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
第三章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和态度
1、社会型: 注重关系与友爱,为人处事公 平正义;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可信; 喜欢民主有效的集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科学型: 重知识,爱科学;看重能力, 勤于思考,追求真才实学;讲原则,不拘人 情;重理轻利,理性化。 3、实用型: 看重事物的功利价值,追求实 用性,讲究经济效益,追求财富积累;以是 否有利于个体或集团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作 为评价事物价值的标准。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 务的职业 ,我们就不会为任何 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 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所得 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 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 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 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 们将洒下热泪。
•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
人的社会属性是以共同的物质生 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 所具有的属性。
只有物质结构和功能的生命个体并不是真正意 义上的人。“现实的人”总是历史的、具体的、 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中的。离开一定的社会条 件,人不可能有语言、不会有思维、也不会有 人的情感和创造,充其量只能是生物学意义上 的自然存在。
中国国学与人生
三十岁学儒家,活得自信;四十岁学道家, 活得自在;五十岁学易经,乐天知命。 儒家:责任--以真诚的心去对待世界。 道家:态度--用整体的观点看待人的一生 易经:变法—以发展变化看待人生和世界 精彩的人生要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 洒脱的人生能够承受失去淡泊名利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价值:是一个涵义广泛的范畴,一般来说, 价值是指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即客体对主体的 有用性。 有划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生价 值三大价值之说。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 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内容: 一是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价值目标; 二是价值尺度和准则。
道德境界 的人
天地境界 的人
应 该 成 为 的 人
比尔· 盖兹捐赠了所有个人财产565亿美元。 你怎么评价? “有容德乃大 ,无求品自高”。 当一个人把社会、世界看得比自己大的时候, 就是他的品德提升到最高境界的时候。一个 最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最多的人,而是欲 望最少的人。 “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 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进步而激动不 已。”
二、人生目的与人生观 1、人生目的的内涵
从字源看,甲骨文、小篆中,目象眼睛形, 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其本义是 眼睛,作动词是“看”;的:箭靶的中心。 目的二字合起来,其意思便是:瞄准靶子 的中心,有的放矢。后来才被人们引申为 行为主体预计达到的行为结果。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 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 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 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黑格尔)
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征就在生 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 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
(2)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表述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 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 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意义:说明人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何 以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性格。
(续)
o(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 那么应当说,牛在找到草料吃 的时候是幸福的。” o 爱因斯坦:“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 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理论基础,我 叫它猪栏的理想。”
•为己与为人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 淹) 等到自私的幸福成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后,不 久人生就会没有目标。(罗曼· 罗兰) (宋)李纲诗《病牛》:“耕田千亩实千箱, 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 病卧残阳。”
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 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 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 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 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 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从最低的 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现 在 自然境界 的人 就 是 的 功利境界 人 的人
爱因斯坦论为别人而生存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了 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安乐和幸福关系 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为许多 我们所不认识的人,同情的纽带把他 们的命运同我们联系在一起。我每天 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生活都有 赖于别人的劳动,其中既有活着的人,也有已死去 的人。我必须尽自己的努力,以同样的分量来偿还 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1)人性
人性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所具有区别 于动物的各种共同属性,即人的各种特 性和属性。
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生理构造和 自然本能。
第一、人的自然属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
志,而是人类起源于动物的佐证。 第二、人的自然属性与动物的自然属性不完全相 同,是经过社会文化熏陶了的自然属性, 是受人的社会属性制约的自然属性。
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A、人生的目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a. 为己型(极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b. 为他型(极端):“专门利人,毫不利己” c. 兼顾型:既要实现个人利益,又要实现社 会利益 B、人生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生活得更好或 越来越好。人生活的三层次: 生活下去——最低要求 生活得好——知足常乐 活得更好——不段提升人性实现的程度和质量, 是人生的最高目的和真正意义。
价值观类型
价值观是推动并指引人们决策和采取行动的 核心因素。价值观作为一个系统,它有多种 成分,德国哲学家斯普朗格在《人的类型》 中提出了六种价值类型:科学型,实用型, 社会型,政治型,信仰型和审美型。价值观 是在社会文化的长期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不 同的成长和教育环境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如研究者的群体多以科学型为主导价值观, 艺术家群体多以审美型价值观为主,企业家 多以实用型价值观为主等。
4、信仰型: 追求理想与信仰;喜欢探索人生的意义 与宇宙的奥秘;注重精神生活与道德修养;凡事随 缘,顺其自然;相信宗教与自然的力量。 5、审美型: 追求艺术美感,做事尽善尽美;讲究生 活、学习、工作的丰富多彩、和谐完美;喜欢以美 感、对称、和谐的观点评价与体验事物。 6、政治型 :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发展,以振兴中华为 己任;追求自尊与自强,责任感强;重视领导管理 能力的培养,希望显示自己的能力与影响;关心伟 人生平;勇敢顽强,喜欢奋斗与竞争。
•为物质与为精神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朝闻道,夕可死矣。(孔子)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是 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罗素) 头脑理智冷静而内心充满热情,献出自己的 才智与力量,同周围的社会苦难相抗争并努力 给人们予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物质手段,不 达目的决不罢休。(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
•人的精神自主性
人是理性的存在,人能使自身的生命 活动本身成为自己的意志和意识活动 的对象。人的意识使人意识到自然的 必然性,从而获得生命活动的自由, 并进而利用自然的必然性。
“人能够具有‘自我’的观念,这使人无 限地提升到地球上一切其他有生命的存在物 之上,因此,他是一个人。” (康德) 人能超出他的自然存在,即由于作为一 个有自我意识的存在,区别于外部的自然界。
(2)共产主义运动的宗旨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 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 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
• “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 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 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 人民服务,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 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列宁)
三、人生态度与人生观
1、人生态度的内涵
所谓态度是人们或个体对某一对象所 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 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 倾向和基本看法。
2、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 人生当务实 ; 人生应乐观; 人生要进取。
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们在生 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人生意义的看法和评价 标准,也就是关于什么样的人生目的最值得 去追求、人怎样生活才最有意义的观点。
对社会所具有的作用和意 义,称为社会价值
人 的 生 活 实 践
判断社会价值的标 准是个体对社会和 他人所作的贡献 判断自我价值的标准是 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 的满足程度。
8月10日, 比尔· 盖茨在 “水立方” 为选手的出 色表现鼓掌。
讨论题
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高学历者的贫穷 意味着耻辱和失败,并对研究生提出要求,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 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 多数网民认为教师不应用金钱来衡量学生。 师道本无价一标价就掉价。人生如果只为钱, 不需要读书。部分网民则认为这是一种激励。 任志强认为董藩的话是老师的“一种希望”。 请你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2、人生观与人性、人的本质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 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价值、 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问题的根本看 法。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 论为指导,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 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他认 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将人不仅 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
关于人生目的的思考
人活着至少三个问题要经常思考: 1、我能知道什么:认识问题,如人怎么来的, 地球是方的还是圆的,内心世界可以知道吗 2、我应当干什么:伦理学问题,如追求真善 美,追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劳动致富 3、我可以期望什么:信仰问题,如可以期望 永远年轻美丽吗,长生不老可能吗,信仰、 想象力可以满足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