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势,图来自中国测绘局)地理概况国土面积中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陆地面积的1/4,约占全世界陆地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位置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东南面向海洋,西北伸向内陆。
有漫长的海岸线,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中国纵横经纬跨度大。
东西之间,自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东经13503'至西端帕米尔高原喀拉湖东岸的东经7322',跨经度约62度5200公里,东西时差4小时以上。
南北之间,自南端曾母暗沙附近的北纬351',至北端漠河县北面的黑龙江主航道的北纬5334',跨纬度约50度间距5500公里。
地貌中国地形多样,类型齐全,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戈壁、沙漠、洞穴无不典型壮观。
地形分布的规律是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自西而东,逐级下降。
中国平原少,山地多,陆地高差悬殊。
山地、高原、丘陵等约占总面积的66%,平地约占34%。
全国近70%的县区分布于山区。
山地和高原多集中于西部地区。
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6%;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达65%。
全球高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中国就有7座。
中国和尼泊尔接界处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新疆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在155米以下。
中国陆地正负比差超过9000米,为世界之最。
青藏高原是中国西高东低三级阶梯地势的最高台阶,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许多高山峻岭,号称“世界屋脊”。
最高台阶边缘是昆仑山-祁连山-龙门山-大凉山。
越过边缘即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中级台阶,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组成。
越过中级台阶的东缘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即降到海拔500米以下的低级台阶,由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闽粤丘陵组成。
低级台阶的东南边缘多属水深小于200米的浅海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
中国地形格局多以山脉为基楞线,走向及成因不同的山脉往往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全国可分为三大自然区:①以流水作用为主的东部季风湿润地貌区;②以风蚀、冰蚀与流水作用为主的西北干旱地貌区;③以冰冻、风蚀作用为主的青藏高原高寒地貌区。
疆界与四邻中国陆地边界长约2.28万公里,毗邻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5国。
东和东南与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与大陆架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约1.8万公里。
加上岛屿海岸线,总长约3万公里。
沿岸多优良海湾和港口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厦门、广州、湛江、北海等,其中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
中国的浅海大陆架是世界最宽广的大陆架之一,包括渤海、黄海全部,东海大部和南海的一部分。
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开发价值。
岛屿与海峡中国辽阔的海域上分布着500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
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约3.57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次之,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
这两个岛各为中国的一个省。
崇明岛位居第三,面积为1083平方公里。
此外如长山列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钓鱼岛列岛以及南海中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都是中国的重要岛屿。
这些岛屿及其所属各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中国的海峡自北起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巴士海峡、琼州海峡。
内海、领海与毗邻海域中国近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等5大海区。
其中,渤海是中国内海。
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的位置,北起日本琉球群岛西南部的先岛群岛,南至巴士海峡。
这片海区划分为北中南三段,自北向南水深从600米增至5000米以上。
海底地形起伏大,地貌单元完整齐备。
中国领海的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
领海基线采用直线基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领海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12海里的线。
中国的毗连海域为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带海域,毗连区的宽度为12海里。
毗连海域的外部界限为一条其每一点与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相距24海里的线。
中国对领海的主权及于领海上空、领海的海床及底土;中国有权在毗连海域内,对在其陆地领土、内水或者领海内违反有关安全、海关、财政、卫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行使管制权。
中国的岛屿我国是一个岛屿众多的国家,沿海散布的大小岛屿6530多个,岛屿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0.8%,岛屿岸线长达14247.8公里。
各岛屿中,面积在3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有台湾岛和海南岛,其余岛屿的面积都不大,80%以上的岛屿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
