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供应链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各国学者和企业家都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很多的探讨和研究。
在过去的十年中,传统的采购与物流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它们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广义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采购与物流管理方法,由此形成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体系,SCM实质上可以说是一种从渠道管制角度形成的概念模型,它提供了集成和管理企业之间功能和资源的方法,是一种新的面向整个业务流程的经营管理业务模式和所有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联系方式。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现代经济逐渐向全球化竞争发展的背景下,各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优势,取得既定的绩效,管理的重心转变为以核心能力为焦点的企业规模缩减化,最终形成活细胞化的组织形态,同时非核心能力的部分通过外包的形式来获得相应的资源。
因此,构建从供应商开始,所有相关企业有效连接的网络,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取得竞争的主要优势。
所以,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为了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供应链的构建以及加强供应商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供应商作为供应链的源头,担负着制造资源的输入,它的行为与要素市场的规范以及制造资源的质量密切相关,它的业绩直接影响核心企业的交货、产品质量、提前期、库存水平、产品设计以及顾客满意度等诸多方面,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条供应链的业绩。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供应商的效率对制造商的影响越来越大。
如何合理地选择供应商,逐渐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加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之一。
企业需要对所有可能的供应商进行评价,最终根据排序和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伙伴,构建起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从而提高它们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对供应商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大多数都是纯理论性的研究,很少有集中于某行业的供应商研究。
本文研究关注于钢铁企业的主要原料——铁矿石。
铁矿石是钢铁企业最重要的原材料,是钢材质量优劣的决定因素之一。
近几年国内铁矿石产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国内铁矿石品位较低,开采成本较高,在价格和质量上都与进口铁矿石相差甚远。
全球主要矿山铁矿石平均开采成本在20—30美元/吨,而国内矿开采成本在60—70美元/吨。
进口铁矿石平均品位较为稳定,约63.5%,其中印度矿品位稍低,为53%—63.5%;澳矿品位居中,为58%—63%;
巴西矿品位最高,为65%—67%。
国产铁矿石品位较低,2006年之前国产矿平均品位约30%,2006年以来由于铁矿石价格高涨,产量迅速增加,平均品位明显下降,2009年国产矿平均品位已经降至25%,甚至品位10%的矿山都在开采。
因此,我国粗钢生产中约62%—69%的铁矿石需求主要来自进口铁矿石,即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达62—69%。
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2008年,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依然高达49.5%。
而国外各大矿商趁机抬高矿石价格,是国内各大钢铁集团成本上升,严重阻碍我国工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国家开始大力发展采矿业,并着力降低采矿成本,提升国内矿山开采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