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语文课堂开放性阅读
开放性指的是非封闭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强制性、封闭性、划一性等弊端提出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课堂是开放教学的主阵地。
传统课堂上教师的思维方式主宰了学生,而且始终局限于课文本身,学生只是知识的单向接收者。
开展语文阅读开放性教学,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客观要求和可行策略。
一、开放教学内容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言文字包含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语文”,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因此,在开放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生活经验,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将教学内容开放到课外和现实生活,吸收时代信息,收集阅读资料,来扩展或更替教材,使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
实行超文本阅读,是开放性阅读的重要途径,包括网络、图像、三维动画、光盘等多媒体读本。
跨学科渗透是实现内容开放的又一路径,融合教材,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
如教学《狐假虎威》、《卖火柴的小女孩》等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艺术参透。
如《月光曲》一课,找出贝多芬同名曲来让学生结合内容欣赏,加强了与音乐学科的联系,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二、开放教学空间
小语阅读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
囿于教室、教师、课本,就会将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语言部分与生活相分离。
因此,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空间。
通过开放性教学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投身于自然的怀抱,感受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将对自然的观察与感受带入到语文课堂之中,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学习《春天》、《火烧云》等对自然景物描写的课文,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观察云天的变幻,学生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带入课文之中,这样既加深了形象,同时也便于学生的理解消化。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开阔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在室内教学,可进行座位排列的重组、创新,学生在教室内可以离开座位流动组合,为开展多向交流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开展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
三、开放教学方法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间,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
”而在传统阅读教法中的“读”,主要是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教学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应该以主体的自主学习为基础,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实现多向互动的学习交流,构建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课堂。
强化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
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交流互动,因而教学过程远远超越了本身,它变成了师生交往、创新的过程。
倡导探究学习,以“发现”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选择研究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研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
尊重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讨论中学,以“活动”为主,
不“锁住”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不强加给学生自己的主观理解,告诉学生应该读什么,应该怎么读。
试着放放手,对学生说:“你喜欢哪一节、哪一句?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你觉得怎么好读就怎么读!”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受到尊重,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学习的积极性自然空前高涨。
四、开放学习方式
开放的学习应该是主体积极活动的过程,强调学生人本、自由、多元、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因此,调整教学配比,给足参与时间,是一种激活参与的有效策略。
如读书汇报式、小组讨论式、辩论式、情境表演式等,即允许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多一点熏陶、多给学生一点揣摩、感悟的机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可以通过表演,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移情作用,缩短与读物的心理距离。
还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蔺相如以‘璧上有点小毛病’为由,把已献给秦王的和氏璧要回来,这是不是骗?”这个论题,展开了辩论。
在辩论中,学生对蔺相如这个人物又有了更高的认识,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五、开放学习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同一个文本,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性语言平淡而没有感情,而且评价标准单一,往往是以标准答案为准绳,学生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感受。
开放性评价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有自己的分析与判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馈和评价,对学生要多作激励性评价,对其学习过程中的点滴成功都给予充分的欣赏和激励,要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上课,使学生产生成功感。
如《狐狸和乌鸦》一文,让学生说说对寓言中感兴趣的角色的感受和想法。
有的说狐狸很狡猾,要防止上当受骗;有的说,狐狸是个坏蛋,不能学它的坏心眼;有的说,乌鸦爱听好话,经不起狐狸哄骗;有的说,一个都不可爱,一个欺骗人,一个爱虚荣……学生的这些回答都是合理的,都应该值得肯定。
开放的评价使他们的思维从单一求同达到了变通,从变通中又开拓了新意,多元化、个性化地解读了文本。
开放与创新是新课标提出的一个最鲜明的要求。
开放性阅读构建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