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

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期末考试

①结合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谈一谈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是怎样体现的,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的必要性。

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的最高层次。

它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社会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

下面就以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结构功能主义与社会生物主义比较分析中讨论其马克思主义社会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以及其必要性。

一、当代西方流行的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方法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强调社会与自然的相同性,实证主义只叙述事实,而不说明事实,只求知其然,而不问其所以然。

2.人文主义以及解释学方法代表人物马克思-韦伯强调对人文世界的意义必须加以理解,而理解是一个历史的流程,即理解者的主观世界与文本所提供的世界融合的过程,其中,理解者的期望和设想是理解的出发点,只有理解者顺利地带进了他自己的假设,理解才是可能的。

3.社会唯实论代表人物孟德斯鸠以社会的整体性为背景,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关系为对象,从对社会事实的观察出发,对社会材料做出分析,确立各类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求其规律,再这一过程中坚持就社会现象来说明社会现象。

4.社会唯名论代表人物霍布斯把社会分析归结为个人分析,把个人分析归结为心理分析,把心理分析又归结为无意识分析,然后再从个人心理出发吧社会建构起来。

社会行为被看做是个人行为的相互作用,个人行为则受心理支配,因此社会研究本质上是对个人心理的研究5.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关系系统,再分析过程中,坚持整体决定部分,关系决定要素6.社会生物主义把生物进化论原则应用到社会领域,以此来说明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开放性是如何体现的相比于前六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有其特定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它是人类社会认识逻辑发展的必然产物。

它继承了以往一切积极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新内容。

一个理论系统体系的开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开放,一是对内开放。

首先是对内开放。

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要素与系统之间必须保持互动的开放性,这个系统才能对外保持开放性。

其次是对外开放。

系统只有不断从环境中吸取新能量,才能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也是如此。

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来说,首先是开放自己,既正确地对待自己,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开放的理论品格。

其次是向外开放,即正确地对待一切其他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动地与它们交流,积极地吸收其有益的东西以发展自己。

当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流派众多,提出了许多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现象学的分析方法、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诠释学的研究方法、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结构主义的研究方法等等。

以上所有这些方法都表现为两种基本倾向,一是科学主义(又名实证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规范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二是人文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主张运用阐释学的方法来建构人文社会科学,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在人文社会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对待当代西方的各种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应该采取批判的和开放的态度。

一是批判的态度。

所谓批判的态度,就是对待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应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鉴别,既不能盲目肯定,也不能盲目否定。

二是开放的态度。

所谓开放的态度,就是以平等的心态度积极地与之对话,对一切积极合理的东西都以开放的胸襟予以接纳。

现实批判、价值引领和实践探索,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集中体现在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状况,在现实批判和价值引领的立场和原则下,探索实现这些原则的具体道路与方法。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基本原则与各国各地区的现实运动相结合的历史,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保持旺盛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原因所在。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其理论的开放性就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明确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根本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根社会科学方法论本原则的科学指导,探索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道路,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丰富和发展的动力和目的所在,也是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关键所在,因此,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开放性的内在逻辑。

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就应该坚持开放性的态度,不应将其视为僵硬的教条,否则就会遮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视线,而且也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理论生命。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必要性如何认识和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规律,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法论问题,而这个问题远没有引起学术界足够的重视。

伴随社会科学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科学内部的方法论意识日益自觉, 社会科学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等,正成为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激烈讨论的问题。

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观,特别是唯物史观为指导,研究社会科学的性质、功能和方法,是我国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学术要求和前提。

社会科学也是科学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或哲学研究,不仅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规范的建立,对于社会科学的规划、组织和管理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加强理论的宣传,加强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②结合毛泽东的调查报告谈一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是从事社会调查的人员的行为规范,坚持科学态度是进行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之一。

毛泽东在早期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牢牢地把握这一基本原则,实事求是、眼睛向下和科学分析的态度也就成为毛泽东早期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态度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必须学习和坚持的。

