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调整技术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的损害,生态被破坏,全国很多地区经常会发生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同时由于我国的地势比较复杂,再加上气候的原因,每到夏季雨林气候来临时,我国就会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应当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水土保持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营造水土保持林,广载水木。
但是我国很多地区在营造水土保持林的时候,对树种的选择,树种的结构搭配,树种结构的调整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主要从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的问题以及树种结构调整技术等方面,来探讨树种结构调整技术,以其对该方面的研究做出一定的贡献。
【关键字】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调整技术,存在的问题
中图分类号:s7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1—()—2
一.前言
河北地区是我国北部某地区,这里的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干燥,植被稀少,年气温的差异十分明显,同时该地在夏季的时候雨水较多,由于缺少植被的保护,因此,当夏季的雨水来临时,就会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因此加强该地的水土保持林建设对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
该地区在水土保持林的营造上,也是有很多经验,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这里的植被的年龄过于老化,导致植被的更新速度较低,同时植被的老化,还导致植
被对雨水的防护作用降低,从而加剧了这里的水土流失。
对于该地区在水土保持林营造方面的问题,也是有其自身的原因,首先是这里经济发展落后,资金的投入力度较小,同时该地位于我国北部地区,科学技术相对落后,无法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来营造水土保持林,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该地区的投入开始加大,现在主要兴建了几个重要的水土保持林试验区,从而加强这里的水土保持林的建设。
二.河北地区的自然植被情况介绍
河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的边缘地区。
该地主要是以高原和山地为主,该地的海拔通常在1 300 m~1 940 m,总体上来说属于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
该地区的地貌特征比较的复杂,主要是山脉,并且山脉多曲折,蔓延不绝,同时该地也分布着一些丘陵和曼甸,使得该地的地势十分的复杂。
河北地区的位置从地理上讲应该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该地区全年的无霜期大概是67天,年平均气温达到-1.5℃,该地区最高气温达到30.9℃,最高温主要是出现在6、7月份,该地区的最低温可以达到零下四十多度,主要出现在12月份左右。
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降水很不均匀,主要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可以达到全年降水量的67·6%,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蒸发量比较大,年平均蒸发量约为1 230 mm,夏季的时候最大。
三.试验地的研究方法介绍
试验地前身为河北地区的林木采伐迹地,1988 年林地经劈草炼
山清理后,这里开始进行试验区建设。
从1989 年开始在该地区先后建设了数个水土保持林研究的试验基地,在该地区的上、中、下坡分别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试验区行状和行带状的分布和设置,并以我国其他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模板作为对照。
水土保持林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法,造林总面积1 hm2,调查小区面积20 m x 30 m,挖穴规格50 cm x 50 cm x 50 cm,株行距2 m x 2 m。
马尾松和火力楠均为裸根苗造林,造林后逐年调查生长量及保存率。
1998 年5 月份,我们开始对不同的树种进行调整配置,着重对不同树种的结构进行分析,根据试验的要求,按照预先设定的比例,对试验区的数个树种的结构进行混合调整配置,保持树种间的行距不变,仔细观察树种调整配置前后的变化。
四.试验地的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调整研究结果介绍
1.松毛虫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危害程度降低
油松纯林增加阔叶树后,随着林分生态环境的改善,林内相对湿度增大,光照强度减弱,林内温度有所降低(见图1),枯枝落叶持水能力增强,树木吸收的水分增多,针叶含糖百分比有所降低,降低了松毛虫取食兴趣。
经过调整后的林分在松毛虫大发生时,松毛虫自然减退率也明显高于油松纯林。
因此我们认为树种结构调整是控制松毛虫危害最有效的措施,同时这种调整也保证了水土保持林的完好,从而更好的发挥功能。
图一
2. 试验地水土保持林树种的生长状况
实地考察各树种的生长状况是评价和选择树种的最直接的方法,试验树种的栽植年龄皆为多年以上的树种,其间经历了数次百年不遇的大旱的考验,因此能够完全反映树种对立地条件的适应情况,各树种生长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数个树种中,蒙古栎、五角枫、山杏、黄栌、柠条$油松、樟子松、东宁赤松在山地的各种立地条件下都能正常生长,而刺槐、沙棘、大扁杏、华北落叶松、山杨、紫穗槐和胡枝子在土层较厚的立地条件下生长得比较好,欧美杨在山地的立地条件下枯梢严重,不适合山地水土保持林的营造,白榆是从河南引进的速生树种多年以后逐渐枯死,不能适应河北地区的恶劣气候条件,云杉在河北山地的立地条件下,保存率低且生长十分缓慢,数年生树高较低,不适合作为水土保持林树种使用。
如下表所示
图表一
3. 林下植被多样性增加,促进了油松、黄栌等树种更新
1997 年分别调查了廊道式调整林分和油松纯林的林下植被,并采用shannon 指数公式进行了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中看出,廊道式调整后的林分交错区的植物种类最多,多样性指数最高。
油松纯林中物种数最少,多样性指数也低于调整林分从油松幼树天然更新的数量上看,同宽度的廊道中,阴坡> 阳坡,交错区> 油松林内。
不同宽度的廊道,10 至20 m 的宽廊道> 10 m 以下窄廊道。
图表二
4.选取马尾松火力楠混交不同结构模式调控后林分生长状况分析
在对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调整的研究中,笔者选取了马尾松和火力楠作为对象,着重对这两种树种的结构性调整研究。
通过研究,我们将马尾松和火力楠进行混交式的结构性调整,我们从着两种树种的不同生长情况出发,选择适合这两种植物的生长环境,同时还要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监控。
由于火力楠的树体比较大,这对于马尾松的生长可能会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在对这两种树种的结构性调整中,我们可以将马尾附近的火力楠铲除,来解决这个问题。
对这两种树种的结构性调整,我们采取对树种间隔及行状疏伐的方法,对这两种树种进行答大体上的调控,并制作了下表进行分析。
如下表
图表三
由上表分析可知,经过调整的调林分,各个生长指标以及年生长率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相比较而言,其中有几种树种的生长量更大,特别是马尾松的生长量更是惊人。
将两种不同的树种进行调整配置后,更加加强了其中一种植物的生长速度,例如马尾松,当它和其他的树种进行结构调整后,马尾松的生长速度增大了很多倍,因此,我们可以说,用两种树种进行结构性的调整可以提高其中一种树种的生长量和速度,对于营造水土保持林,这一点十分重要,可以有效的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
5.结论
通过以上水土保持林的树种结构调整的试验研究分析可知,树种结构调整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水土保持林的经济效益,为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同时树种结构调整对于优化树种结构,促进林业资源的更新具有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调整是加强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不仅有效的保护了水土,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还可以营造大面积的林业资源,发展林业产业,达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郭浩李树民陈国山范志平水土保持林树种结构调整技
术研究 (被引用 2 次) [期刊论文] 《水土保持学报》 istic pku -2003年6期
[2]高岗以水源涵养为目标的低功能人工林更新技术研究 [学位论文]2009 -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3]苏燕洪吴银兴马尾松火力楠混交林生长特性和结构调控
技术研究 (被引用 2 次) [期刊论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 -2003年2期
[4]何贵平陈益泰骆文坚张建忠冯建民徐永勤几种阔叶
树种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用 3 次) [期刊论文] 《林业科学研究》 istic pku -2004年6期
[5]郭浩步兆东陈国山范志平河北地区水保林树种结构的
调整及其效益的研究 (被引用 3 次) [期刊论文] 《防护林科技》-2004年1期
[6]郭浩水土保持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和稳定林分结构研究——以河北地区为例 (被引用 5 次) [学位论文]2003 -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