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8版 毛概 第四章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2018版 毛概 第四章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提出了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 会主义事业服务 。
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
人民内部矛盾 (是非问题) (非对抗性质) 社会矛盾
(性质:对抗性与 非对抗性统一)
民主方法
转 化
敌我矛盾 (敌我问题) (对抗性质) 专政方法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
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民主集中制原则 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地方主义
“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赫鲁晓夫秘 密报告揭了盖子,“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 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忧”的 是赫鲁晓夫“捅了漏子,搞突然袭击,将斯大林一 棍子打死会造成混乱。”
毛泽东的思考
鉴于对苏共二十大的上述基本看法,毛泽东开始对正 在进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深入的思考,产生了积 极的作用。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 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 固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 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性质:非对抗性
建国初期为什么要照搬苏联模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帝 国主义阵营长期敌视中国,而苏联给了 我们很多帮助和支持。 中国缺少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需要学习,而苏联在工业化中的成 就和二战中反法西斯的实力显示了苏联 模式的优越性。
1953-1957年,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 计划,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工业化初步基 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苏联帮助中国建 设的“156”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 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近现代化 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以这些项目为核心,以 900余个大中型项目(限额以上项目)为重点, 中国大地上史无前例地形成了独立自主工业体 系的雏形。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毛 泽 东
《论十大关系》中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 业和农业的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中,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 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 系;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更多地 发展农业、轻工业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 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以农、 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
上层 建筑
相适应经济 基础不源自适应相适应生产力特点:相适应又 相矛盾
上层建筑 上层 建筑
相适应
经济基础
解决途径:社会 主义制度本身, 不断地得到解决
经济 基础
不相适应
生产力
2、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1)过渡时期,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矛盾。 (2)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发展社会生 产力。
毛泽东后来在谈苏联《政治经济学》 教科书时回忆说:解放后,三年恢复时 期对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 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 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 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由于这种心 情,他早在1955年底便提出了“以苏为 鉴”的问题。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论 十 大 关 系
经济 关系 基本 方针 政治 关系
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党与非党的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是非关系 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 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了这些矛盾?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林的秘密报 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掀起轩然大波.
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的墓碑,代 表了赫鲁晓夫毁誉参半的一生
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一个重大 的转折点,赫鲁晓夫在此次会议上作 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 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第二节 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苏联模式:斯大林时代形成了在公有制基
础上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又称“斯大
林模式”。这个模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社
会主义国家仿效的样板。
建国初期为什么要 照搬苏联模式?
苏联对中国的“无私援助”,使中国突破了封 锁,获得了当时即使在苏联国内也是相当先进的技 术和设备。 不过,这种援助并非单向的,也不是无偿的,而 是通过贸易方式在平等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下实 现的。 中国也为苏联提供了其稀缺的廉价的农产品、 稀有矿产资源等等。特别是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有力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 经济格局,壮大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学习苏联不能代替对本国的 建设道路的探索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国 内和党内相继出现了一些问题。而毛泽 东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也逐步觉察 到了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陆续发现苏 联的一些经验并不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 开始产生了探寻中国自己道路的思想。
风云突变的1956年
1956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 义国家,都在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