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心得体会500字

孟子心得体会500字

孟子心得体会500字篇一:《孟子》心得体会《孟子》心得体会王海英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

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

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

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

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

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

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

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

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心得体会王海英篇二:学习《孟子》有感学习《讲读》有感我喜欢国学,认为凡中华之子都需要学习点国学知识,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能达到一种自我修养,更或是把其发扬光大;我喜欢主张推行仁政的孟子,孟子的辩才无懈可击,他的思想更是精微深刻,而辩才与思想结合起来所产生的气势,则为古今罕见。

这学期有幸选到蒋老师的《讲读》,这给了我一个更加深刻了解孟子本人,通晓他的人生,感悟他的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孟轲,邹人也。

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其后有驺子之属。

“自孔子没,群弟子莫不有书,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韩愈《送王埙秀才序》。

我很是同意这个观点。

另外杨时在《龟山集》卷十二“语录”三中有提到:“《孟子》一部书,只是要正人心,叫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

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

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论事君,则欲君心之非,正君而国定。

千变万化,直说冲心上来。

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

”虽然独尊儒家思想的时代已经不再,但是儒家文化还在影响着我们,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也好也还是起到一定影响的。

我们都知道《孟子》全书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

从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孟子的使命感,他的社会理想;听他述说人性,谈内省;看他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定义的勇敢;感受它的修养······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

“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但是很多人都会觉得孟子说的是“性本善”,事实上孟子说的是人性可以为善,但并非“性本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离娄下》,人性之所以成立,区别于动物而言,人有同情心,但是人性很复杂,包揽了不同的层面。

认为“性本善”的人夸大了“恻隐之心”的主观能动性,想与行动往往是不能一致的,未必人人都会付出行动,未必人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付诸行动。

“性本善”事实上也是一个个人的修养,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情感能力,我们不能将人性简单化。

我觉得“性本善”要自幼培养,推己及人,从小到大,如果人人都向善,那么世界就是“善”的了。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

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

”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

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

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

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的成功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思想,也在于他教会人们的智慧。

他教人们学会“内省”,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常人者,以其存心也。

”;他教人们“与人为善”,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服人者,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他也教人们“勇敢”。

他所说的的勇敢并不是我们常人所想的一般的鲁莽的勇敢,孟子之所谓勇敢者更多是在于自己战胜自己。

自己的内心才是自己真正的敌人,真正的勇,是心志的坚定,自我的认定,就是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

傅雷也说:“在你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必得先战胜内在的敌人。

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地自拔与更新。

”;他还教人们要孝道,要忠厚······转眼间一个学期的学习就要过去了,在这个课堂上我学会了很多没也有很多感慨、感悟,虽然我对孟子的理解还不是很深,解析的还是不够透彻,我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我想对于国学,对于孟子的学习我是不会停止的,同时也感谢蒋老师这学期精彩,透彻的课程讲解。

农学***学号:*************篇三:《孟子》读后感《孟子》读后感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我记得别人也这么评他: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小山丘",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的"武器"--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以前也是读过孟子的。

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闪烁着人生智慧的警句,不知点燃过多少孜孜不倦的求索者思想的火花,它让人懂得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重要性;它促人明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治国理想;它让人彻悟“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真谛。

这些千古绝论,就出自于春秋战国时孟子的《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皆为说理散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是施行“仁政”与否。

从而阐明“人和”对战胜的决定作用,由此推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述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人只有通过艰苦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进而由个人谈到治国,由此自然导入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两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读后发人深思,颇受启迪。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恩惠;可以死,也可以不死的,死了有损勇敢。

”与著名的“鱼与熊掌”二者必居其一选择不同,孟子在这里摆给我们的,是一种两可之间的选择,而且要为难得多。

比如说,杀人越货还是遵纪守法?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是难题,可是,吃回扣还是不吃?收红包还是不收?这对很多人来说,却是相当考人的难题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