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动物拟声词及其翻译一、引言英语与汉语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但是都有着丰富的拟声词。
英语拟声(onomatopoeia) 与汉语修辞格拟声完全相同,都是模拟事物自然声音的一种构词方法。
各种动物的声音在经验世界中随处可闻,动物拟声词也就应运而生。
动物拟声词在英语拟声词中占有很重要的份额,它比汉语动物拟声词还要丰富多样。
汉语动物拟声词往往用简单和笼统的一个“叫”字来表述,而英语一般都用专门的拟声词来表达各种不同动物的叫声。
正确地翻译动物拟声词,能够烘托气氛、显示意境、增强声势和实地情景感,使平淡的句子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情趣,创造出一种使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氛围,达到传声达情和闻声解意的语用目的。
二、英语动物拟声词的类型与翻译英语动物拟声词可以分为直接拟声( Primary Onomatopoeia) 和间接拟声( Secondary Onomatopoeia) 两种类型,在翻译中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
直接拟声指的是动物的声音与意义基本吻合,能够直接产生音义之间的相互联想。
如听见[mu : ]的声音使人想到母牛的“哞哞”声。
英语中许多表示动物鸣叫声的词是直接拟声,它与汉语的拟声词存在许多相同之处,在发音上十分接近。
如猫叫声,英语拟声词为mew , miaow , 汉语拟声词为“喵”;鸽子的叫声,英语拟声词为coo ,汉语拟声词为“咕咕”;鸭子的叫声,英语拟声词为quack ,汉语拟声词为“呱呱”;鹅的叫声,英语拟声词为cackle ,汉语拟声词为“咯咯”;青蛙的叫声,英语拟声词为croak ,汉语拟声词为“嗝嗝”。
这类拟声词摹拟动物的发音,英语与汉语基本上相同或相近,翻译时只要借助汉语的习惯表达法,就能够使读者达到动物如在眼前的感受,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
间接拟声指的是词的发音并不直接唤起某种听觉的经验,即并非对动物自然声音的直接模拟,而是引起一种运动的感觉,或者某种物质与精神特性的感觉。
换言之,间接拟声是指音与某种象征性意义发生联想。
张培基先生认为, S是咝音字母,它的发音可使人联想到许多动物的相似声。
比如,蛇的嘶嘶声,马喷鼻息的嘶嘶声等。
英语中snake 和serpent 都作蛇解,由于两词都带S 字母,音义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联系。
文体学家认为H 字母能象征一种努力或费劲,这是因为H 字母是个吐气音。
如发haste , hasten , hurry , hurl等词语时,吐气音和发音器官的动作都能使人联想到用力时的气喘。
“sn2”的辅音组合,既能使人联想到呼吸时发出的声音,如sniff , snuff , snore 等,又能表示快速敏捷的动作,如snip , snap , snatch , 还能使人联想到滑溜溜的爬行动物snake , snail 等。
M 是个低沉的鼻音,能象征鸟雀的喃喃声和昆虫的嗡嗡声。
如:The moan of doves in immemorial elms ,And murmuring of innumerable bees.(A. Tennyson : Come Dow n , O Maid)古老的榆树林中鸽子的呢喃,还有成群飞舞的蜜蜂的嗡嗡声。
英文作者用[m]这个辅音,甚至加上m 这个字母的循环往复的出现,收到了有效刺激读者的视觉和听觉的良好的修辞效果。
但是,在汉语的翻译中,译者没有把鸽子和蜜蜂的声音都译为“嗡嗡”,而用“ 呢喃”一词来形容鸽子的叫声,这是一种声音象征(Sound symbolism) 的翻译法。
用声音象征来翻译间接拟声词,可以给人以丰富的语音感觉。
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动物数量成千上万种,声音五花八门,仅仅靠已经收入词典的一些惯用的拟声词是远远无法表达的。
另外,动物拟声词摹拟动物的声音,具有客观性,但是,它又与人的主观意识、感觉、心境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主观性。
所以,动物拟声词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人们可以根据客观实际需要,临时创造拟声词,以词状声,形象生动。
如:Spring , the sweet Spring , 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 ,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oth not sting ,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 Cuckoo , jug2jug , pu2we , to2witta2woo ! ( Thomas Nashe , S pring)春,甘美的春,四季中的欢乐之王, 百花争奇斗艳,少女翩翩起舞,乍暖还寒,百鸟纵情欢唱,咕咕,啾啾,噗喂,托威它呜!这是英国著名诗人托马斯·纳什赞美春天的诗歌。
由于作者非常逼真地摹拟了各种禽鸟的鸣叫声:如杜鹃的cuckoo ,夜莺的jugjug ,田凫的pu2we 以及猫头鹰的to wittawoo ,强烈地刺激了读者的听觉,产生音义联想效果,使读者耳边仿佛奏响了一曲百鸟齐鸣的春天交响乐。
但是,我们仔细地看,就会发现,在这百鸟齐鸣的乐曲中, 只有cuckoo , jugjug是有案可稽的, puwe , towittawoo 是诗人临时创造的,这一创造起到了增加声势和烘托气氛的动态效果,一个百花吐艳、百鸟争鸣的春天仿佛就在人们的眼前。
