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帝都描写及其叙事意义马丽丹(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 要:宋元小说话本中存在大量的有关两宋帝都的描写,一方面是对东京昔日梦华的追忆,另一方面是对临安时下繁荣的再现。
这些描写的叙事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唤起受众的亲切感、真实感和现场感;二是为小说的情结安排提供一个具有叙事学意义的环境;三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四是帝都场景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宋元小说话本;帝都描写;东京梦华;临安时尚;叙事意义中图分类号:I242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15X (2007)06-0105-03宋元小说话本指现存宋元话本中成就最高的 小说!一类。
它在题材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烟粉,一是公案。
从来源上讲,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可能出自当时的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
通常所说的宋元小说话本,主要出自∀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熊龙峰四种小说#∀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话本集。
现存的宋元小说话本,大都热衷于描写两宋帝都,其中一方面是追忆昔日北宋东京的梦华,另一方面则是再现临安时下的繁荣。
宋元小说话本这种描写倾向的普遍存在,不仅在于话本的特殊文体性质,更主要的原因是,对帝都多种场景的描写有十分重要的叙事意义。
一、宋元小说话本中的两宋帝都1.东京梦华根据孙楷第、胡士莹、程毅中等先生的研究考订,现存宋元话本有40篇左右。
其中以北宋帝都东京为故事背景的小说话本,大都是在南宋时产生的。
北宋末靖康年间,金兵南下,东京沦于胡虏,宋朝随之易代。
当新的王朝在临安安定下来时,几乎所有迭逢变故的南宋人都处在痛定思痛的追忆中。
感伤亡国南渡和追思故都繁华,这两种主题紧密交织在一起,弥漫在大量的宋元小说话本中。
话本创作者对故都东京梦华的追忆,主要体现在对以下几个场景的描写:首先是金明池。
东京城外的皇家苑囿有琼林苑、金明池、宜春苑、玉津圆,是为 四园!。
其中以金明池名声最著。
∀东京梦华录#卷七记载 池在顺天门外街北,周围约九里三十步,池西直径七里许。
入池门内南岸,西去百余步,有面北临水殿,车驾临幸,观争标锡宴于此。
![1]整个东京城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去金明池游赏,这里也常常成为青年男女一见钟情的发生地。
其次是樊楼。
樊楼是北宋东京最豪华的酒楼,在当时极为有名。
∀闹樊楼多情周胜仙#: 如今且说那大宋徽宗朝,东京金明池边有座酒楼,唤作樊楼。
!∀东京梦华录#记载: 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
![2]再次是相国寺。
北宋时,皇帝常在此游幸祈祷,百姓更是常来此游览观瞻,烧香礼佛。
∀简帖和尚#: (皇甫松)只得勉强着一领紫罗衫,手里把着银香盒,来到大相国寺里烧香。
!寺每月五次开放集市,也是东京商业贸易的重要场地。
此外,在宋元小说话本中,东京的元宵节总是被极力突出和渲染。
∀戒指儿记#: 人人都到五凤楼前,端门之下,插金花,赏御酒,国家与民同乐。
自正月初五日起,至二十日止,万姓歌欢,军民同乐,便是至穷至苦的人家,也有欢娱取乐。
!这些关于元宵灯火的描写,与∀宣和遗事#等书所记相符,可以看出宋元小说话本创作者对东京繁华风物的熟悉,当然更多的则是对往日升平景象的赞美。
