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教材课程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教材课程


• 本罪的犯罪主体应作扩张性解释,理解为一般主体,即只 要是在其履职或者是服务过程中能够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单 位或个人均可作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如果认为条文中所指的国家 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 育、医疗等单位工作人员这样具 有特定身份的主体应当严惩,也 可以借非法拘禁罪的立法例,将 上述特殊的单位作为身份加重情 况,设置从重处罚的条款。
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罪,是指一般主体在明知自己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 法获得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会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造成危害,希望或者 放任这种危害后果发生的主观心态支配下,实施的秘密窃取或者以其他 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造成公民个人信息大量泄露、使个人信息 大量流向境外、造成被害人人身严重伤害以及造成财产重大损失的危害 行为。
2.对”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理解
“单位的工作人员”应限于有权人员,即按照机关 或单位的相关规定或工作安排,有权对本机关或本单 位合法获取的个人信息行使管理、控制、查阅等权力 的部分人员,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是该机关或单 位的成员即具备这里的特殊主体身份。若无权人员未 经授权而获取了本单位合法采集的个人信息之后出售 或者非法提供的,只能构成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罪;但 若无权人员并非非法获取,例如,无意看到或拾到本 单位所掌握的个人信息之后再出售或非法提供的,则 非本款乃至本条的规制对象。
折中说更为合适,应同时考虑个人意愿 与社会评价。
首先,必须是本人不希望为一般人所知 晓的个人信息,若本人希望更多地公开个人 信息以扩大知名,甚至有意借此炒作,即 便采取不法手段获取了这些信息,符合本条 犯罪的客观方面要件,也不宜作为犯罪来处 理。
其次,客观上还需存在值得保护的价值 。换言之,即对于一般人而言,若放任侵害 ,会足以危及公民的个人生活乃至社会生活 的平稳。
笔者认为对个人信息的定义采取限制说更为妥当 。即不能将 个人信息的保护绝对化。首先,应该受公共利益的限制,要排除事 关公共生活的信息。其次,要受知情权以及新闻和言论自由等制约 。
界定标准
主观说: 只要本人主观上有保护的意思即可存在 客观说: 必须是客观上对本人具有保护的价值 择一说: 只要本人主观上有保护的意思或者客观上 对本人具有保护的价值即可 折中说
因为:第一,就法理而言,公民有权实施法律法规并未禁止的任何行为 ,即便该行为违反公共道德,也不应直接上升到刑罚处罚的高度。第二,公 民获取他人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并非全部都有成文法上的根据,过度扩大处 罚范围,有使得“非法”这一限制流于空洞之虞。第三,第1款要求是“违反 国家规定”,将第2款中的“非法”理解为“没有法律根据”,这不符合法条 的文义。第四,若采取该观点,司法实践的某些问题也难以界定。
演讲人:陈婷婷 2011级法硕(非法学)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 典型案例
法条解读 总结
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刑法更侧重对公共利益的保护,侧重对个人 财产权、生命权的保护,而缺乏对公民个人信息、个人隐私的保 护。从目前来看,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已远非民事法律、行 政法律所能抑制。
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表决通过 了《刑法修正案(七)》,第7条在刑法典第253条后增加了一条 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规定 。这是对近年来日益严峻的公 民个人信息被无端泄露的刑法回应,也是首次以刑法手段保护公 民个人信息。
应然角度解读
(一)犯罪主体的思考
1.“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 等单位”的理解
(1) 结合司法实践看,侵犯服务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并不仅限于条 文中所列举的主体,还包括房地产公司、酒店、高级会所等在内的机 构。
首先,这些单位能够实施完全符合本罪客观方面的行为。其次, 司法实践中,这些单位工作人员实施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行为的危害 程度可能旗鼓相当,甚至更为严重 。 (2)公民个人也可能在服务过程中合法获取其他公民的信息,如心 理咨询师、个体医生、理疗师等,都可能实施本条所规定的犯罪行为。
然而,从目前而言,无论是个人信息的范围、非法获取信息 的方式,还是情节严重的界定标准,都缺乏量化的定型,为司法 适用带来了不便,导致条文很难化为现实。因此,在司法实践中 如何适用该新罪名值得深入探讨
法条解读
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
息罪】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 位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 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 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 或者单处罚金。
注意
犯罪对象的具体形态不限于文 字,还包括录音、图像、图片等 其他可揭示个人信息的资料;同 时,也不限于静态信息,还包括 动态信息。
(三)“非法获取”行为的认定
1.构成本罪的获取个人信息的行为首先应该是“非法”。
所谓“非法”,一般认为是指没有法律根据而获取。但笔者认为非法应 理解为“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
(二)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与界定标准
狭义说:指姓名、职业、职务、年龄、婚姻状况、学历等“能够 识别公民个人身份的信息 。
广义说:是指以任何形式存在的、与公民个人存在关联并可以 识别特定个人的信息。其外延十分广泛,几乎有关个人的一切信息 、数据或者情况都可以被认定为个人信息 。
适当限制说:指与公民人身、人格密切相关,为公民个人所有, 与公共生活无关且不为公共生活所知悉的信息 。
【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 法获取上述信息,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 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款的规定处 罚。”
字面含义解读
出售、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罪,是指特殊主体(即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 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工作人员)在明知自己出售或者非法提供 其所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会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造成伤害,而希 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观心态支配下,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或者规章中关于公民个人信息的规定,实施的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 提供服务过程中合法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 造成公民个人信息大量泄露、使个人信息大量流向境外、造成被害人人 身严重伤害以及造成财产重大损失的危害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