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发展的若干问题[摘要]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的转型、建构、发展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成果丰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必须正视和科学解决社会转型期中国当代文化发展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使我国文化在转型中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
标签: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化,发展问題当前,全球已迈向信息化社会,中国正在改革开放中走向现代化。
飞速的发展把中国社会卷入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从匮乏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从计划经济转向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四个大的社会转型之中。
多重的社会跨越造成了文化的多重结构与过渡性的发展趋势。
造成了农业文化、工业文化、信息文化交叉并存的局面,逐步完成这一多重性的文化过渡。
正确、有效的思想引导和规范是当代中国文化顺利转型的前提和基础,文化结构的创新和心理内化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要形成科学的文化评价标准,正确处理当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要对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改造,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能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面向未来的、保存了优良文化传统的、具有现代化内容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中华民族文化,这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最高使命。
一、正确、有效的思想引导和规范是当代中国文化顺利转型的前提任何文化,不论在其形成还是转型阶段,都必然受到一定的思想意识的主导,这是某种文化朝着特定的方向而不是朝着其他方向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
文化是对现实生活及其要求的反映,文化的本质和特征直接受现实生活状况的决定和影响,但是,社会生活的内容是多方面、丰富多彩的,这些不同的方面之间可能相互一致、相互统一,也可能相互冲突,相互矛盾,但作为现实生活的基本内容,它们都必然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发生深刻的影响。
所以,多元的现实生活,以及不同主体对文化的不同需求,也就必然形成文化发展方向的多元性,使文化核心的形成及文化建构的方式都不具有唯一性而是具有多种可能的选择。
在对“百家”之学的选择中,秦始皇重法,汉代文景时期崇黄老之学,而武帝“独尊儒术”,但注重技术工用的墨家都未受到重视,等等,都未必是必然的选择,而是与当时统治者的思想意识紧密相联系的,后来儒学的两次转变以及社会主义新文化建立及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都向人们展示了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在文化形成、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需要而且本身就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但在多元的社会生活基础上,存在着多元的文化,自然也就存在着多元的文化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中国文化能否顺利地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思想、文化精神能否真正成为未来文化的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发展加以规范、引导。
而在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借其经济优势而对中国文化思想来统一和提高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指导文化转型的方向,就更显得重要。
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不在文化要素的创新,而在于结构的创新和心理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各种基本要素,从各社会共通的优秀文化到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文化要素,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形成和产生的各种文化要素、民主法制意识,到由各种优秀的文化要素所形成的积极的文化精神。
已经可以说应有尽有。
但这些优秀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精神,还只是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它们能否在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的、主导的地位,还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这些优秀的文化要素、文化精神能否有机地结合、统一起来而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整体,如果仅仅作为分数的要素而存在、就不可能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二是优秀的文化要素即使能结合形成统一的文化体系,但能否能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支持与倡导,并为社会大从所认同,结果也完全不一样。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建设面临两大任务。
一是理论建构或结构创新,即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基础,对各种优秀的文化要素和经验进行总结、提升、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充满开拓进取文化精神为核心的,以经济文化、法制文化、和合文化、创新意识等等为基本内容的,以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文化体系,达到文化结构的优化、文化体系的更新。
建立科学的文化创新体系,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创新的文化之所以是民族的文化,是由于人类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特质决定的,创新的文化是科学的文化,这是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高度,对文化创新的总体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定位,创新的文化是大众的文化,这是从文化主体和功能的角度,对文化创新的总体价值取向做出的基本定位。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其宗旨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只有这样,文化创新才会赢得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创新的文化才会获得广大群众的认可,才会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二是文化实践,即使新的文化观内化到社会大众的心理、价值观之中,真正实现文化的功能。
