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
小组展示,分工明确,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
主问题2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逻辑”与“思维训练”两个角度分析):
由题目入手,理解本文主旨。
主问题2预设答案
1、大道: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
主问题1预设答案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有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
自学
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
小组合作,1号先讲,2号补充,3号总结,汇总意见。
第三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
小组展示,分工明确,声音洪亮,表达清晰,语言流畅。
主问题1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逻辑”与“思维训练”两个角度分析):
由生自由梳理文章内容,感知文意,完成教学目标1
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第三学程:
学习任务(主问题3)
今天社会是理想中的社会吗?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
自学
第二步:展学交互————“学法指导”设计
个体展示
主问题3设计意图(主要从“知识逻辑”与“思维训练”两个角度分析):
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2、特征:
天下为公
具体阐述:
人人受到关爱(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人人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
物物尽其用(货恶其弃ຫໍສະໝຸດ 地也,不必藏于己)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力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3、 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让学生更深层理解大同社会的思想。
主问题3预设答案
温家宝总理提出:
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 住有所居
第四学程:
作业布置
对比本文与《桃花源记》所阐释的理想社会的不同?
(三)课堂总结
这就是先贤们为我们构想的大同社会,我们也一直为之而奋斗,让我们在朗朗读书声的结束这堂课的学习。
(四)板书设计
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人人受到关爱
四号仿宋体。
第二学程:
学习任务(主问题2)
1、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是什么意思?
2、“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
学法指导
第一步:自学探究————“学法指导”设计
自学完成
第二步:互学讨论————“学法指导”设计
小组合作,1号先讲,2号补充,3号总结,汇总意见。
课题:大道之行也
设计: 审核:执教: 使用时间:2020年2月20日
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文言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形成背诵思路,在批注赏析中,品味本文。
3.了解古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感悟古代名家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感悟今天的美好生活。
人人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教学过程:
四号仿宋体。(结合课程标准或者单元目标进行简要分析)
(一)教学导入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了关于人类美好生活的构想,我们的先哲们把这种社会命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学习《大道之行也》去看看这种社会是怎样得。
备 注
(需要标注的其他内容)
(二)学习探究
第一学程:
学习任务(主问题1)
对照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