特大断面隧道信息化施工技术
创新点:提出了在软硬不均地层及大孤石地层中大跨、扁 平、浅埋、偏压公路隧道的信息化施工方法,施工中通过变大 跨为小跨的方法,有效减小了围岩压力、控制了变形。
(3)牢抓超前大管棚施工质量
(4)应坚持开挖由大跨变小跨,早支护、早封闭的 原则。
2007年全国桥梁年会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5)在开挖核心土仰拱前,先施做拱圈衬砌是可行 的(前提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
(6)洞口段石方爆破应严格控制进尺及装药量,减 少对仰坡土体的扰动;
(7)对全-强风化花岗岩地段宜采用注浆小导管取 代注浆锚杆,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和稳定性;
广州珠江黄埔大桥
笔村立交
JXDY=1R=2T4=6L7=1E1=99A0=21451=04792.8-0.40.7+1.5..07700709013060605°000.5669'928.4''
18+830.888(YZ) 18+820 18+800 18+780 18+760
18+420
18+400
围岩为强-弱风化 花岗岩,节理发育 ,岩石呈碎石或块 石状,以碎块状为 主,侧壁稳定性差 ,无支护时可产生 局部塌陷。隧道施 工,有可能出现线 状流水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