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话本小说与拟话本小说基本知识

话本小说与拟话本小说基本知识

话本小说与拟话本小说宋元话本小说名词解释及其发展演变:话本即“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原只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并非让人看的书面著述。

它原为口头文学,所以是口语体,口气也是针对听众的。

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小说话本,多是已经下层文人加工润色、可供阅读的话本小说了。

话本小说是经过文人编纂整理的小说话本。

今存宋元话本小说,多见于明人编辑刊刻的《清平山堂话本》、《古今小说》、《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等白话短篇小说集中。

题材类型与代表作品:如今能看到的宋元话本,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家。

“说话”到了宋代广为流行,而且分“说话四家”:“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书”。

“小说”一家在宋代最受欢迎,至元代则似乎“讲史”更为流行。

宋元话本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①烟粉类:专讲男女恋爱、烟花粉黛;②灵怪类:讲神仙妖术和异物显灵作怪③传奇类:讲人世间的奇人奇事,以及种种悲欢离合的奇闻轶事;④公案类:讲各种断案故事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话本小说是反映一般市民生活意识和审美情趣的市民文学,又源于“说话”,因此具有自己明显的艺术特点:①采用适合市民听众要求的体制形式。

它一般由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和篇尾6部分组成。

篇首篇尾多用诗词,点明大意、概括主旨、总结全篇等;入话、头回起导入和过渡作用;正话是主体部分,较长的可以分回;②采用符合一般大众欣赏习惯的连贯叙述方式。

它的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能够吸引和刺激欣赏者的注意力和想象力,具有娱乐性和趣味性,也使其所要反映的生活内容更集中和典型;③采用语体文,语言具有通俗易懂、生动明快的特点。

话本小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使用大众能够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

这种直接源于人民生活而又经过提炼的白话小说语言,具有生动丰富的表现力和世俗生活气息,适应了话本小说以此反映市井生活和表现普遍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需要。

同时,打破了长期以来文言为主的文学语言的局面,奠定了以后出现的许多小说戏曲作品的语言基础。

历史地位:中国古代民间“说话”的“话”字,不当话语讲,当故事讲,相当于后来的“说书”。

宋元民间流行的讲唱文学的兴盛,对中国古代小说和戏剧的发展影响极大。

由民间“说话”衍生出来的话本小说和讲史话本,具有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虽然远不如雅文学的优美精致,但却大大拓宽了文学的题材内容和表现范围,是中国白话短篇小说和长篇通俗演义的滥斛。

宋元讲史话本名词解释及其发展演变:“讲史”是宋人“说话四家”里较重要的一家。

讲史话本的特点之一是篇幅较长,类于后来长篇历史小说,大多叙史实而杂以虚辞,其大事根据历代书史文传编写,而细节描写则多出于说话人的虚构增饰。

题材类型/代表作品:现存的宋人讲史话本只有两种:《(新编)五代史平话》和《(大宋)宣和遗事》。

《五代史平话》是现存最早的“讲史”话本。

现存的元代讲史话本有七种:《武王伐纣》、《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秦并六国平话》、《前汉书平话续集》、《三分事略》、《三国志平话》、《薛仁贵征辽事略》等。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早期讲史话本依附史籍编成,在题材上没有突破史书的限制,人物描写较为平淡,语言也未糅合成和谐的整体,白话与文言杂凑,艺术上较为粗糙。

民间流行的“说话”艺术,在元代又被称为“词话”或“平话”。

元代的讲史话本多标名为“平话”,大约取其主要用平常口语讲述,一般不加以弹唱的缘故。

另外,“平”还有评论之意,说话人讲述历史故事时往往加以评说,所以后人又把“平话”称为“评话”。

“平话”大多根据各种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浅显的文言和白话两种语言并用,穿插诗词,把庞大复杂的历史事件,编成情节连贯的长篇故事。

关目曲折生动,文词却比较质朴,具有提纲性质。

历史地位:①宋元讲史话本是中国长篇通俗章回小说的滥斛。

宋元讲史话本虽多为对史料的补缀连属而成,艺术的加工比较粗糙,但却对中国长篇通俗小说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小说研究界多认为,《宣和遗事》平话收录的梁山故事为著名学说《水浒传》的原始雏形。

②讲史平话的多次演说影响长篇白话小说的章节结构。

讲史平话的篇幅一般较长,需分多次演说,这对长篇白话章回小说的成书也有直接影响。

一些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列国志传》、《五代史演义》等,都能从宋元流行的讲史平话中找到它们成书的根据。

