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基”迎国检基本知识问答
1、什么是“两基” ?
“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
2、实现“两基”目标是什么时候提出的?最后完成的时限是哪一年?如何进行验收和认定?
实现“两基”目标是1993年在党的十四大会议上提出的,全国各省最后完成的时限是 2010年。
对一个省实现“两基”目标的验收和认定,是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先由省级政府根据本省制定的“两基”工作指标,对省辖各县(市、区)逐一进行达标验收。
当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内所有县(市、区)“两基”工作都通过省级达标验收后,由省一级政府向国家提出对该省验收的申请,并由国家教育督导团根据国家“两基”工作指标,通过随机抽查该省辖各县(市、区)及县辖乡、乡辖学校“两基”工作成果,对该省“两基”工作进行最终验收和认定。
3、“两基”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两基”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上,即:通过实施“两基”,一是实现了从孩子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实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向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转变;三是实现了由不完全的义务教育向完全的义务教育的转变。
4、自治区“两基”工作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两基”工作从1995年开始实施,到2003年全区完成了65个县(市、区)的“两基”任务,地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69%,从根本上改变了解放前新疆90%人口都是文盲的历史。
2003年国务院开始实施《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我区有28个县(市)列入国家西部地区攻坚项目工程。
到2007年底,有27个县(市)实现了“两基”攻坚目标,地方完成“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8%。
今年3月,塔什库尔干县顺利通过自治区的“两基”评估验收。
至此,全区93个县(市、区,不含兵团),全部实现了“两基”目标。
5、自治州“两基”工作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我州“两基”工作于2000年通过省一级达标验收,是首批通过自治区“两基”达标的地、
州、市之一。
全州各县(市)通过省级“两基”达标验收的时间是:1997年博乐市,1998年精河县,2000年温泉县。
其中博乐市被评为全国实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区)。
6、什么是“两基”“国检”?
“两基”“国检”就是在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内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省里的“两基”评估验收,并报教育部审查合格之后,由国家教育督导团依据《教育法》及《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对一个省级行政区域“两基”工作的整体验收和评估确认,是国家教育督导团依法履行的一个法定程序。
“两基”“国检”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解决教育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一次检查和指导。
是我区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国检的前提:全省(自治区)每个县市区全部验收完毕。
国检的法律依据:《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扫除文盲工作条例》等。
国检的实施主体:国家教育督导团。
接受国检的主体:自治区人民政府,包括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以及所辖范围内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包括所辖范围内的各中小学校。
国检的性质:整体验收、评估确认。
这是目前国家在教育方面最全面、最权威、最高规格的一种检查,所以叫“国检”。
7、“两基”“国检”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全面提高全区“两基”水平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巩固提高”的方针,抓住“两基”工作接受国家督导检查的契机,进一步调动各级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办学积极性,把全区“两基”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各地应把国家“两基”督导检查的过程看作是总结工作、寻找差距、弥补不足、继续前进的过程。
是检验政府行为是否到位、督促各级政府认真履行教育职责的过程,是进一步发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过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过程。
8、“两基”“国检”的主体是什么?
按照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我国“两基”工作是以县为单位推进的,评估验收也是以县为单位。
“两基”“国检”不是对县级单位的再验收,而是通过抽查县、乡“两基”工作,对全区“两基”工作进行评估认定。
9、“两基”“国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普及程度:主要是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辍学率、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这些是反映“两基”工作的核心指标,必须严格按国家标准从严掌握,不能降格以求。
(2)师资水平:检查落实教师编制情况(生师比)、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新补充教师的合格率、校长岗位培训率等。
同时要检查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情况及代课教师情况。
(3)教育经费:检查“三个增长”情况,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情况(对2001年后仍有拖欠教师工资的“一票否决”),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使用情况,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教育的情况,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情况。
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地方,重点检查公用经费落实情况和资助贫困生情况。
(4)办学条件:检查校舍和基本办学设施,危房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凡有D级危房的一票否决),生均校舍面积和教学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根据省定标准衡量。
检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情况。
同时检查学校周边环境治理情况。
(5)学校管理:检查地方政府是否给教育部门和学校下达升学指标,是否单纯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衡量学校和教师的工作。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制订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开齐学科,开足课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施等情况。
根据形势的需要新增加了学校安全管理内容,凡有造成师生伤亡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
检查学校秩序、校园环境,检查治理学校乱收费情况。
(6)扫盲工作:各级政府本着“一堵、二扫、三提高”的原则,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
做好扫盲和巩固提高工作,确保扫盲指标达标。
10、“两基”“国检”的程序是什么?
(1)由省(自治区、市)人民政府向国家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提出对本省(区)进行“两基”督导验收的申请函,经国家教育督导团审核后与省(自治区)协商具体评估验收时间。
(2)由国家总督学顾问带队,组成16人左右的评估验收团赴各省(自治区)开展评估验收工作。
(3)评估检查团首先听取省(自治区、市)人民政府主管教育的领导汇报本省(自治区)“两基”工作情况,并现场接收评估检查团的质询(约半天时间)。
(4)评估检查团分3个组(每组4-5人,由组长带队)。
分别检查2个县(市) ,全区(市、区)所有的县(市、区)都是受检对象,其中以“两基”攻坚县、两免一补县、巩固提高县、国贫县、区贫县为重点,路过的县(市)学校、幼儿园、职教学校可随时察看;每个被查县随机抽查2-3个(乡、镇) ,其中以农牧区乡镇为重点。
时间约5-6天。
各被抽查县人民政府及地(州、市)两级政府都要分别给检查组汇报工作,介绍“两基”工作情况。
(5)省(自治区、市)接受“两基”督导检查总结会(反馈会)。
主要以组长为主讲人。
国家总督学、教育部副部长、国家督导团成员、自治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国家总督学、教育部副部长在总结会上讲话。
(6)评估检查团返回后,教育部以正式文件给受检省(自治区、市)级人民政府下发《反馈意见》,并要求各省人民政府在一个月内上报《整改措施》。
11、“两基”“国检”的要求是什么?
(1)严格按规划完成“两基”任务。
2003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两基”攻坚,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西部地区“两基”攻坚任务;打好攻坚战,尽快实现“两基”目标。
(2)切实抓好重点和薄弱环节。
对照“两基”验收标准,一些地方特别是贫困县可能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是教育经费不足,办学基础设施差;有的是学校发展不均衡,存在薄弱校现象;有的学校布局不够合理,班额过大;有的管理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有的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有的初中辍学率偏高等。
这些薄弱环节,很可能就是制约当地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一定要抓住国家督导检查的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如果在这个阶段还得不到解决,以后解决的难度就更大了。
(3)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
A、公告。
国检前15天在省级政府机关报第一或第二版发布国家教育督导团公告(公告的文字、时间按国家教育督导团的要求)。
B、国家检查采取定点检查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办法,既检查近三年“两基”攻坚的县,也检查巩固提高的县。
C、数据要真实、准确,严禁随意更改、虚报瞒报,为“两基”国检准备的各种表、卡、册、簿,一律使用原始材料,不得重抄、复制。
D、不搞专门的迎检活动,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E、不准以迎检名义向学生、教师、学校收取任何费用。
轻车简从,反对奢侈浮华之风。
F、发现弄虚作假,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实行“一票否决”。
12、“两基”“国检”中有哪六个“一票否决”?
一是普及程度(8项)、师资队伍(8项)、扫除文盲(5项)指标不达标的;二是2001
年后仍有拖欠教师工资的;三是中小学校舍有D级危房的;四是教育经费不能做到三个增长的;五是造成师生伤亡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六是“两基”工作有弄虚作假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