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底片的使用方法

底片的使用方法

底片的使用方法1.前言编制这一套“底片的使用方法”,不仅是为了便于生产线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此方法,更是为了对自己在这一段时间内对于底片的使用方法的一个总结。

2.总则“底片的使用方法”是以“能做出好板子”与“最大程度便于操作”为准则摸索出来的一套系统的方法。

其基本思路如下(注“→”表示“决定了”):3.原理篇3.1 板材缩涨造成板材缩涨的因素会有很多,但在保证所有参数、物料等不变的前提下,都可用相关技巧与方法进行管控。

详见“技巧篇”3.2 底片缩涨3.2.1 引起缩涨之要素3.2.1.1 冲片时的经、纬方向;3.2.1.2 若为棕片,在“翻制棕片”时的长、宽方向;3.2.1.3 压膜时的先压长边或先压短边。

3.2.1.4 生产线上使用过程对线印及防焊底片的影响(长边、短边)3.2.2 各要素之缩涨规律3.2.2.1 冲片时:经向上平均拉长0.76mil/10inch;纬向上平均拉长0.24mil/10inch;3.2.2.2翻制棕片时:长方向平均拉长0.29mil/10inch;短方向上平均拉长0.21mil/10inch;3.2.2.3压膜时:左、右方向平均拉长0.03mil/10inch;前、后方向平均拉长0.28mil/10inch。

3.2.2.4 生产使用过程中:防焊底片短边平均拉长0.79496mil/10inch;长边平均拉长0.7977mil/10inch;线印底片长边平均拉长0.94741mil/10inch;短边平均拉长0.801mil/10inch3.2.3 实例3.2.3.1 工作片时3.2.3.1.1 径向为长方向时3.2.3.1.1.1 压膜时先压长边时长方向上平均拉长:0.76+0.03=0.79mil/10inch;短方向上平均拉长:0.24+0.28=0.52mil/10inch。

3.2.3.1.1.2 压膜时先压短边时长方向上平均拉长:0.76+0.28=1.04mil/10inch;短方向上平均拉长:0.24+0.03=0.27mil/10inch。

3.2.3.1.2 径向为短方向时3.2.3.1.2.1 压膜时先压长边时长方向上平均拉长:0.24+0.03=0.27mil/10inch;短方向上平均拉长:0.76+0.28=1.04mil/10inch。

3.2.3.1.2.2 压膜时先压短边时长方向上平均拉长:0.24+0.28=0.52mil/10inch;短方向上平均拉长:0.76+0.03=0.79mil/10inch。

3.2.3.2 棕片时3.2.3.2.1 径向为长方向时3.2.3.2.1.1 压膜时先压长边时长方向上平均拉长:0.76+0.29+0.03=1.38mil/10inch;短方向上平均拉长:0.24+0.21+0.28=0.73mil/10inch。

3.2.3.2.1.2 压膜时先压短边时长方向上平均拉长:0.76+0.29+0.28=1.33mil/10inch;短方向上平均拉长:0.24+0.21+0.03=0.48mil/10inch。

3.2.3.2.2 径向为短方向时3.2.3.2.2.1 压膜时先压长边时长方向上平均拉长:0.24+0.29+0.03=0.56mil/10inch;短方向上平均拉长:0.76+0.21+0.28=1.25mil/10inch。

3.2.3.2.2.2 压膜时先压短边时长方向上平均拉长:0.24+0.29+0.28=0.81mil/10inch;短方向上平均拉长:0.76+0.21+0.03=1.00mil/10inch。

3.2.4 综上所述,底片的缩涨在过程不稳定的前提下,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注:以上数据的收集及整理来源于2004.05.05至2004.07.05的相关量测数据,当参数有变动后,会有所不同)。

