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

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

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

本次培训中,我们学习了《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一课,受益匪浅,感觉对自己教学的态度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为帮自己树立正确的教师态度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的教学态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教学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表现为对教学的认知、情感和意识三方面。

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与否,从而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为促进学生学习而采取的个性化的行为包括:唤醒、赏识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缓和他们的焦虑感,形成并巩固他们待人处世的积极态度等等。

关于教学态度,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儒学创始人,著名教育学家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诸如:“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和“躬行身教”等教学态度的至理名言。

在西方存在着“人本主义”“合作教育学”等不同流派。

卡尔·罗杰斯提出了“非指导性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质量或“某种独特的心理气氛”是决定教育工作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而造成这种气氛的条件不是别的,而是“感情的态度”。

以研究“健康人”和“自我实现的人”著称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马斯洛,从他的需要或动机层次理论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心理需要来正确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成功动机,使外部的教学要求内化为学生内部的自我需要,从而激发出教与学双方的自我创造力。

基于自我实现理论,马斯洛主张在教学中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生感到他是自己的“主宰”,而教师的职责只是在于促使学习而不是引发学习,在于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使之努力从事真正的学习。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其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创造力的发挥,积极主动性的培养,思想品德的形成,乃至正确人生观的树立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态度的重要性,并自觉地去接受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课堂上师生交往更多出现的是理解平等、合作民主、肯定激励,在教师的有效影响下,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学习心理得以优化,发展了学生个性,健全了学生人格,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今后的工作,我考虑从课堂心理环境的角度入手,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认知效率的师生心理互动的环境,它是由学生学的心理环境,教师教的心理环境构成的。

我感到,课堂心理环境研究是在教师课堂教学态度和小学生学习心理调谐研究基础上的继续深化,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究的话题,对学校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希望此文能对每个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态度有所裨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