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既对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这一切呼唤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深层次的转变,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促进者、评价者、参与者、研究者、建设者。

【主题词】教师新课程地位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

这既对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又对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新课程首当其冲地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这一切呼唤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深层次的转变,重塑教师的形象。

它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我们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师,都应在这场变革面前掂出自己的分量,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个人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教师是新课程教学的合作者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

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

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

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有些知识和技能是能够传承的,有些知识是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获取的。

也就是说,许多知识和技能都是在活动过程中获取的,而在活动的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合作与参与是不行的,或者说是难以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的。

教师与学生合作,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一种人文关怀。

这就要求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合作者。

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

二、教师是新课程教学的促进者教师的传统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是科学文化的传授者。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的一切都由教师设计、控制,是授受式的学习方式。

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权,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而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指挥操纵着几十个不同的面孔。

其结果是,学生被磨平了个性,只能从教师的暗示或明确给予中得到一致的答案,由教师的讲授中获得千篇一律的知识。

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未能得到发挥,个人的能力未能得到开发,很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

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是让学生放纵不羁,信马由缰地在课堂上高谈阔论。

群龙无首的课堂犹如一盘散沙。

教师的指挥棒不要派用上场,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双善于弹拨各条琴弦的巧手,让它们发出高低缓急不同但又美妙和谐的旋律。

这便是教学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

课堂若是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教师则应该起组织好课堂,使主旋律明确的作用,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引导他们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有所发现的反思。

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表达,努力培养他们善于探讨,敢于表现的精神,使课堂变得生气盎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必将得到发展。

这样,教师在组织教学促进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所不能得到的。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程指向人的发展,在人的潜能向人的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起着中介的作用。

教师只有在这个中介里,充当好促进者的作用,才能实现新课程的使命:人的生动活泼、充分自由的发展。

三、教师是新课程教学的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

教师不能只顾自己“主演”,而应把学生尊为“主人”。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学生一道去找真理,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情和想法。

教师要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

那种认为教师讲授越充分、越精细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种认为学生们只是被动听讲,越安静、越能跟着教师思维走就越好的观念,不变不行。

叶圣陶就说过,他并不称赞教师讲课时有怎样的高超艺术。

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观看老师讲课。

传统教学中教师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主动性渐渐丧失,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不同。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新课程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学生要始终处于主体位置。

在学习过程,教师除了要组织并引导学生开展对话之外,自己也应积极参与。

传统的教师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

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四、教师是新课程教学的研究者在以往教师的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研究被认为是专家们的“专利”。

教师不仅鲜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而且即使有机会参与,也只能处在辅助的地位,配合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实验。

这种做法存在着明显的弊病,一方面,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及其研究成果并不一定为教学实际所需要,也不一定能转化为实践上的创新;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提高和深化,就容易固守在重复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尽管现在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教科研,但是这些情况仍然存在。

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的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假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

教师自己就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纵观国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研究都充分参与其中,发挥着理性向导的作用。

美国就称教师是最具权威的教科研的研究者。

可见第一线的教师进行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另外一个方面,研究其实也可以给教师带来自我实现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作为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这实际上也就是国外多年来所一直提倡的“行动研究”,它是为行动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脱离教师的教学而是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即这种研究不是在书斋里进行而是在教学的活动中进行的研究;是对行动的研究,即这种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是行动本身。

可以说“行动研究”把教学和研究有机的融为一体,它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五、教师是新课程教学的建设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

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课程游离于教学之外。

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国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参考资料和考试试卷是由专家编写和提供的,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

教学与课程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

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而要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教师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者的角色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是合作、联合的关系。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学生多方面的知识要求,完成新课程的教学工作。

六、教师是新课程教学的评价者传统教育对学生来说是通过考试和排榜作为评定学生的优劣,即所谓的一张试卷定终身。

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发挥,造成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

新课程则要求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生活评价中主要运用质地性、诊断性和激励性评价方法,少用定量性、甄别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学生、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

因此,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的促进者,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身心发展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

其目的是让学生最终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教师,我们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旨,教学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是由教师来决定和负责,学生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习,任务和责任就是“应试”和接受评定。

教师不是课堂的“主宰”,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教师是课堂行为和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是“平等中的首席”。

面对新课程教学,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