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林学》复习思考题(修改稿)1、什么是水土保持林?以调节地表径流,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和改善山区、丘陵区农林牧副渔等生产用地、水利设施。
以及沟壑、河川的水土条件为经营目的地森林。
2、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问题?①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②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③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太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④科学研究远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⑤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⑥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⑦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治轻管3、水土保持林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防护作用:调节地表径流作用、水源涵养作用、减灾作用;固持土壤、地表侵蚀防治作用、重力侵蚀防治机理与作用;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对气候要素的影响。
2)营林技术:立地条件与适地适树、树种选择与林分组成、造林密度与种植点配置、整地技术及季节、造林方法与季节、幼林抚育管理。
3)空间配置技术:防护林体系及林种划分、坡面配置、沟道配置、水边周围配置、径流林业、快速绿化。
4、简述水土保持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①优质高产林木生长木材形成的机理及调控②森林植被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研究③森林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基础理论研究④土地荒漠化形成的生态学机制⑤森林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研究⑥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预防机理的研究⑦人工生态林植被演替及近自然人为干扰机制研究⑧林木遗传改良和新品种选育⑨林业生态工程构建与生态系统恢复技术⑩荒漠化预防及综合治理技术11 优质工业用材林定向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12 经济林、竹藤、花卉良种栽培与高效利用技术13 森林灾害防治技术14 美国的“新林业”15 德国的“近自然林业”16 印度的“生态林业”17 以色列的“径流农林业”5、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是什么?降雨、水分贮存、径流、水分消耗6、降雨的三次再分配是什么?1)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下木、灌木和活地被物)2)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3)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附:(1)林冠截留作用*指降水到达林冠层时,有一部分被林冠层枝叶和树干所临时容纳,而后又蒸发返回大气中去的作用(2)林冠截留量在降雨过程的某一时段内,从林冠表面通过蒸发返回大气中的降水量和降水终止时林冠层还保留的降水量。
(3)截留率该时段内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水量之比。
(4)干流量大气降水过程中,有一部分雨量从林冠枝叶体转到树干流入地表形成树干径流,称为干流量。
7、什么是林内降雨量?除林冠截留量和干流量后的雨量。
由林冠间隙直接降落到地面的林冠通过雨量和从林冠枝叶体表面降落至地面的林冠滴下雨两部分雨量组成。
8、土内径流的形式有哪些?影响土壤渗流的因素?1)基质流:结构孔隙中所流水流,层流2)管流:大孔隙中的水流,紊流3)亚表层降雨径流:近地表层快速径流4)土壤含水量:5)土壤物理性质:孔隙度、结构、质地、间层、结皮附:枯枝落叶的水土保持作用:✧截留、吸收部分降雨;✧彻底消灭降雨动能;✧形成地表保护层,维持土壤结构稳定;✧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地表粗糙度,分散、滞缓、吸收过虑地表径流;✧拦截过滤固体径流,沉积沙粒;✧防止土壤蒸发,稳定土壤湿度和温度,利于树木生长✧提高土壤入渗能力,增加土壤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
9、影响根系固土作用的因素有哪些?1)树种的生物学特性:①树种:根型、根系发育状况、根系的穿透力根系的表面积②根系的物理特性:根系的直径、根系的抗拉强度、根系的通直性。
③穿过剪切面的根量:根面积率越高抗剪强度越大、地上生物量与地下根系量紧密相关。
④树木的年龄:树木的年龄与根系的固土能力有紧密关系。
幼林小,中状林大,老林下降。
⑤采伐对根系固土能力的影响:采伐后,根系逐渐腐烂,根系的固土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
采伐后4~5年易发生滑坡20年生刺槐,伐后2年、4年固土能力分别下降了49.1%、60.15%。
2)环境因素①土壤种类:沙质→壤质→粘质:摩擦力增加。
②土壤紧实度:紧实度越高摩擦力也越高,但紧实度越高根系生长越不良。
③土壤水分:水分增加,摩擦力减小。
3)地质条件①A类:土层薄,无过渡层,岩石无裂隙,根系不能深入基岩。
②B类:土层薄无过度层,岩石有裂隙,根系可以深入基岩。
森林的根系可以极大地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采伐森林使坡体不稳定。
③C类:土层薄,有过渡层存在,过渡层的抗剪强度大于表土,过渡层导水率低,易对表土造成孔隙水压力。
森林根系在表土分布密,在过渡层分布稀。
根系对土体的稳定性起了很大作用,使表土层与过渡层之间的抗剪强度极大增强。
采伐森林使坡体不稳定。
④D类:土层深厚,土壤对林木根系生长没有限制作用,根系分布比较深。
10、什么是适地适树?使林木生长的造林地环境条件同林木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相一致,以发挥土地和树木的生产潜力,取得最好的生长量的营林、育林技术。