一种文化,要得到社会实践主体的认同,首先必须使主体对其现实生活的状况、条件及由此所决定的价值目标及其实现条件有正确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并不是通过单纯的思想教育和首先说教所能凑效的,文化观的灌输,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主体现实生活的状况、条件及由其所决定的价值的揭示,使文化理论与主体生活感受、心理体验结合起来,真正达到认识和认同的统一。
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并进一步形成或主导人们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形成科学的文化评价标准,正确处理当代中国文化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既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构,是以对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概括、借鉴和提升为条件的,那么,依据什么样的文化标准来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便是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某种文化是否优秀、合理、既不在于其内容是否丰富、体系是否严密,也不在于它是否曾经辉煌过或发生过多大的积极作用,同样也在于它是否产生于发达的经济。
而在于从文化要素到文化精神都适应和有效地促进它所依托和伴随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具体说来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一个系统、丰富的文化体系中,什么样的文化要素居于核心的,主导的地位并决定着整个文化体系的结构,以及这一文化系统是否与现实生活的要求相一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数不清的优秀文化遗产,人们常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名言就是典型的一例。
但是这些优秀的文化要素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导因素,而是被反映专制、等级统治要求的政治伦理文化所淹没。
从而不能促使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精神,也不能形成相应的社会文化氛围。
因此,这样的文化体系,即使其中有再丰富的优秀文化成分,也决不能说是“优秀”的文化。
另一方面,即使对文化体系中优秀的文化要素来说,也不能从它本身来判定其优劣,而应看它在一定的文化体系中被引向何方,即由它所在的文化体系所决定的对其内涵和意义的诠释。
“自强不息”可谓勤奋,“十年寒窗”可谓用功,但与之相连的是“出人头地”、“一举成名”还是“修齐治平、“救民水火”,其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就完全不同了,为了成为“人上人”而去吃“苦中苦”,这样的精神并不值得称道。
正如鲁迅曾经说过的,在封建社会历史的每一而上都写着“仁义道德”,但仔细看来,其实满本都写的是“吃人”两上字。
可见,这些文化要素单独看来确似“优秀”,但作为一个文化系统的要素。
其内涵和意义就决定于将它融于其中的文化体系所具有的文化精神与价值取向的性质和特点。
“仁文道德”作为儒家文化体系的组成要素,每个字都只能朝着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统治的方向去理解,从而也就只能朝这一方向发生社会作用和社会影响。
对待传统中国文化要采取上述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也是如此。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可以说“发达”,但“发达”并不等于“优秀”,“发达”文化主要是指无论其要素还是结构,都走在其他文化的前面,但它并不是对所有其他的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优秀”的,因为“发达”的文化也产生于特,定的现实基础,有其特定适用条件和发生作用的基础,而且产生发达文化的现实基础也是多元的,这些多元的基础也并非都是积极的方面。
因而也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文化因素。
所以,相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来说。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及其要素优秀与否,不仅要看它具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目标,看其要素在文化体系中所取得的意义,而且要看其普遍性的程度和适用的条件。
四、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进行改造。
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能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由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从内容到形式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体系密切联系,因而对其进行改造,使之适合于现代社会生活对文化的需求,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及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个严重误区,就是仅仅停留在“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上,似乎将传统文化区分成精华和糟粕两大部分,将其精华部分拿过来就行了,从而采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用传统的形式、方式来表现、表达现代的文化内容,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照搬照抄,结果是无数志士的艰苦努力却未能实现其使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理想,这种态度忽视了如下重要的问题;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上相应的实践基础,尽管它具有超出其基础的更加普遍的意义,但其内涵本身还是与其产生的基础和条件有着千丝万缕的微妙联系。
尤其是以原来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由于其表现形式或表达方式本身就是旧的历史条件的产物、深深地打上了当时社会历史的烙印,因而它与当时历史内容的联系。
从而与当时思想道德、意识形态价值目标等等的联系,也就很自然地表现出来。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采用旧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就很难从内涵上摆脱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要素整合于其中的文化精神、思想倾向和价值观的影响。
这样,如果不改造旧的表现形式,要真正地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实在不易,即使能做到,也只能是在少数人那里,相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就难以实现了。
而文化建设的对象主要的正是社会大众,所以,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如果不从形式上更新、在内容上与新的社会实践要求紧密联系,从而是有效地使其新的意义内化到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之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成了空话,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也就难以实现自身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