毛泽东同志在早期的调查报告中就形成了鲜明的规范意识,这也正是后人所总结的调查研究法的程序。

即:1 确定课题阶段:选取调查的主题,提出理论设想。

2研究设计阶段:涉及调查的思路、策略、方式以及方法等。

3调查实施阶段:进入调查区域,接触被调查者,填写调查问卷,或是结合座谈,询问等。

4资料分析阶段: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5总结阶段:撰写调查报告、评估调查质量,交流调查结果。

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写出系统详细的调查报告是十分不易的。

《寻乌调查》是毛泽东1930年 5月所作的江西省寻乌县的农村经济调查报告。

当时中国共产党已在江西、福建的边界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了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从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了这个调查。

调查分为五个部分:寻乌的政治区划,寻乌的交通,寻乌的商业,寻乌的旧有土地关系,寻乌的土地斗争。

下面就毛泽东同志所运用的主要科学社会方法做具体分析。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才有正确的调查寻乌调查是毛泽东所作调查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毛泽东就是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除去自己的疑问,得出“旧的社会关系,就是吃人关系”的结论。

正确的调查是取得发言权的前提,而实事求是的态度又是正确调查的先决条件。

不具备实事求是的态度,就不会有正确的调查。

因为,如果采取主观主义的调查研究态度,对待调查工作就会表现为先入为主和自以为是,或者是把既定的结论或一般原则强加于调查研究,把调查研究作为验证主观成见的手段;或者是不尊重客观事实,不尊重群众的意见,把个人主观片面的认识当成客观真理,用个人的观点代替社会调查的科学结论。

以主观主义态度进行社会调查,必然把社会调查引入歧途,将其变成歪曲事实的手段。

由此可见,只有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才会有正确的调查,有了正确的调查,才会有正确的结论。

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所制定的许多正确的方针、政策都是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正确的调查研究的结果。

二、坚持眼睛向下,才有丰富的材料来源社会调查活动过程是一个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互动也就是互相影响,调查者的社会身份、思想认识、价值观念以及作风态度等都会对被调查者产生影响。

而被调查者的思想和情感又会影响到调查者。

毛泽东在社会调查活动中,总是首先以自身热情、谦恭的态度去影响被调查者。

他始终把被调查者当作自己的老师。

开调查会是毛泽东在农村调查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而且他总是采取参入调查的方式,事先拟定调查纲目,调查会上“自己口问手写,并同到会人展开讨论”,把自己置于被调查者之中,而不是高高在上,因为他明白“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

他眼睛向下的态度,使群众在他的面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从而使他获得了对农民、对农村以至对中国社会的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三、对历史主体研究方法的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题,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毛泽东所做的寻乌调查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当时的情况下,少数的地主阶级掌握着大部分农民百姓所依赖生存的土地,为了生存,农民不得不耕种地主的土地,这样农民不得不被剥削,出了土地耕种的剥削,地主还利用借贷的方式变相剥削农民,在各种剥削压迫之下,农民百姓的生活非常艰辛。

通过对农民心理的分析与调查,毛泽东得出,农民渴望获得土地,土地是他们的动力,他们渴望推翻地主土地制度,可是农民不识字没文化的人口比例却又非常大,这就使他们迫需一个组织的领导,把他们组织起来运动,进而推翻旧的社会制度。

而这正是党在工作运动中又迫切需要做的,也就是要充分鼓励群众参与到革命中来,毛泽东得报告又恰好的展现出了农村工作所要注意的方面,为以后的革命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毛泽东同志便有着坚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史观”。

他认为:“革命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正因为我们争取到了广大民众,才壮大了革命的队伍。

从此也可看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没有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而是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四、毛泽东早期社会调查的科学态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毛泽东早期社会调查的科学态度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之一。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我党的工作重心、任务和具体条件跟过去革命战争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有许多新的情况,新的事物需要我们去了解、去认识。

在没有调查,没有正确的调查之前,则无权说是道非。

我们必须学习和坚持毛泽东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采取的以实事求是、科学分析和眼睛向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态度,调查研究仍然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从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出发,采取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