3.3 底片在使用过程中的缩涨3.3.1 温湿度失调3.3.1.1 当底片使用部门(曝光室)的温度及湿度发生变化时,底片的尺寸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3.3.1.2 当底片制作部门(底片房)与底片使用部门(曝光室)的“温度”或“湿度”相差过大时,底片的尺寸会在很短的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化。

3.3.2 曝光过程中发生拉伸现象:(以“A、B、C、D”为例)3.3.2.1 基础的曝光方式及环境:3.3.2.2 拉伸过程说明:3.3.2.2.1 上图标识说明:“A、B、C、D”为吸真空前四点的位置;“C‘、D‘”吸真空完全后“C、D”拉伸后的位置。

3.3.2.2.2 “A、B”紧贴“垫板”,“C、D”边为“翻片边”。

3.3.2.2.3 吸真空后“A-B ”在“横坚方向”上均无任何的移动及拉伸现象,“C-D”则被拉伸至“C‘-D‘”点。

3.3.2.2.4 紧贴“玻璃台面”之底片,无此拉伸现象。

3.4 会应用到的CAM设计原理3.4.1 原理图:3.4.2 常用原理3.4.2.1 线印3.4.2.1.1 “钻孔A”应该在“线路C”的正中间;3.4.2.1.2 若“线路C”为负片,“钻孔A”也在“线路C”的正中间;3.4.2.1.3 “线路A”与“线路B”的接头处,绝大多数在“线路B”的正中间位置。

3.4.2.2 防焊3.4.2.2.1 “防焊挡点A”一定是设计成正好反“线路B”包围在正中间。

即四周离线路的距离应该是一样的。

4. 标识篇4.1“面板、中板、底板”的标识(外包钻孔除外)4.1.1NCA4.1.1.1NCA的标识:三孔间会有钻几个小孔;4.1.1.2“区别孔”位置4.1.1.3区别方法4.1.2NCB4.1.2.1NCB的标识:三孔之间未钻小孔4.1.2.2“区别标”位置4.1.2.3区别方法4.2各类底片的标识4.2.1线印4.2.1.1内层4.2.1.1.1“上”、“下”标识4.2.1.1.1.1“上”:线条疏粗面;4.2.1.1.1.2“下”:线条密细面。

4.2.1.1.2“贴压条边”标识(针对标识有“上”的底片)4.2.1.1.2.1“贴压条边”:打PIN时最准的一边,且是专用于贴在压条上的一边。

4.2.1.2外层4.2.1.2.1“上”、“下”标识4.2.1.2.1.1“上”:线条疏粗面;4.2.1.2.1.2“下”:线条密细面。

4.2.1.2.2“贴压条边”标识(针对标识有“上”的底片)4.2.1.2.2.1“贴压条边”:打PIN时最准的一边,且是专用于贴在压条上的一边。

4.2.2防焊每张底片上标识出相对应的线印“比例”。

5. 技巧篇5.1基本思路以“能做出好板子”、“最大程度便于操作”、“使工作更有效率”及“有效控制成本”等做为基本思路。

5.2线印5.2.1内层5.2.1.1工程部制前课底片组5.2.1.1.1确认板的选择挑选多片板子做为确认板。

5.2.1.1.2底片比例的确认5.2.1.1.2.1“下”片的确认因“下”片是置放于近“玻璃台面”上,底片拉伸在制作过程中未出现,故“下”片应该直接在工程部制前课底片组的工作环境中以“对准”为则5.2.1.1.2.2“上”片的确认因“上”片是置放于“紧贴MYLAR面”,底片拉伸在制作过程中会较为明显的出现,故“上”片应该依据“3.3.2曝光过程中发生拉伸现象”所描述的原理,将底片在底片的拉伸方向上“反向缩涨”1.5~3mil(参照底片的原有的尺寸不同,底片的尺寸越大的,其“反向缩涨量”就会越大。

