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如何进行水墨画教学
水墨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完全区别于西方绘画的美学观点、指导理论、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段,通过笔墨的变化展现出大千世界,自成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世界艺坛上闪耀着夺目而奇异的光芒。
儿童学习水墨画可以从中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萌发幼儿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水墨画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画家,而是以欣赏教学为主,笔墨技法教学为辅,化难为易。
双方的特点也可相互交会,如水墨画中一笔下去便会自然分出轻重浓淡可弥补了幼儿绘画缺少立体感的缺点;水墨画中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特点又迎合了幼儿绘画造型的夸张的特点。
所以,儿童水墨画既可促进幼儿智力发育、陶冶情操,又可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欣赏力,为良好个人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现在,我将在幼儿园水墨画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激发兴趣、有效引领
我们知道,“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幼儿做事的第一动力便是兴趣,所以教师必须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培养兴趣。
1.欣赏
每一幅好的作品都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当幼儿看到好作品时往往会发出“哇,真好看!”的声音,这是在他的心理便产生了去画的向往和冲动,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捕捉幼儿的心理,向他们介绍这位画家的成长之路,并鼓励孩子们也来试一试,这样便很容易引发幼儿兴趣,指引他们走上绘画之路。
欣赏同龄人的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因为成人作品中的一些内涵及表现手段不为幼儿所理解,也就是对成人的画看不懂,而幼儿作品中的内容是出于儿童的想象发挥,充满天真和童趣,笔法上也很随意幼稚很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幼儿会重中得到启示,激发创作灵感。
2.带动作用
人总会收到环境的影响,所以才有了孟母择邻的故事,好的环境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小星是一位五岁的小孩,从来不喜欢画画,一次偶然到亲戚家做客,看到哥哥的画册和图片,小星开始只是随手翻翻,他翻看画册的时间越来越长,回家后便缠着妈妈买,从此拿起来画笔,向小星这样受到环境影响而对绘画产生兴趣的孩子大有人在。
在幼儿园中,还有很多小朋友是在教师影响下对绘画产生兴趣的。
我在刚到大班的时候做了一些教具,是一些色彩形象都很漂亮的图片,画的时候,总有一群小朋友围在周围,目不转睛的看,眼里流露出羡慕和敬佩,后来,当进行自选艺术课选择时,班内三分之一的孩子都选择了美术,所以说,兴趣有时并不是自发的,他需要教师或家长去引领带动。
3.适当的鼓励
幼儿的兴趣是难以持久的,所以教师必须不断的调节,在练笔中不断激发孩子们新的兴趣,给予幼儿足够的鼓励。
鼓励应是不断提高标准,对于刚刚学画的幼儿,最主要的便是鼓励他敢动笔,大胆的画,只要画了,即便不尽如人意,也要表扬鼓励,应为这是从出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逐步提高的关键,也是激发兴趣,引导他走向绘画之路的关键。
随着学习的深入,应鼓励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幼儿有听取意见和面对困难的勇气,绘画水平的提升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当幼儿学画有了一定基础,便会出现进步缓慢的现象,家长可能就此失去信心,孩子也可能因总是维持现状得不到表扬而产生厌倦情绪,这时教师要把握好幼儿的情绪,循序善诱,并通过一些幼儿学画的例子,鼓励他正视困难,克服困难,这样低估过后,孩子们便会对绘画展现出更浓厚的兴趣。
同时,这一过程也是磨练孩子耐力、培养幼儿品格良好契机。
二、基础入手、由浅入深
幼儿对于中国画是陌生的、好奇的有难度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关注基础训练。
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从认识工具到读画、临画、创作,由易到难。
1.认识作画的工具
中国画,主要讲究的是用笔和用墨,所以先要让幼儿熟悉和认识作画的工具,如自己用的笔及纸张的名称。
