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唐诗

中唐诗

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设计人段静审核人张利华“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

唐诗可谓是风格种种,流派多多。

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和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应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2)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派诗人,崇尚奇绝,从主观的创作主张出发,着力于探讨诗歌的新的艺术形式,并且通过个人的遭遇来反映社会的黑暗。

这一派诗人除了韩孟之外,还有刘叉、马异、贾岛、李贺等,其中韩、孟、李最为出色。

(3)韩、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刘长卿、韦应物与大历十才子等诗人,带着对盛唐的依恋,以萧条、冷落的心境表现山林隐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刘禹锡等“元和贬谪”诗人,或借异乡山水以抒发贬谪之苦闷,或借历史古迹抒发千古兴亡之慨叹,柳的山水诗写得清淡秀丽,峻洁峭激,刘的咏史诗则豪迈畅朗。

学习目标:能够了解本专题诗人及其作品所代表的风格特征。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精妙的语言。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人物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他倡导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改变了当时的文风,推动了文学的发展,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昌黎先生集》。

二.写作背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

左迁,犹言下迁,古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抒写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眷恋朝廷的心情。

三.探意旨:1、请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大意。

诗的前四句皆叙“左迁”,后四句转写“至蓝关示侄孙湘”。

诗的开端直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第三四句申诉自己非罪远谪的愤慨,第五六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瞻,流露出隐隐的悲哀,结句更加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忧怨。

2 、(1)、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么?(2)、仔细体会“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两句诗。

诗人是怎样融情于景,抒写途中的感受的?明确:(1)、肯将衰朽惜残年。

表明自己凛然无悔、刚直不阿的品格。

(2)、这两句借景语言情思。

诗人忠而获罪,远贬潮阳,抛妻别子而南行,心中是极其伤痛的。

这两句诗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委婉地表达这种情感。

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语意双关,明写天气寒冷,暗写政治气候恶劣。

上一句是回顾,诗人不独系念家人,亦伤怀国事。

下一句是前瞻,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因而徘徊不前。

“马不前”其实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一.人物简介:柳宗元,字子厚,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济革新”,并成为这一运动的中坚人物。

他们革除弊政,打击权奸,触犯了宦官和官僚贵族利益,在他们的联合反扑下,改革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

有《柳河东集》。

二.写作背景: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

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

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

三.探意旨1.“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此联哪一个字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四. 赏艺术:1.“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此联写景有层次。

请同学们说说看,从哪两个层次来写的?2.寓哀情于哀景是本诗一大特点。

说说诗人是如何以哀景写哀情的?提示一:诗人遭贬后的心情如何?提示二:诗中写了哪些景?这写景具有怎样的特点?五、归纳小结“高楼大荒”“海天茫茫”“惊纷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曲回”“百越文身地”所有这些对遭贬的诗人来说,都是哀苦无比的景色。

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把自己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哲理故事医术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么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答:“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

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时。

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

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

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可惜大多数的事业经营者均未能体会到这一点,等到错误的决策造成了重大的损失才寻求弥补,有时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一、人物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

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

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二、写作背景:据五代时何光远的《鉴戒录》记载,穆宗长庆年间,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在白居易所相会,谈起南朝兴废。

白居易说:“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

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则用。

”当时刘禹锡官职低微,但他却“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

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写下了这篇《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看了诗,感叹说,刘诗已探骊而得珠,其他人再写已是白费心力。

于是三人“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三.探意旨:首联写了什么内容?四.赏艺术1、首联哪两个字用的好?2、试分析本诗“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

五.鉴赏诗人立于西塞山(今湖北大冶东长江南岸)旧时的战垒之上,面对滚滚长江,并没有直接描写当地风光,而是引西今四川成都)接东(今江苏南京),贯今通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一开篇就以苍凉辽远的意境将读者深深吸引。