2.临安时尚靖康之难后,宋王朝仓皇南渡,对于大宋子民来说,这显然是一场灾难,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有∃105∃ 收稿日期:2007-07-23.作者简介:马丽丹(1981-),女,辽宁兴城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2007年第6期(总第41期)马丽丹:论宋元小说话本中的帝都描写及其叙事意义11月15日出版着重要意义,由此产生了中国 第三次汉文化中心的南移![3],从此文化中心搬到了江南。
如果说东京的繁华是追忆中的,那么临安就是时下的,切实可感的。
说话人用的同样是全知的叙述视角,却经常站在与听众同等的位置上,讲述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临安时尚。
首先要说的是西湖。
西湖是临安人四时皆宜的去处。
临安人尤喜在清明节时去西湖,游湖赏春成为临安的风俗。
∀警世通言#卷二十三∀乐小舍拼生觅偶#: 原来临安有这个风俗,但凡湖船,任从客便,或三朋四友,或带子携妻,不择男女,各自去占个座头,饮酒观山,随意取乐。
!其次是钱塘江潮。
∀任孝子烈性为神#: 忽一日,正值八月十八日潮生日,满城的佳人才子,皆出城看潮。
这周得同两个弟兄,俱打扮出候潮门。
只见车马往来,人如聚蚁。
!南宋把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定为 海神生日!,届时在钱塘江上检阅水师,使观潮与观看军事演习相结合,此外还有民间的弄潮表演。
∀乐小舍拼生觅偶#: 市井弄水者,共有数百人,蹈浪争雄,出没游戏。
有蹈滚木、水傀儡,诸般伎艺。
!这种景观在其他地方风物中显然罕见。
第三是寺院。
临安城内外寺院极多,宋元小说话本提到最多的是灵隐寺和净慈寺,显然是在市民中影响较大的庙宇。
据∀古杭杂记#记载: (净慈寺)殿中有千手千眼观音一位,尤为精制。
其第四百二十二位阿湿毗尊者%%其像侧身偃蹇,便腹斜目,觑人而笑。
!还有钱塘门。
钱塘门为临安城内前往西湖的主要通道,故屡被宋元小说话本提及。
∀碾玉观音#: 至晚回家,来到钱塘门里,车桥前面,钧眷轿子过了,后面是郡王轿子到来。
!自宋以来,钱塘门外多佛寺、楼台,故有 钱塘门外香篮儿!之民谣。
二、宋元小说话本帝都描写的叙事意义宋元说话人在进行说话底本创作时,或是说话的过程中,不惜浓墨重彩,津津乐道两宋帝都,从小说创作和接受的角度看,具有非常重要的叙事学意义。
1.唤起受众的亲切感、真实感和现场感我们知道,在 说话!伎艺中,说话艺人主要靠口头敷衍来为观众讲说故事、描摹人物。
这一表演方式较之书面阅读固然生动、活泼,但由于多了说话艺人这一中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受众的想象力,反而增加了其对文本的陌生感。
那么,如何营造如在耳目之内的亲切感和现场感,以使受众最大限度地融入,就成了说话艺人亟待解决的要务了。
于是,作为解决办法之一,宋元的民间说话艺人,以及对说话底本进行整理、润色的书会文人,如其所塑造的市民人物以坦直、热烈的情怀拥抱世俗生活一样,每每涉及地点、环境时,便以一系列的真实场景大加渲染,以引起受众的注意力,增强受众的亲切感和真实感,如身临其境一般。
如∀西湖三塔记#: 奚宣赞得了妈妈言语,独自一个拿了弩儿,离家一直径出钱塘门,过昭庆寺,往水磨头来。
行过断桥四圣观前,只见一伙人围着,闹烘烘。
!∀西山一窟鬼#: (吴教授)一程离了钱塘门,取今时景灵宫贡院前,过梅家桥,到白雁池边来。
!∀张生彩鸾灯传#: 舜美自思:&一条路往钱塘门,一条路往师姑桥,一条路往褚家堂,三四条叉路,往那一条好?∋!这些真实的地点、场所所营造的环境氛围栩栩如生,以致观众暂时忘却自身所属的社会角色,脱卸掉社会加诸个人的责任,缓缓步入人物的生活场景。
不知不觉间,其与人物的心灵贴近了,对作品的陌生感也消解了。
可以说, 说话!的表演方式是造成宋元话本地域性浓厚的一个主要原因。
2.营造出特殊的地域文化氛围,为小说的情结安排提供一个具有叙事学意义的环境宋元以来以东京为大背景的话本小说中,颇有几篇都写到了樊楼。
如前所述,樊楼是当时东京著名的酒楼,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可以让各色人等汇聚一处,成为不同性质冲突展开的绝妙地点。