有一位小朋友第一节课记住了生宣和大白云,回到班级后在教师的材料袋里指认,向其他小朋友介绍,当别的小朋友投来羡慕的木管事,他骄傲的挺起了胸,从那以后,每次上课,他都听得特别认真。
2.执笔和用水
执笔姿势正确与否对孩子的成长有相当大的影响,姿势不正,妨碍笔墨的发挥,为了让幼儿迅速的掌握执笔姿势,我特别编了上口的歌谣:“老大老二和老三,合伙捏在笔中间,小四和小五,从里往外顶,转一转、晃一晃,外边眼睛里面空”。
小朋友一边念着歌谣一边做,很快便掌握了执笔姿势。
然后教师再边示范边讲解什么是中锋,什么是侧锋,什么是浓、淡、干,怎样用水,一笔如何分出浓淡变化,看一看、试一试,孩子子经过反复练习逐步掌握,为以后术语的运用的作品表达打下基础。
3.读画,即练手又练脑
幼儿学习新画之前要培养他们读画的习惯,读画即理解作品,包括读结构、读笔墨、读构图、读作画程序。
读结构:理解画面上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对主要部位的大体形状一一辨认,如小鸡,有鸡头、鸡身、鸡腿……,鸡头可以概括为椭圆……。
读笔墨:在哪有浓墨、淡墨,在哪有干笔湿笔,如画葡萄,通过观察知道叶子有大有小,大的用浓墨,强调突出,小的用淡墨,辅助衬托,枝用干笔,苍老有力。
读构图:所画物体的大致形状,放在画面中的什么位置……读作画程序,第一步画在哪,第二步画在哪。
如画葡萄,先画前面的叶子,然后是正面果,再画枝与串茎,最后是藏在后面的果,幼儿明白了这一程序后画起来便有条理,这就是“未动笔、先动脑”,做到“意在笔仙、胸有成竹”,既要练手,又要练脑。
4.同类对比,由易到难,
初学的幼儿对于结构复杂的作品读不懂,也不易接受,所以开始一段便安排一些简单相近的事物,如海棠、山楂、葡萄,先领着幼儿读画,如画海棠时,读画中要强调重点,整体性,反光及画笔要用干笔,经过练习,海棠掌握后,再把它和山楂、葡萄放在一起,便很容易找出差别,如山楂长满了小麻子,葡萄是把所有的小果放在一起挂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幼儿入门以后,再画一些水类、花卉类、动物类等,画时也是把相近的放在一起如天鹅——鸭、梅花——桃花,因为行近似,也就有比较,有鉴别,即锻炼观察比较的能力,又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在这个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逐渐变化手脑并用,增强了学习效果。
5.从大块色彩到精细刻画
儿童初学绘画时,最好选用大面积色彩的画,因为这样首先会对幼儿的感官产生刺激,颜色少,也容易掌握,如西瓜、柿子等,一段时间后,当孩子们能准确控笔后,引导孩子们画小燕子、虾等既有笔触变化又有精细线条的内容,让孩子的绘画逐步深入。
三、科学评价、促进发展
对幼儿作品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力求在保护幼儿的积极情感体验的前提下促进其水墨画技能的提高。
教师要结合幼儿个体能力特点和画中表现出的独特经历对作品做出评价,也就是轻横向,重纵向,不要只盯着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来衡量,而是要关注他的个体发展。
如果教师不分先后、不分主题,只刻板地应用“表扬为主”的原则,如总是“嗯,画得不错”、“真漂亮”等等,而没有针对性,时间一长,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反而削弱幼儿的积极性。
除了由教师进行评价外,我们还组织幼儿之间互评。
孩子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标准来评价,对评价双方都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
此外,将幼儿的作品轮流展出,用于教室环境布置,无形中也传达成人对他们活动成果的重视和肯
四、抓好常规、形成习惯
在水墨画教学中,我们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学习技法,陶冶情操,更要通过学习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也就是说要建立良好的常规。
常规的建立,能使水墨画活动更加顺利地进行,更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学中,工具和材料摆放要合理,能够使幼儿取放自如。
这是建立良好常规的第一步。
如宣纸可以平放在毡上面,调色盘、抹布、搁笔架位置固定,因为水墨画活动需要使用较多的工具,如果工具没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幼儿作画时就会因找工具而弄得一片狼藉。
另外,工具和材料要妥善使用与保管。
由于毛笔的笔头很软,孩子们喜欢用手去揉、捏,洗笔的时候又喜欢在水桶中乱戳乱甩等等。
我就用拟人化的方式对幼儿说:毛笔的头就像自己的头,必须保护好,不能使劲捏,不能在桌面上、画纸上使劲地戳,洗笔时只能在水中轻轻浮动,离水后应把笔头在抹布上稍掭干,并保持桌面、地面的整洁。
从而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卫生习惯。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承文化。
希望通过我们的水墨画教学教学,让幼儿近距离感知中国的传统美术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在阳光下茁壮成长。