明代拟话本小说名词解释及其发展演变:①从文体上看,宋元时期的“小说”家话本,是拟话本小说的先驱。

②从体制上看,拟话本与话本的区别不大,主要包括题名、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几个部分,但实质上与宋元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

它的主要目的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而为向社会普通读者提供阅读用的书面文学。

同时,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文人雅调开始注入,具有雅俗共赏的特性。

③从创作上看,明末出现的拟话本小说集大约有20种左右,较为知名的有《醉醒石》、《石点头》、《幻影》、《欢喜冤家》、《西胡二集》等。

但能够代表最高成就的是冯梦龙(1574-1646)的《三言》和凌濛初(1580-1644)的《二拍》。

题材类型与代表作品:《三言》:《喻世明言》(原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的文学思想①将李贽“童心说”贯彻落实到文学领域,提出尚“真”主“情”的文学思想;②明确将通俗文学的归宿概括为“适俗”的思想;③从时代发展、文学进化的角度阐述通俗文学值得肯定的原因所在。

《二拍》:《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三言》和《二拍》在拟话本小说体制上的不同1、《三言》中大部分作品是冯梦龙对话本小说的改编,而《二拍》则绝大部分是凌蒙初个人的独创,因此在思想和艺术上都显得比较统一;2、《三言》是从话本向拟话本过渡的产物,《二拍》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三言》的思想内容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作为“小说家”的小说,拟话本小说在题材上与《金瓶梅》等世情小说比较接近,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是明代后期市民文学主流的一个重要实绩。

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三言》对传统的“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进行了大胆质疑,对自食其力的经商活动给予了全面肯定,是明末“好货好利”进步社会思潮在文学领域的大规模反映;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三言》肯定了男女情欲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并将“真情说”全面贯彻到爱情题材的作品中,还进一步将对美好爱情的认识上升到性感上相互了解、人格上相互尊重的高度;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三言》从市民阶层的角度,以市民的立场和价值观,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黑暗现象和不公正问题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二拍》的社会内容1、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经商题材在《二拍》中约占1/4的较大比重,较为深入地反映出经商题材的许多内在规律和动向;2、爱情题材的新突破:爱情和婚恋题材在《二拍》中约占2/5左右,表现出较为进步的妇女观和婚恋观;3、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作者把自己锐利的锋芒指向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与《三言》相比,社会批判意识更为强烈。

历史地位:《三言》的艺术贡献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由于拟话本的性质与话本有了很大区别,因此在艺术上也由过去话本的不厌其俗过渡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取向。

《三言》成为比宋元话本雅、比文人传奇等文言小说俗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

其具体手法是:1、在编织故事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具体特点:①较多运用偶然和巧合的艺术手法,加剧矛盾冲突,突出主题;②善于运用各种具有细节特征的小道具,丰富情节,增加戏剧性;③设置悬念和安排伏笔,使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入胜。

2、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其主要方法:①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②通过富于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③施加精微细腻的心理描写;④不饰雕琢、情态毕现的白描手法;⑤运用对比、映衬、烘托和情景交融等手段。

3、在语言使用方面更能体现其雅俗共赏的特征。

三部小说基本使用通俗晓畅的白话,但不同程度地掺杂文言,大量采用俗语、谚语,句法上尽量采用短句,音调铿锵。

节奏感较强。

《二拍》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的三个贡献1、《二拍》中的头回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2、在韵语的使用上,《二拍》总结了以往多用套语的程式化窠臼,代之以自创的诗词韵语,显示出它是一种成熟了的书面文体;3、《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以及贯穿全书各篇的作者的精彩议论,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清拟话本小说发展演变:入清以后,拟话本小说在《三言》、《两拍》的基础上又有了一定发展。

主要是从前人书中取材并改制的作品相对减少,而取材现实作家自己创作的小说却越来越多。

题材类型与代表作品:现存清代拟话本小说约有三十多种,成就最大的是李渔的《无声戏》和《十二楼》。

李渔:1611-1680,清代小说、戏曲大家。

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从内容上看,这两部小说尽管有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故事,但这些内容和思想意义并没有超出前人。

历史地位:李渔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艺术观念和艺术追求的创新。

他主张将戏曲艺术创作手法运用于小说创作,因此将其小说取名为“无声戏”。

其突出表现有二:①用戏曲创作上“脱窠臼”的观点进行小说创作,尽量采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吸引读者;②本着戏曲创作“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的原则,将小说情节结构编织得简洁清晰、细密严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