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铜及铜合金的焊接性分析

铜及铜合金的焊接性分析

铜及铜合金的焊接性分析
高导电用普通纯铜是铜的质量分数不低于99.7%,杂质含量极少。

工业最常用的牌号是T1、T2和T3,外观呈紫红色,故又称为紫铜。

其再结晶温度为200~280℃。

T1和T2是阴极重熔铜,含微量氧和杂质,具有高的导电、导热性,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可以熔焊和钎焊。

主要用作导电、导热和耐腐蚀元器件,如电线、电缆、导电螺钉、壳体和各种导管等,航空工业多使用T2。

T3是火法精炼铜,含氧和杂质较多,具有较好的导电、导热、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可以熔焊和钎焊。

主要作为结构材料使用,如制作电器开关、垫圈、铆钉、管嘴和各种导管等;也用于不太重要的导电元件。

(1)焊接缺陷
1)未熔合与未焊透
铜导热性良好,焊接时易产生未熔合和未焊透。

因此,焊接铜时应采用能量集中,相对功率较大的热源。

2)焊接变形
铜及铜合金的线膨胀系数(确定铜的线膨胀系数)大,液态凝固时的收缩率比铁大一倍以上,再加上铜的导热性能良好,使得焊接热影响区加宽,在工件厚度较薄或结构刚度较小,又无防止变形的措施时,工件焊后很容易产生较大的变形。

(激光焊接时变形量的测量)当焊接接头受到较大的刚性约束时易产生焊接应力。

3)热裂纹
铜在液态时很容易被氧化生成氧化亚铜Cu
2O。

Cu
2
O与Cu可生成熔点为
1060℃的共晶,与Pb生成熔点为326℃的Cu+Pb共晶,与Bi生成熔点为270℃的共晶,与CuS生成熔点为1067℃共晶,这些共晶的熔点均低于紫铜1083℃的熔点。

在结晶过程中,由于低熔点共晶体分布在枝晶间或晶界处,使铜和铜合金具有明显的热脆性,加上焊接应力的作用,极易产生热裂纹。

工业纯铜中常见的杂质元素有氧、硫、铅、铋、砷、磷等,其中氧的危害性最大。

他们主要来自原材料及轧制和焊接的加工过程。

其中铅和铋基本上不溶于铜,其含量应分别控制在0.03%和0.005%以内,Cu2O可溶于液态铜,但不溶于固态铜,故重要的结构含氧量应小于0.01%,焊接结构用紫铜含氧量应小
于0.03%,S小于0.0015%。

4)气孔
气孔是铜及铜合金焊接时常见的缺陷,紫铜焊缝中的气孔主要是氢气孔。

氢气孔的形成与氢在铜中的溶解度随温度下降突变有关。

另一种气孔是由冶金反应生成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在焊接凝固时来不及逸出形成的。

5)焊接接头的塑性、导电性、耐蚀性
焊缝及热影响区受热循环后晶粒变粗,各种脆性的低熔点共晶出现在晶界,使塑性和韧性显著下降。

为脱氧加入的锰、硅等元素,以及焊接过程中溶入的杂质和合金元素,都会不同程度的降低铜接头的导电性能。

耐蚀性能的下降主要是有益元素如锌、镍、铝等的蒸发和烧损造成的。

焊接铜及铜合金时,尽量采用加热面积小、能量密度大、功率大的焊接方法。

对于薄板来讲,最好采用钨极氩弧焊(原因),与激光焊接相比的可行性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