11、什么是立地?什么是立地分类、立地条件类型、立地指数?1)立地条件:又称立地,是指林业用地上体现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生物等对林木生存、生长有重大意义的生态环境因子的综合。
2)立地分类:是指对林业用地的立地条件、宜林性质及其生产力的划分。
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造林营林措施,以期达到造林营林的生态、经济目的。
3)立地条件类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气候、土壤、生物条件的各个地段的总称。
把立地条件及其生长效果相似的造林地归并成为类型即立地条件类型。
简称为立地类型,是立地分类中最基本的单位。
4)立地指数:一定基准年龄时的林分上层水木平均树高与年龄的关系,五十年为基准年龄,立地指数为20。
指:树龄50年时树木的高度为20米。
12、造林地的主要立地因子有哪些?①地形:海拔、坡向、坡位、坡度、坡形、小地形。
②土壤:种类、厚度、性质、母质、发育程度、侵蚀程度、腐殖质含量。
③水文:地下水位高低、矿化度、季节变化,积水状况,土层含水量及变化。
④生物:植被状况,病虫害,微生物。
⑤人为活动:土地利用历史、现状。
13、简述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依据和方法1)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依据:林木-环境的关系环境相对稳定,起决定性的作用;植物的指示意义不大,以非生物的环境因子作为划分的依据;地形与土壤占有突出地位。
划分的类型要反映主导因子的异同性;在植被较好的地区可以把植被作为划分立地的补充依据;林木生长状况应作为检验划分结果的主要依据。
多因子综合;主要依据地形和土壤;植被作为参考,林木生长作为验证。
2)划分的方法a.按主导环境因子的分级组合:方法:选择主导环境因子若干,对每个因子进行分级,按因子、因子水平组合成一张立地条件类型表。
命名:因子+级别(程度)。
b.按生活因子的分级组合:方法:选择与林木生长有直接关系的生活因子若干,对每个分级后组成立地类型表,同时以植物群落作为确定因子种类、级别的参考。
命名:使用因子代码组合。
c.综合法:主导环境因子与生活因子的结合。
命名:用数码代号。
d.用立地指数代替立地条件类型:用某一个树种的立地指数级来说明立地条件。
优点:可以反映出定量的关系,可以与多个环境因子建立关系。
缺点:只说明效果,不说明原因。
同一地位级代表的立地条件并不相同,采取的营林措施也不相同。
立地指数必须与一定的树种相联系,不能成为许多树种的共同尺度,使用上不方便。
14、简述适地适树的原则和方法原则:1)必须充分调查了解自然条件及其地域分布规律,研究掌握当地所处的立地系统及其特征,掌握因地制宜的原则,即在结合立地质量评价基础上正确划分立地类型,研究确定适于各种立地类型生长的乔、灌树种。
2)认真研究总结各造林乔、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根据当地立地类型特点,为不同树种选择适宜的立地类型,以贯彻因树适地原则。
3)考虑各个树种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可能发挥的多种生态经济效能,力争树种的合理选择与搭配,以求达到最佳最大的效益目的。
4)不同立地类型上,不论林种有何差异,均应以选择乡土树种为主,并注意与引进有价值的树种相结合的原则,要注意树种的多样化原则,在一些立地质量低下的地区或一些特殊立地和生产需要的地区,要注意乔、灌、草多种植物的引用。
方法:单因子对比分析;多因子相关分析;立地条件对比分析;乡土树种与引种。
附:适地适树的定义:使林木生长的造林地环境条件同林木具有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相一致,以发挥土地和树木的生产潜力,取得最好的生长量的营林、育林技术。
15、怎样评价适地适树的成败?(1)、一般标准(客观标准)用材林:成活、成林、成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对间歇性灾害因子有一定的抗衡力);防护林:防护效益能充分发挥出来。
(2)、数量化标准:①立地指数;②平均材积生长量;③立地期望值:相当于一定的使用期内立地的价值。
用以评价经济效益水平。
16、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的原则是什么?生物学持续稳定、具有较高的效益、优先选择乡土树种、选择耐贫瘠的肥料树种、注意选择优良灌木树种。
17、简述树木引种及其影响引种成败的因素。
树木引种指通过人工栽培,使野生的树木或外地域的树木变为本地人工栽培树木的技术活动。
影响因素有:树木的生态学特征、气候因素(温度、降雨)、土壤因素(土壤PH、土壤透气性、土壤肥力)。
18、什么是造林密度?单位面积造林地上栽植点或播种穴的数量,也叫初植密度。
19、简述造林密度及其意义。
充分了解各种密度所形成的群体,以及该群体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使林分整体在发育过程中在人为措施控制之下始终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
这种合理的群体结构使各个个体有充分的发育空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营养空间,又使群体影响环境、协调各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达到林分高生产力、高稳定性、高生态效益的目的。
20、简述造林密度的确定原则、确定方法和种植点的配置。
确定原则:以密度的作用规律为基础,以林种、造林树种、立地条件为主要考虑因子,使林木个体之间对生活因子的竞争抑制作用达到最小,个体得到最充分的发育并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林分的生物量达到最大。
根据林种确定造林密度;根据立地条件确定造林密度;根据经营条件确定造林密度;根据不同树种确定造林密度;根据经济条件确定造林密度。
确定方法:①经验的方法:对过去人工造林的密度进行调查,判断其合理性和进一步调整的方向。
②试验的方法:用不同造林密度的试验确定合理的造林密度。
③调查的方法:调查不同密度下林分的生长发育状况,取得大量数据后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种参数确定造林密度。
④查图表的方法:依据当地主要造林树种的密度管理图或密度管理表确定造林密度。
种植点的配置:①行状配置正方形:株行距相等,树冠发育均匀长方形:行距大于株距,行内早郁闭正三角形:行距小于株距,相邻的种植点相互错开,树冠发育均匀品字形:相邻行的各株相对错开位置,树冠发育均匀②群状配置植生组配置,簇式配置植株在造林地上呈不均匀的群状配置,群内植株密集、群间的距离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