)。

5.2.1.1.3效果的验证当底片按上述方法确认后派送至生产线上后,其底片的最终使用效果,必须以制作出来的实物板上的图形为准。

若有必要,必须重新依照实物板上的效果进行调整。

以达到最佳效果为准,并做好相应的比例记录。

5.2.1.2 打PIN手5.2.1.2.1“打PIN板”的选择挑选任一片做为打PIN板。

5.2.1.2.2底片的对位5.2.1.2.2.1“上”片:依据“3.3.2曝光过程中发生拉伸现象”中所述的原理,可采用以下的方式来片的对位:A.“紧贴垫板边”须对准。

B.“翻片边”只允许沿底片的拉伸方向反向缩涨 1.5~3mil(参照底片的原有的尺寸不同,底片的尺寸越大的,其“反向缩涨量”就会越大。

)5.2.1.2.2.2“下”片:全面对准进行对位。

5.2.1.2.3底片的标识针对“上”片的“紧贴垫板边”做好相应的标识,以备重复装片时能够加以识别。

5.2.1.2.4操作流程5.2.1.3曝光手5.2.1.3.1吸真空前依据“3.3.2曝光过程中发生拉伸现象”中所述的原理,吸真空前,“上”片与板子的对准度应该是“翻片边”沿底片拉伸方向反向缩涨了 1.5~3mil(参照底片的原有的尺寸不同,底片的尺寸越大的,其“反向缩涨量”就会越大。

)5.2.1.3.2吸真空后依据“3.3.2曝光过程中发生拉伸现象”中所述的原理,吸真空后,“上”片与板子的对准度应该已经达到了最好的状态。

5.2.1.3.3曝光后板上的图像应以对准度达到最佳的状态为准。

5.2.2 外层5.2.2.1工程部制前课底片组5.2.2.1.1确认板的选择依据“4.1‘面板、中板、底板’的标识”挑选多片“中板”做为确认板。

5.2.2.1.2底片比例的确认5.2.2.1.2.1“下”片的确认因“下”片是置放于近“玻璃台面”上,底片拉伸在制作过程中未出现,故“下”片应该直接在工程部制前课底片组的工作环境中以“对准”为则5.2.2.1.2.2“上”片的确认因“上”片是置放于“紧贴MYLAR面”,底片拉伸在制作过程中会较为明显的出现,故“上”片应该依据“3.3.2曝光过程中发生拉伸现象”所描述的原理,将底片在底片的拉伸方向上“反向缩涨”1.5~3mil(参照底片的原有的尺寸不同,底片的尺寸越大的,其“反向缩涨量”就会越大。

)。

5.2.2.1.3效果的验证当底片按上述方法确认后派送至生产线上后,其底片的最终使用效果,必须以制作出来的实物板上的图形为准。

若有必要,必须重新依照实物板上的效果进行调整。

以达到最佳效果为准,并做好相应的比例记录。

5.2.2.2打PIN手5.2.2.2.1“打PIN板”的选择依据“4.1‘面板、中板、底板’的标识”挑选一片“中板”做为打PIN板。

5.2.2.2.2.1“上”片:依据“3.3.2曝光过程中发生拉伸现象”中所述的原理,可采用以下的方式来片的对位:A.“紧贴垫板边”须对准。

B.“翻片边”只允许沿底片的拉伸方向反向缩涨1.5~3mil(参照底片的原有的尺寸不同,底片的尺寸越大的,其“反向缩涨量”就会越大。

)5.2.2.2.2.2“下”片:全面对准进行对位。

5.2.2.2.3底片的标识针对“上”片的“紧贴垫板边”做好相应的标识,以备重复装片时能够加以识别。

5.2.2.2.4操作流程、5.2.2.3曝光手5.2.2.3.1吸真空前依据“3.3.2曝光过程中发生拉伸现象”中所述的原理,吸真空前,“上”片与板子的对准度应该是“翻片边”沿底片拉伸方向反向缩涨了 1.5~3mil(参照底片的原有的尺寸不同,底片的尺寸越大的,其“反向缩涨量”就会越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