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流派
觉醒 80年 代以 后 元交际
第一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剩余精力说
二、松弛说
三、生活预备说
四、生长说
五、复演说
六、成熟说
——简述经典的游戏理论的六大代 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0810/名词解释;
0901、1010/单选;0910、1201/多选)
一、剩余精力说(0810/名词解释;1201/多选) 代表人物:【德】席勒;【英】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生物体都有维护自己的生存的能力, 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这种能力越强。儿童除了 一般生活活动外,不需谋生,所以除了维护正常 的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同样高等动物除了维 持生存所必须消耗的精力之外,也还有剩余精力。 游戏就是儿童和高等动物对剩余精力的一种无目 的的消耗。
伯勒 第二阶段 的心 (前恋母阶段) 理性 欲的 第三阶段 发展 (恋母冲突阶段) 阶段
第四阶段 (后恋母阶段)
——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的 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有哪些?
精神分析学派对于游戏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1)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是把游戏的研究与发 展理论密切联系起来的主要环节。后来的一些游戏理论 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这一学派的影响。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对于研究人格发展的心 理学家不无启发。 (3)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 重要性的观点 ,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 价值,对于人们重视儿童早期的发展与教育,重视想象 性的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松弛说 (1201/单选) 代表人物:【德】拉察鲁斯;帕特里克 要观点:认为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 是为了精力的恢复。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 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就产生了游戏。 三、生活预备说(也称能力练习说或前练习 说) 代表人物:【德】格鲁斯 主要论点是:认为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 无意识的准备。
第一阶段 (焦虑集中在 挫折方面)
比如很小的婴儿独自玩耍时,很喜 欢吃自己的手指头。
比如婴儿稍大一些,看不到妈妈就 很着急,有妈妈在身边就很安全, 还会和妈妈嬉戏。 比如:小女孩喜欢扮演布娃娃的妈 妈,以补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妈 妈的孩子这个事实。 比如:小男孩过家家游戏知道要照 顾女孩,渐渐成为一名男子汉。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可以 通过举例串联关键词来记忆:
四个人想合作设计一个游戏,弗洛伊德
有游戏思想,伯勒创建角色扮演模式。 蒙尼格说游戏中还得加入一些宣泄用的 材料工具,埃里克森掌握了他们几个的 要求进行整合设计。
精 神 比如:儿童扮演皇后可以使 分 伯勒关于角色扮演的模式理论 他们克服对皇后的心理恐惧, 析 (儿童对角色的模仿基于感情) 同时也是一种想象成人愿望 的满足。 学 派 比如:小女孩不让别人动她的 蒙尼格和宣泄理论 布娃娃是无意识下对家长的一 (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 的 种攻击,有一种对于成人权威 降低焦虑 ) 游 的敌意幻想性的反抗的意味。 戏 比如:小男孩通过过家家游戏 理 埃里克森和掌握理论 知道要照顾女孩,游戏中他不 (人格的发展是生物因素 论 仅学会了男子汉要坚强,而且
用他已经获得的图式或技能从事并完成 活动。 (2)顺应是儿童为了完成某种目标而 尝试新的图式或技能。
游戏的实质可以通过联想方法 来记忆:
如果持有不同的意见,两个人共同
协商一致,比一个人盲目顺从要好 得多(同化超过顺应)
游戏的实质
同化超过了顺应
如果持有不同的意见,两个人共同协商一致, 比一个人盲目顺从要好得多
一、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二、感知运动活动时期游戏的发生和发展 三、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游戏的发展 四、游戏的功能 五、认知发展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 践的影响
——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实质是什么?
