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备考策略

高考备考策略

高考备考策略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高考备考策略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千百万考生实现人生梦想的跳板、十几年寒窗努力的见证,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就在这样激烈的高考中,要取得胜利,理论是基础,策略是关键。

没有科学的备考策略,就不可能取得备考实战的胜利。

如何与时俱进,根据不同的高考背景,从宏观层面上和微观层面上制定具有战略意义的策略,是确保高考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就我班的备考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情分析
1、班级整体情况:
2、从学生入学名次与第一、二次月考成绩和名次对比看班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成绩变化较大,部分学生在班级中的名次同入校时在班级中的名次相比,退步达30个名次以上。

如等。

(2):本班二补生较多,在学校所下达的任务范围内,我班二补生竟达18人,甚至有个别为三补生,这些学生从近两次的考试及平时的表现来看,大多潜力不足,并且退步较大,且不同程度的均存在弱课,重合率低。

如入校成绩在我班排名第5名,第二次考试后仅在我班排名就退到了第53名;再如
入校第11名,二模第45名等。

(3):班级人数多,结构复杂,相对而言学困生面较大,这些学生不仅成绩差,纪律性也较散漫,给班级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

二、班级工作措施
1、班级管理
(1)、日常行为的管理,常抓不懈。

(2)、定好目标生,以目标生带动班级备考。

(3)、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备考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4)、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考的激烈竞争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往往使部分学生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以致于心理障碍。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充分发挥科任教师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个别谈心的形式,消除学生备考过程中出现的急躁和焦虑等不健康心理,缓解学业焦虑,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疏导减压,正确面对成败,坦然对待考试。

(5)、注重活动引导。

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引导学生释放情绪,调整心态,振奋精神。

(6)、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努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时间管理
按照学校的时间要求,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学会学习”。

教师精讲,着重学法的引导和指点,让学生自己学会理解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学策略
(1)、降低备考着力点,落实分层次教育
今年,我们在充分了解各类学生思想、学业和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在班级教学中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备考着力点。

在班级管理上,我们提出“抓下层,推中层、促上层”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边缘生身上。

当然,事实也告诉我们,要建设良好的班风决不能放弃所谓的学困生,而是要千方百计增强这部分人的自
信心,确保他们安心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

因为这一部分人稳定了,才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上,我和各位科任教师注重基础,夯实基础,把适当的应试训练纳入素质,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落实“抓中档,挑两头”的策略,确保中档题拿高分,拉动低档题拿满分,冲击高档题多拿分。

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备考中我们给学生指出可“量力而行”,即对优等生,我们希望他们采用突破难点,着力培优,争取名牌;对中等生,我们希望他们寻找缺陷,采取针对性训练,着眼提高,保普本争重本;对基础较差着,我们希望他们着眼基础,提高能力,争取普本甚至好大专或好高职。

从实际出发,协调师生关系,特别是在冲刺阶段,更要师生同心,加强沟通,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寻找自己的弱项,去突破各自的局限,较大提高学习质量。

(2)、抓好培优扶差工作,促进各科平衡发展
高考备考实践证明,注重弱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我们认真分析形势,定好位置,重心下移,向学生讲明弱科的影响,让他们明白注重弱科是促进各科平衡发展,提高总体素质的保证;是提高中下层学生竞争力的必要措施。

我们也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是否有弱科,甚至通过与家庭联系,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建议有弱科的同学除自己努力抓弱科外,也可适当辅导。

另外,要加强对优生的培养。

在优生培养上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好办法和策略,不断挖掘优生资源,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考上重点和一般本科。

班级前3名尖子作精细指导,推行“诊断式”辅导,针对尖子学生的拖后腿学科,和科任教师一起对学生的每次考试试卷进行一对一的评讲,针对其知识缺陷,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三、高三24班边缘生名单及所存在弱科
说明:
1、学生的序号既为该生在本班的入校名次。

2、在对边缘生的判断上联系入校名次(入口成绩处于中间),主要将一、二摸成绩浮动较大,但两次名次相加除2后,名次又在45名到60名之间(此种确定方法不一定科学,仅供参考)。

3、对弱科的把握仅依据近两次成绩,并非准确,望各位科任老师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指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