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2.下列对“引进来”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主要含义指引入竞争 B.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根本措施 C.有助于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D.指的是引进国外资金
)
C
3.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B.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 C.为了利用国内国际市场 D.为了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和竞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这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 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1)利(机遇)
①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 ③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 的优化升级; ④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
竞争与合作
热点导入
2014年8月1日起,俄罗斯禁止进口产自波兰的几乎 所有果蔬;8月7日起,俄罗斯又禁止进口欧盟食品。波 兰农业部长萨维茨基表示,波兰拟就俄禁止进口欧盟食 品这一事件正式上诉。 思考:波兰应该上诉到哪里呢?
W T O 简 介
世贸组织大楼
世界贸易组织(简 称WTO),总部设在日内 瓦。前身是成立于1948 年1月的关贸总协定 (GATT),1995年1月1 日世界贸易组织代替关 贸总协定正式运行。 目前,该组织成员已 达158个,其贸易额占世 界贸易总额的97%以上。
一、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标志性事件:中国入世 1、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及其地位
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怎样区别呢? “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 原则目标 一样,都是保证“市场竞争机会均等”。但是, 两者有所区别。 “最惠国待遇”要求对其他成员一视同仁, 即“见者有份”。 “国民待遇”要求的是平等地处理本国和其 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即“不分内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 业所得税法》已由全国人 大五次会议通过。该法规 定内外资企业实行企业所 得税的税率为25%。内外 资企业同税率符合( )
A
)
4.我国政府实施“走出去”战略,必将有利于( A.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B.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层次 C.增加新产品的进口贸易 D.实现国家的统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只有 实施这一战略,中国经济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参 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下列情况中不属于“走出去”的是 ( ) D A.中国海尔集团在海外建立分公司 B.中国TCL集团并购法国汤姆逊公司 C.中国三家建筑公司承建约旦王宫工程 D.中国银行向美国花旗银行转让部分股权 6.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 ) A.互惠原则 B.市场准入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公平原则
C
7.美国国会3月6日快速通过《1930年关税法》修订案,这是继 设立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之后美国又一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 义行为。有分析指出,这最终会加剧中美经贸摩擦。贸易保护 主义违背了世贸组织的( ) ①非歧视原则 ②市场准入原则 ③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原则 ④透明度原则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是什么 为什么
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 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自身资金、技术、管理不足, 而国内经济迅速发展 新形势下,创新利用外资的方 式,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发 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 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 面的积极作用
“引进来”
怎么做
是什么
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 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让中国企业摆脱“走出去”面临的困境?
数字中国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全国居民 每天消费总额达到37亿元。每天消费粮食75万 吨,相当于一个县级商品粮基地的全年产量; 每天消耗猪肉 6万吨,食油1万吨,糖1.6万吨, 鲜蛋1.8万吨。每天购买杂志600多万册,报纸 5000 多万份,需要 400 辆中型载货汽车才能装 载。
成立时间: 1995年1月1日 重要地位: 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World bank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世界贸易组织,如果大家要记清楚的话,基本上就干三件事。 一个是制定规则,第二是开放市场,第三是解决纠纷。 ---龙永图 (中国入世谈判的首席谈判代表) 材料说明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 济贸易领域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2、世贸组织的作用 (1)组织谈判 (2)制定规则 (3)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
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1、我国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
2、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3、对外开放的作用: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 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全方位,即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 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在经 济建设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国情,不仅对国际商品、资本、技术、 劳务等市场开放,而且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 基础和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等广泛领域。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通过经济 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沿 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 形成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
1、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内在要求 2、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走出去”
为什么
3、对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两种资源,实现现代化有重要意义
4、条件成熟,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怎么做
我们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 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 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
3、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1)非歧视原则
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
(2)市场准入原则(要开放本国市场) (3)互惠原则
(4)公平竞争和公平贸易(反对倾销)原则
(5)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名词解释
最惠国待遇:(见者有份)(对外一视同仁) 指一个缔约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 位等方面给予另一个缔约方的优惠、特权,应当 无条件地给予所有的缔约方。 国民待遇原则:(不排外)(对内对外一视同仁) 指在民事权利方面,缔约方保证另一方公民、 企业和船舶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 船舶的同等待遇。
上述材料说明什么?在这种国情下发展对外关系,应该注意什么?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 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自己发展的 根本基点。” ——邓小平
前提和基础
自力更生
重要途径
对外开放
世贸组 织性质 世贸组 织作用 世贸组 织原则
入世对我 国的影响
基本国策
新 阶 段
对 外 开 放
c
8.下列对于世界贸易组织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世贸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B.世贸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C.世贸组织是由世界上所有国家组成的国际经济组织 D.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c
9.实施“走出去”战略,就是要( ) A.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D B.借鉴他国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C.有步骤地推进服务领域的开放,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 D.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带动国内出口 或合作开发资源 10.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 ①是解决我国资金短缺的根本性措施 ②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具体表现 ③可以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发展自己 ④可以保护民族工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A、国民待遇原则 B、最惠国待遇原则
判断下列原则分别属于世贸组织的什么原则
1.成员方所实施的与国家贸易有关的法令、条例、政策的 制定和变动都必须及时公布,使各成员国及贸易商熟悉该 国的法律环境。
2.要求成员逐步开放市场,降低关税和取消对进口的数量 限制,允许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与本国产品竞争。
3.WTO各成员之间应在无歧视的基础上进行贸易,相互的贸 易关系中不应存在差别待遇。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 国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 同时转起来。 ——江泽民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政策的两 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引进来”是“走出去”的 基础,“走出去”是“引进来”的必然要求。
第一:从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式来看,我国对外投资水平并不高。目前对外投资的技 术含量还比较低,商业服务业比较多,技术装备不多,需要内部产业升级。另外,欧美 的创意、文化产业对外投资很多,而中国还相当落后。 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第二:全球最具价值100品牌虽然占全球产品品牌不到万分之一,但其销售额却 占到全球市场的50%左右,占世界GDP的12%以上。2010年《全球最具价值100 品牌》评估报告中,中国仅有7家企业品牌列于其中。
4.各成员对外贸易不应该采取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竞争, 尤其是不能以倾销(以低于正常的价值的价格出口)和补贴 的方式销售本国的商品。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反倾 销是中国面临的主要贸易摩擦。为了解决贸易摩擦, 我们应该( )
①妥善利用世贸规则,积极应对 ②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③实行贸易保护,适当限制出口 ④加强与相关国家磋商,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进程
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2)弊(挑战)
①国际竞争和国内竞争结合在一起 ②我国面临的经济风险加大
考虑国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初申请了 15年的保护期,
用这15年的时间来调整中国的经济结构。经济学家郎咸平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