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齐美尔)社会学理论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
1.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以及西美尔对社会的理解?
答:社会唯实论认为只有社会结构才是真正客观的存在。

社会唯名论认为不存在社会这么一个实体。

客观存在的是个体及其行为,社会只不过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集合。

西美尔认为构成社会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西美尔承认个体的存在,也承认社会结构的存在;
2.社会并非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互动的过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构成了社会;
3.社会由透过互动而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社会的存在就表现在这些互动的关系上。

这种个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关系所包含的社会形式构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答:社会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之中。

社会学研究的并不是个人互动,而是互动的抽象形式,社会学的任务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正是这种互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

3.如何理解社会是一种过程?
答:社会是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过程。

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交往)构成了社会。

1.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2.互动中的个体关系,高低贵贱的地位、凝聚、模仿、劳动分工、交换、普通的攻击或防卫、宗教社团、政党的形成,诸多其他等等。

互动是在这些框架中的发展或用它来表征。

3.社会是这些居于一定关系的互动过程的总称。

4.社会交往形式是什么?
社会交往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

并通过这种方式是交往构成社会现实。

西美尔讨论的各种社会交往形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基本的社会互动形式: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

2.体制化结构的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

3.自主的游戏形式: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

4.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

5.社会交往的类型分别是什么?
答:西美尔讲社会交往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吝啬者、挥霍者、穷人、贵族、冒险家、娼妓、陌生人等等。

穷人:被别人援助或有权得到别人援助的人。

穷人的相对定义:一类人在与其同类的比较中感到自己是穷人。

(主观贫困),这类穷人并非必然是社会的最下阶层。

陌生人:是指今天来并且要停留到明天的漫游者。

陌生人与群体的关系中距离的重要性,距离太远,他讲失去与群体的联系,因而对于群体毫无关系,也就不是陌生人:距离太近,也就成为了自己人,而不再是陌生人。

陌生人与群体之间的距离,决定了他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形式的特殊性。

我们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是他人的陌生人,陌生人之间的互动形式非常普遍。

6.什么是社会几何学及其理解?
答:西美尔极为重视数学的作用,他尝试将数学的一些最基本概念,如数量、距离、位置、权重、对称性等引申和扩展到社会学领域,建立起了所谓的“社会几何学”。

一、群体构成的数量。

研究群体规模大小对于群体中互动性质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群体的大小对于个人和群体性质的影响:(1)群体或者社会规模的扩大,有助于扩展个人的自由。

(两人群体vs三人群体)(2)大群体也会产生一些小群体中没有或不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危及人的个性。

(跟风)
二、社会互动的距离。

互动的形式、事物的价值等至关重要的问题,都与人与人之间、人与事物之间的相对距离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由相对距离所决定的。

事物的价值是由其与行为者之间的距离确定的。

一个事物距离人太近或太远都毫无价值,只有通过努力得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7.论述主体文化与客体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答:“主体文化”又称“个体文化”,是指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文化因素的能力和倾向,是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客观文化”是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联系:(1)客观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只有在其以观念的形式进入个体,被个体吸收内化,即成为主观文化的一部分之后才能实现。

(2)在理想情形中,个体文化影响和塑造着客观文化,并同时接受着客观文化的影响。

区别:(1)在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之间,存在着深深的疏远与对立,创造性精神的亢奋和毫不疲倦的生命力与其僵化、死板的产物以及该产物
的不可思议的反作用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对立。

(2)虽然人们保持着创造和更新客观文化的能力,但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看,客体文化对主体文化的压倒性优势却越来越明显,越来
越对主体文化产生压制作用。

客观文化发展迅速,主观文化发展速
度较慢.
8.如何理解社会分化?
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结构系统不断分解成新的社会要素、各种社会关系分割重组最终形成新的结构的过程。

不仅是领域的分化和区域的分化,而且包括阶层分化、组织分化、利益分化和观念分化。

社会分化引起互动形式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1)群体组成原则发生了变化,从“有机的标准”转向“理性的标志”。

(先天的vs可选择的)
(2)社会分化会导致社会群体数量的增加。

(初级群体vs职业群体)
负面效应:角色之间的冲突;
积极意义:促进了人们的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9.什么是经济交换?
答:经济交换是指人们相互时间进行的劳动产品或者服务的交换的过程。

西美尔详尽的研究了交换关系,特别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后果。

正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个人与劳动产品之间的日渐分离,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客体化。

10.货币对社会的影响?
答:1.在经济生活中,货币就具有这样的重要性。

一方面货币造成了人与物之间的距离,另外一方面,货币又能够帮助人们客服自己与物之间的距离。

2.货币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一种普遍的价值标准。

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有限性。

3.货币视为人类互动的一种形式。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1.货币的使用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抽象地对目的作思考。

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发展。

货币的使用改变了知识及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地位。

也改变了社会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促进了文化向着知识层面进行根本性调整。

2.货币的使用推动了社会向理性化的方向发展,促进社会对量的计算要求超过了质的因素。

3.货币的使用,不仅促进了货物的交流,同时也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频率。

改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社会的团结。

11.货币对政府,个人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对政府:改变了政府行为的景观。

一方面,正是有了货币,政府才能对遥远的地方征税,才能向其官员及其雇员支付薪俸。

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必须尽力保持社会的稳定,只有在此基础上,它发型的货币才能为公民所接受。

对个人:1.货币使个人有了更多的选择自由,有了更多表现自己的方式,
社会也就因而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2.货币使得人们能够具有多种不同的人际关系。

3.货币也导致了个人更加封闭,更加孤独,这也成为了现代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通病。

最后,货币的强力冲击之下,许多人的人生观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