当然,创造拟声词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避免滥造和滥用。
不能为了标新立异,千方百计地去创造拟声词。
如果那样,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使人如入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其二,要交代清楚拟声词所处的特定场景。
有的作者为了比较客观真实地展示和再现人物或事件发生的情景,创造出一些凭自己主观体验设想的拟声词,只要将特定的场景交代清楚,人们是可以理解的, 否则会产生歧义和误解。
这是因为每个人由于知识水平不同、对事物感知体验不同、审美水平不同、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理解。
因此,在翻译时对于拟声词所处场景的说明尤为重要。
英语与汉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动物拟声词既有共性的方面,又有许多差异性。
对同一动物的声音,可能摹拟得不同,甚至会有一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感觉。
如狗叫声,英语用bark , yap , bowwow ,汉语用“汪汪”。
翻译时应该根据本民族对听觉产生的联想心理, 变换适当的词语。
反之亦然。
如“车辚辚,马萧萧??”,英译时“马萧萧”可译成“Horses nicker and neigh”。
译文用“nicker”和“neigh”展现战马的嘶鸣,根据音韵的节奏感把原作品中的拟声词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出来,保持了原文的原汁原味。
三、英语动物拟声词与汉语动物拟声词的比较汉语在论及动物的叫声时,往往简单笼统地以一个“叫”字来概括之,不大附加拟声词。
在口语中更是如此,如:“蚊子叫”、“知了叫”、“狗叫”、“狼叫”、“老虎叫”、“狮子叫”、“牛叫”、“马叫”,我们甚至把起早摸黑说成“鸡叫忙到鬼叫”等。
虽然我们的祖辈对各种动物的叫声都给予了专门的词语,如:“马嘶”、“虎啸”、“鸡啼”、“蝉噪”、“狗吠”、“鹤唳”等,许多成语也留下了它们的足迹,如“鬼哭狼嚎”、“河东狮吼”等,但现代人对这些动物的声音习惯上喜欢笼统地概之于“······叫”。
可是,英语里这类“叫”声却有专词表达。
请比较以下各种动物的叫声:笼统称法专词表达拟声译文再看一段英国作家梭罗描写瓦尔登湖冬景的一句(附翻译,就剩一句了)I seldom opened my door in a winter evening without hearing it; Hoo hoo hoo, hooner hoo, sounded sonorously, and the first three syllables accented somewhat like how do you do; or sometimes hoo hoo only.冬季傍晚,我一打开门常常听到“唿——唿——唿,唿——唿”的呜叫声,声音悦耳,前三个音节听起来有点象英语的“你好哇!”有时便只是呜叫而已。
拟声词的常见三种翻译处理方法一、译为汉语对应的拟声词,有的译为独词句,有的译为动词或名词的辅助成分。
1.Crack! The stick broke in two.喀嚓!棒子断为两截2.Only the venliator in the cellar window kept up a cealess rattle.只有地下室窗户上的鼓风机发出无休无止的呼呼声。
3.Round the corner of Croscent Bay, between the pile-up masses of broken rock, a flock of sheep came pattering.沿着新月海湾的地方,从一堆堆破碎的岩石堆中,一群羊叭嗒叭嗒地跑了过来。
二、有时可以将英文的拟声词译为汉语中较为抽象的“..........的叫,...........声”,有的则直叙其动作。
1.The cock in the yard crowed its first round.院子里的雄鸡已经叫头遍了2.He felt as if he must shout and sing, he seemed to hear about him the rustle of unceasing and inmumberable wings.他感到简直要大喊大唱,耳际仿佛传来无数翅膀的拍击声3.They splashed through the mire to the village.他们一路踏着泥水向村子去。
三、为增加效果,即使英文未出现拟声词,翻译时添加拟声词。
1.The logs were burning briskly in the fire.木柴在火中哔哔剥剥烧的正旺。
2.“Impartinent!” snorted Imalds.伊梅尔达鼻子哼了声“没家教!”3.Then a dog began to howl somewhere in a farm house far down the road--a long, agonized wailing, as if from fear.接着,路尽头一所农舍附近响起狗的汪汪声,那是一声长长的哀鸣,似乎是因恐惧而发出的惊恐之声拟声词的常见三种翻译处理方法:一、译为汉语对应的拟声词,有的译为独词句,有的译为动词或名词的辅助成分。
1.Crack! The stick broke in two.喀嚓!棒子断为两截。
2.Only the venliator in the cellar window kept up a cealess rattle.只有地下室窗户上的鼓风机发出无休无止的呼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