让秦始皇都害怕的“金陵王气”,在晋国大将王浚沿江东下的浩浩大军面前,却黯然失色,孙坚、孙策、孙权父子历尽艰辛所创基业一朝化为乌有,东吴政权的垮败转眼间成了历史。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不情愿地沉入江底,吴军望风而逃,石头城上投降的旗幡早已高高挂起。

“沉”和“出”二字分别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垮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用的传神精道。

东吴败亡虽是由兴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但有了后面“人世几回伤往事”的照应,便有了普遍意义:不论是什么样的人掌权,若不按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办事,失去民心这个最根本的东西,都会由兴盛走向衰亡,这是不可抗拒的铁的法则。

“人世几回伤往事”与“从今四海为家日”相互映照,看似平常之语的交汇,却如天顶之上炸响的惊雷,在遥远的天际久久回响:尽管现今河山一统,四海一家,可是有谁又能保证那令人悲伤的往事不再重演呢?“山形依旧枕寒流”从字面上看是冷峻无情,实则反映出的是诗人对李唐王朝“四海为家日”表面繁荣所掩盖的深深危机的深深忧思。

“故垒萧萧芦荻秋”与“山形依旧枕寒流”相叠,让人们仿佛听到看到了诗人面对浩浩江天发出的浩浩慨叹:人世真的就不能长治久安,走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怪圈和周期吗?一个“寒”字的嵌入,更是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诗人不随波逐流的冷静头脑和关注天下兴亡的赤子之情,使得纵论千古的豪放中回荡出一股感人至深的沉郁之气。

故而,清代薛雪在《一瓢诗话》中说本诗: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道,一生杰作,压倒元(稹)白(居易)。

“人世几回伤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尽收笔底。

天上谣李贺一.人物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西)人。

唐皇室远支。

因父亲名晋肃,“晋”、“进”同音,不得参加进士科考试,堵塞了仕进之路,仅作过几年奉礼郎?(管宗庙祭祀司仪一类事物的从九品小官)。

他对这种低微的职务很不满,年少失意,心情抑郁,再加上刻苦作诗,损害了身体,年仅二十七岁就逝世了。

二.探意旨1、这是一首游仙诗。

李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显然有所寄托。

这寄托是什么呢?赏艺术:简要分析本诗的浪漫主义手法。

2、整体感知(1)、诗作主要内容这十一首游仙诗,在一个晴朗的夜晚,诗人游目太空,被璀璨的群星所吸引,于是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向那美丽的天庭。

诗人虚构了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曲折地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境遇的不满。

(2)、作者思路诗共十二句,分成三个部分。

开头二句是诗人仰望星空所得的印象,结末二句则是仙人俯视尘寰所见的情景。

前者从现实世界进入幻想世界,后者又从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世界,一起一落,首尾相接,浑然一体。

中间八句具体描述天庭的景象,陆续展示了四个各自独立的画面。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主体部分四幅画面,说说诗仍是如何表现这种瑰丽境界的?画面之一:月宫里的桂树花枝招展,香气袭人。

画面之二:秦妃当窗眺望晓色。

画面之三:神奇的耕牧图景。

画面之四:穿着艳丽服装的仙女,漫步青洲,寻芳拾翠。

上述各个互不连缀,然而却显得和谐统一的画面,都以仙人活动为主体,以屋宇、花草、龙凤等等为陪衬,突出天上闲适的生活和优美的环境,以与人世相对比。

诗人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因而显得深刻隽永,而又有生气灌注。

三、比较韩柳两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提示:结合创作背景谈。

柳一贬再贬,愁思弥漫,凄苦无比,对恶势力进行了有力的控诉;韩满腔忠诚,几遭杀身之祸,内心充满不平之气,然语虽凄切,却不哀飒,有种“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气。

哲理故事长成一颗珍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养蚌人,他想养一颗世上最大最美得珍珠。

他去海边沙滩上挑选沙粒,并且一颗一颗地问那些沙粒愿不愿意变成珍珠,那些沙粒一颗一颗都摇头说不愿意。

养蚌人从清晨问到黄昏,他都快要绝望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