游戏的实质在于同化超过了顺应。 (1)同化是指在某个情景中,儿童使
(0810、0901、0910、1001、1010、1101/单选)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 理论
一、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 二、伯勒关于角色扮演的模式理论
三、蒙尼格和宣泄理论
四、埃里克森和掌握理论
五、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
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主要 有哪些? (0901、1101/单选)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又称为发泄论或补 偿论。在现代西方心理学派中,精神分析学派 是最重视游戏问题的一个派别。精神分析学派 的游戏理论主要有: 1、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即 “伊特”、“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认 为游戏和其他心理时间一样,都受到唯乐原则 的自动调节。
(3)第三阶段(恋母冲突阶段)。孩子在游 戏中扮演成人的角色,试图补偿他们无法与成 人相匹配的无能的地位; (4)第四阶段(后恋母阶段)。孩子通过与 伙伴共同参与的规则游戏,从外部的“超我” 形象中获得了独立。这种规则游戏的作用在于 创造一种自我控制的社会秩序,通过严格认真 地执行游戏的规则,可以从外部的“超我”形 象中获得自由。
学前游戏论
主讲 曾金霞 桂林师专 教育与管理系
第十章 国外学前游戏理论的 流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经典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同步练习
原苏联社会文 化历史学派
说明
儿童游戏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游戏中由于 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思维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儿 童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游戏方式。 主要观点: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本能论;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强调成人的教育影响。 游戏和探究都是机体为了维持其最佳觉醒水平而作 出的努力,是机体调节觉醒水平的两翼系统。 人类的交际不仅有意义明确的言语交际,而且有意 义含蓄的交际,这种意义含蓄的交际就是元交际。 元交际依赖于交际双方对于隐喻的信息的辨识和理 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伯勒关于角色扮演的模式理论 伯勒认为,儿童的许多游戏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情绪原 因。儿童对于角色的选择,往往基于对某个人(或角色 原型)的爱、尊敬、嫉妒或愤怒的感情。通过模仿那些 他们所爱戴、尊敬的人(往往是成人),就使儿童想象 成人一样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3、蒙尼格和宣泄理论 在弗洛伊德关于不多的游戏论述中,已经含有游戏是敌 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的思想。蒙尼格发展了弗洛伊德的 这一思想,他强调游戏的益处在于宣泄和降低焦虑。 4、埃里克森和掌握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心理性欲(生物因素)和 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认为,良好的母子关系是产 生信任感的基础。
和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 )
对于他人格的发展也有好处。
弗洛伊德关于游戏的思想 (人格是由伊特、 自我、超我组成)
比如:“过家家”游戏体现的是 儿童想成为大人愿望的一种满足。
——伯勒对儿童游戏结构随心理性 欲的发展变化阶段是如何分类的?
伯勒他把心理性欲的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每一个 阶段心理性欲发展的矛盾冲突不同,游戏内容也 不同。 (1)第一阶段,孩子的焦虑主要集中在与机体 有关的挫折方面,这种焦虑反映在游戏中,表现 为这时的游戏是独自玩,往往是玩弄自己身体的 某个部分; (2)第二阶段(前恋母阶段)。孩子的焦虑主 要是推动母亲——食物的来源的潜在焦虑。这一 阶段,孩子开始与母亲游戏,孩子的游戏主题是 “我能够做妈妈要我做的那些事情”;
六、成熟说 (1010/单选) 代表人物:【荷兰】拜敦代克 主要观点:这是一种根据心理动力理论建构起 来的游戏理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进行 活动,是幼稚动力的一般特点表现。认为人有 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依靠这潜 在的内部力量进行的,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 来,不需要游戏作准备。认为游戏也不是本能, 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 求解放的欲望、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 的欲望。
1、20世纪中叶以及80年代以后开始流行的游戏理论有哪些? 2、简述经典的游戏理论的六大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3、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主要有哪些? 4、伯勒对儿童游戏结构随心理性欲的发展变化阶段是如何分类 的? 5、精神分析学派对游戏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有哪些? 6、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实质是什么? 7、皮亚杰对游戏的发展是怎么划分的? 8、论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9、简述维果茨基的游戏学说? 10、简述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11、简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特点以及对游戏理论的 发展和教育实践的影响? 12、简述游戏的觉醒理论的理论背景、基本观点以及它在教育上 的应用研究价值? 13、简述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伯勒对儿童游戏结构随心理性欲的发 展变化分类可以从儿童到成人和妈妈 的关系变化来记忆这四个阶段:
孩子很小只能独立玩耍很孤单(挫折与
机体有关),稍懂人事时开始非常依恋 妈妈(前恋母阶段),青春期时会经常 和妈妈发生冲突(恋母冲突阶段),工 作后开始体会妈妈的辛苦,又开始很爱 戴妈妈(后恋母阶段)。
经典的游戏理论的六大代表人物及主要 观点通过小故事串联关键词记忆:
有个小孩在跳舞。 斯宾塞的剩余精力说:他吃多了没事做(无目的消耗精 力)。 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的松弛说:不,他是在把压力减 (为了精力的恢复)。 格鲁斯的生活预备说:也许他是想将来当舞蹈家(无意 识准备未来生活)。 阿普利登和奇尔摩的生长说:你们说的都不对,他只是 在做身体锻炼(机体技能锻炼)。 霍尔的复演说:什么呀,他是在模仿,古代猿人祭拜神 灵时就这么跳的(祖先生物进化的重现) 拜敦代克的成熟说:我认为大家都想得太多了,他只是 在跳舞而已(内部力量促进心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