∀赵旭遇仁宗传#写到这个人来人往的大酒楼竟有皇帝的光顾: 仁宗皇帝与苗太监上楼饮酒,君臣二人,各分尊卑而坐。
!此时,樊楼成了卧虎藏龙之地,成了天子微服私访、寻觅人才之地。
与樊楼的意义类似,东京的金明池也常作为一个场景出现在宋元小说话本中。
清明时节的金明池恰逢春之好处,是才子佳人产生美丽爱情的伊甸园。
∀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就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品以金明池开头和结尾,前后呼应,写男主人公吴小员外于金明池畔邂逅两美(两位爱爱),并与其发生的错综离奇的爱情故事。
还有一个具有叙事学意义的场景是相国寺。
3.推动故事情节虽然有时上述场景只是话本人物活动的舞台,不过,从小说叙述上看,对帝都特定场景的描写具有十分重要的结构意义。
在宋元小说话本∃106∃学报大连民族学院Number 6(General No 41)JO UR NAL OF D ALIA 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November,2007中,特定的场景经常是情结开始的契机。
比如东京元宵节的灯市。
∀张生彩鸾灯传#的入话便是写贵公子张生因元宵夜看灯,偶拾红帕,并以帕上题诗为媒,邂逅美丽少妇,从而偷期密约、得成眷属的故事。
接着正话开门见山地写俊俏女子与小秀才灯市相遇。
话本开篇的一首诗表明了元宵节灯市这一特定场景的描写与故事情节的关系: 太平时节元宵夜,千里灯球映月轮。
多少王孙并士女,绮罗丛里尽怀春。
!写景不是目的,以景引事才是意图,好比∀诗经#创作手法中的 兴!。
再如临安的清明节游西湖。
∀西湖三塔记#的正话一开始就写道: 今日说一个后生,只因清明,都来西湖上闲玩,惹出一场事来。
直到如今,西湖上古迹遗踪,传颂不绝。
!在情节发展的序列中,这种游玩往往是情节的开始,而有关的场景则处于结构的表层,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基本的环境。
它虽然不是情节展开的必然条件,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
正是在这几近俗套的场景模式中,男子的艳遇得以顺势展开。
4.帝都场景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宋元小说话本中所提到的两宋帝都的多种场景,虽然都是客观存在,但由于它们被写进了小说,作为小说形象世界的一部分,就带有了主观色彩。
而小说家也往往能将场景能动化,调动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使之与整个形象世界的意义相吻合。
例如∀乐小舍拼生觅偶#中所描写的钱塘江潮,就是一个极富象征意味的场景。
这篇小说的情节极为简单,它用夸张的笔墨描写了乐和对喜顺的强烈爱慕,而爱情高潮的展现就置于八月十八的潮生日。
作者用了约占全篇六分之一的篇幅介绍江潮的情景,这不单是为了记述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对人物的心潮澎湃的衬托。
在这隆重的观潮活动中,男女主人公却只倾情于对方,于是,就出现了与潮水一样惊心动魄的一幕: 那潮头比往年更大,直打到岸上高处,掀翻锦幕,冲到席棚,众人发声喊,都退后走。
顺娘出神在小舍人(即乐和)身上,一时着忙不知高低,反向前几步,脚儿把滑不住,溜的滚入波浪之中%%乐和乖觉,约莫潮来,便移身立于高阜去处。
心中不舍得顺娘,看定席棚,高叫:&避水!∋忽见顺娘跌在江里去了。
这惊非小,说时迟,那时快,就顺娘跌下去这一刻,乐和的眼光紧随着小娘子下水,脚步自然留不住,扑通的向水一跳,也随波而滚。
他那里会水?只是为情所使,不顾性命。
!所谓江潮风波,既是实写,又是象征,它代表了这一对热恋中的情人所面对的难以克服的障碍和他们至死不渝的感情。
因此,那热烈的气氛最终也成了见证爱情的最佳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