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12)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第三版) 杨干忠 (12)

第五章资本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产生[内容提要与教学要求]本章开始进入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学习本章要理解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资本家采取什么基本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是什么,从而认识资本主义剥削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教学要点]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

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

货币可以成为资本。

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

这个公式叫简单商品流通公式。

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形式是: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G)。

这个公式叫资本流通公式。

资本流通公式准确地表示为G-W-G’,其中,G’=G+∆G,即垫支的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马克思把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资本在运动中发生价值增殖,这是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的本质区别。

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就叫做资本,当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资本流通公式G-W-G’,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的动机,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本质,所以,这个公式被称为资本总公式。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G-W-G’)是同商品经济规律即值规律相矛盾的。

如果按照价值规律,商品等交换,那么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如果要获得剩余价值,只能是进行不等价交换,那就要违背价值规律,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剩余价值的产生不能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如果一个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把它贮藏起来,那么无论他贮藏多长时间,也不会增加一个价值原子。

资本家如果不把货币投入流通,他就无法开始经营,他也就不能成为资本家。

剩余价值或价值增殖只能发生在资本家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到这样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具有创造价值的能力,具有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功能,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只有这样,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创造价值,当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时,便产生剩余价值。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三、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力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必须是法律上的自由人,他能自由他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并把它作为商品来出卖。

第二,劳动力的所有者,即劳动者必须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这就是说,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能作为商品来出卖以外,一无所有,再无别的谋生之道。

四、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和劳动力的买卖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它包括三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于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第二,劳动者维持家庭、抚养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用于劳动力的延续和不断补充。

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付的费用,用于学习现代机器大工业所必需的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就是说,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

此外,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它还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还在于它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能够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要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大,这样,资本家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收回他为购买劳动力支付的价值,而且能够获得一个剩余价值。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资本家只要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以上,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就可以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

所以,价值增殖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工人的劳动时间总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是分剩余劳动时间,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工人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不过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

资本主义生产实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生产,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

三、资本的本质资本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反映了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

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样两种不同的形态,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只是改变了自己存在的形态,而不发生价值量变化,不发生价值增殖,这部分资本称为不变资本,用字母c来表示。

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价值,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可以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以增殖,这部分资本称为可变资本,用字母v来表示。

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带来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那么要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就应该拿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相比,而不应该拿它全部资本相比。

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以字母m表示)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称之为剩余价值率,以m’表示,其公式是:m’=m/v。

第三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由劳动日的绝对延长生产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称之为绝对剩余价值。

劳动的最高界限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是生理因素。

二是社会和道德的因素。

资本家按其本性尽量延长劳动日,雇佣工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强烈要求缩短劳动日,所以,劳动日的现实长度,最终是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决定的。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一定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率生产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

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构成的,要降低劳动力价值,就必须降些生活资料的价值。

为此必须提高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部门以及为生产生稍大资料的生产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生活资料的价值才能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才能下降。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的社会价值超过个别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仍然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现象。

一旦新技术被普遍采用,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商品的社会价值也就会随着降低。

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一般的生产条件,商品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存在,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

超额剩余价值虽然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但是所有的资本家却都可以由此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作为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三、绝地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的,因为它是以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的,因为它是以劳动生产率提高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到劳动日的一部分为前提。

它们又是不同的。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依赖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与生产技术落后和发展缓慢从而劳动生产率较低相适应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生产技术进步和不断变革从而劳动生产率较高为条件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只要能达到这一目的,任何方法资本家都可以采用,所以在资本主义现实生产中,这两种方法往往是结合使用的。

四、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来的?肯定地说,机器人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第一,自动化机器体系、机械手、机器人之类的自动化装置仍然是机器,它是作为劳动资料发挥作用的,是不变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

作为不变资本,它只能随着磨损程度将其价值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它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仍然是工人的劳动。

第二.机器人等高度现代化的机器大大提高了人的劳动能力,但它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

少数采用自动化装置和机器人的资本家,由于技术先进,劳动生产率高,他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因而它获得了超额剩余价值。

这种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仍然是劳动者付出的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

当自动化在一切生产部门普及了,成为社会的正常生产条件,这时候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那么全体资本家都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仍然是生产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在任何一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在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各个领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总是有若干个经济规律存在并发挥作用。

其中,有一个经济规律在整个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这个规律就叫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之间的内在统一。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

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透过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一切假象,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阐明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真实关系,从而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

只有掌握剩余价值规律,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第四节资本主义工资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从表面现象看,工资好像是“劳动的报酬”或“劳动的价格”,这是假象,工资不是“劳动的报酬”或“劳动的价格”,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不能拿来买卖。

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只是他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必须严格地把劳动和劳动力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劳动力是蕴藏在人的身体内的劳动能力,而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才是劳动。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工资形式把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歪曲地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就把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偿的劳动,好像工人拿到的工资就是他的全部劳动报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