我国岛屿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海和南海,其中90%以上分布在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和广东三省,以浙江沿海岛屿最多。
根据岛屿的成因,我国岛屿大体可分为三类:大陆岛、冲积岛和海洋岛。
其中,约有90%以上的岛屿为大陆岛。
大陆岛在地质构造上与邻近大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大都分布在大陆山地丘陵海岸的附近,只有极少数分布在离岸线较远的大陆架上。
从长江口至闽江口的浙闽沿海,在构造上因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的控制,地形破碎,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是我国大陆岛的密集分布区。
其次,是闽江口以南的闽、粤沿海,这里为我国沿岸的第二大岛群分布区,特别是在珠江口外,岛屿分布十分密集。
此外如辽东半岛东侧、山东半岛北端沿海,大陆岛数目也不少。
我国主要的大陆岛群和岛屿有舟山群岛、长山群岛、庙岛列岛、珠江口外群岛以及台湾岛和海南岛等。
台湾岛在我国诸多的岛屿中,面积最大,为35788平方公里,它大致分布在北纬21°53′~25°17′和东经120°02′~122°00′’之间,南北长394公里,东西最大宽度为144公里。
台湾岛上山地面积广大,山地丘陵约占全岛面积的2/3。
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向,集中分布在岛屿的中部和东部,自西向东主要有阿里山脉、玉山山脉、雪山山脉、中央山脉、台东山脉,其中中央山脉是整个岛屿的骨干。
北回归线横穿台湾岛的中部,整个岛屿具有热带——亚热带的景观特色。
台湾岛森林面积广阔,水能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煤、金、铜、石油等矿藏,西部平原上盛产稻米、甘蔗、红薯、花生、麻类、茶叶、菠萝、香蕉、龙眼、橘等,周围海域水产资源又十分丰富,是我国东部海面上的一颗“明珠”。
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位于北纬18°09′~20°10′和东经108°53′~111°04′之间,长约300公里,宽180公里,面积为33556平方公里。
岛形呈尖端朝向东北的梨形,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
海南岛地势是中央高而四周低,从中央向四周,山地、丘陵地、台地、平原依次呈环形分布,层状地貌突出,五指山海拔最高,达1867米,位于岛的中部。
海南岛热带特征显著,是我国发展热带作物垦殖事业的重要基地,岛屿的南部是我国水稻的冬季育种基地。
舟山群岛位于杭州湾以东的浙江北部沿海,由大小600多个岛屿组成面积1200平方公里,为我国沿海最大的群岛,主要岛屿有嵊泗岛、嵊山岛、岱山岛、大长涂山岛、舟山岛、普陀山岛、朱家尖岛、桃花岛、金塘岛和六横岛等,其中舟山岛面积最大,约524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岛。
岱山岛附近是舟山群岛中最大的一个渔场。
冲积岛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口和珠江口及其沿岸,是因河流所挟泥沙在河口沉积而成。
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面积达1083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岛,也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由于长江泥沙的大量堆积,崇明岛目前仍处在扩大之中。
珠江口外,台湾西海岸,滦河三角洲及韩江三角洲的外围均有一些规模不等的冲积岛。
所谓海洋岛,在我国可进一步划分为火山岛与珊瑚岛两种。
火山岛集中分布在台湾沿岸和北部湾沿岸,其中台湾沿岸的岛屿绝大部分是由海底火山活动或地下岩浆喷发形成的,如东面的龟山岛、火烧岛、兰屿;北面的花瓶屿、棉花屿、彭佳屿;东北面的钓鱼岛、黄尾岛、赤尾岛、南小岛、北小岛以及西面的澎湖列岛等。
北部湾和雷州湾的火山岛多与第四纪的火山喷发有关,主要岛屿有斜阳岛、涠洲岛和新寮岛、匈洲岛、东海岛等,其中东海岛面积最大,约317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六大岛。
珊瑚岛主要分布于海南岛以东和以南的广大近南海海域,主要岛屿有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中沙群岛等,此四大群岛与黄岩岛一起构成了南海诸岛。
东沙群岛主要由东沙岛以及南卫滩、北卫滩等组成。
西沙群岛由30多个岛、礁、滩组成,东部为宣德群岛,西部为永乐群岛。
南沙群岛共有大小岛、礁、滩230余座,是我国南海诸岛中纬度最低、岛屿数目最多、分布范围最广的群岛;中沙群岛则是由一组隐匿在海面以下的独立珊瑚礁、滩组成,其范围长约75海里,最宽约33海里。
中国的海岸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部,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海岸线自鸭绿江口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公里,如果加上5000多座大小岛屿的海岸线,总长3.2万多公里。
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构造体系控制了整个海岸的平面格局。
杭州湾以北,海岸线穿过几个隆起带和沉降带,海岸地形表现为上升的山地丘陵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分布,但以平原海岸居多。
杭州湾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则为整体抬升的山地丘陵海岸,其间镶嵌了小块的河口平原。
此外,大致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在平原海岸与山地丘陵海岸的基础上,或发育了珊瑚礁,或从生红树林,形成了中国另一个重要的海岸类型──生物海岸。
平原海岸:可分为三角洲与三角湾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及砂质或砾质平原海岸等3类。
三角洲海岸(包括三角湾):三角洲海岸是平原海岸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冰后期最大海侵后,由于流域来沙在河口不断加积而成的。
这类海岸在黄河、长江、珠江等河口较为典型,其他如滦河、韩江及台湾的浊水溪等河口也都有发育。
位于钱塘江河口的杭州湾则是三角湾的典型。
黄河每年入海泥沙达12亿吨,其中40%在口门附近堆积,河口沙嘴以每年2~3公里的速度向海伸展,三角洲岸线不断前进,尾闾河段延长,河床纵比降减小,径流宣泄不畅,洪水时易于发生分汊或改道。
由于尾闾多次摆动,形成扇形复合三角洲。
长江口和钱塘江口在冰后期海侵时均为溺谷式海湾,导致发育过程殊异。
长江水量丰富,每年有4.86亿吨泥沙向河口输送,水丰沙多,河口沙岛发育,河口边滩不断淤涨。
在涨落潮轴线摆荡过程中,有些老沙岛向北岸并靠,新沙岛又不断出现,河口河槽因此而束狭,河道成形,河槽加深,河口逐渐下移。
在岸线向海推进过程中,不仅建造了辽阔的三角洲平原,而且在内陆架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水下三角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